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课堂成为创造的摇篮

(2011-10-10 17:25:45)
标签:

课堂

创造摇篮

教育

分类: 我思我想我感

   说起“教育的宗旨”,似乎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自己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工作上尽量做到努力勤勉,兢兢业业,自认为也算对得起这个职业。但自从读了英国大教育家诺思.怀特海的《教育的宗旨》一文,感触颇深,其中一些论点,可谓振聋发聩,让人醒悟和深思。
    怀特海在文中写到“培养儿童学会思想的活动,其中首要的一条,在于必须提防‘惰性思想’——也就是说,那些知识仅仅为头脑被动接受,而不能为其所为,或加以检验,或融会贯通,推陈出新”。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日常工作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每堂课苦口婆心,口干舌燥,所做的都是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孩子,努力让孩子“记住”和“掌握”,这个过程,只完成了怀特海所要求的前半部分——“仅仅为头脑被动接受”;“为其所为”“加以检验”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能否做到“融会贯通”,甚至“推陈出新”,肯定就不得而知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前我认为是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小学教学工作忙碌繁杂,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教”和“哄”成为工作主流,自认为能让孩子学会课本上的内容,在各项检测中达到基本掌握,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满意,学校满意,就算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怀特海先生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就是怀特海所批判的“惰性思想”在作怪。
    从这位先哲的观点来看,所谓教育的宗旨是:“头脑接受”只是基础,“为其所为”以至“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读死书,死读书,尤其是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在人生学习的起点上,就开始学会运用,学会思辨,用怀特海先生的话说“从一开始接受教育,儿童就应该体验到发现带来的喜悦。”这种教育就是他所倡导的“致用之学”。
    针对教育中盛行的“惰性思想”,怀特海指出“从教育的历史来看,令人十分触目惊心的现象,莫过于有些学问之堂,在一个纪元里孕育了一代天才,可是后继无人,一览无余的俱为学究风气和循规蹈矩”,他甚至称这种风气为“至善之腐败,乃万恶之极”,足见其深恶痛绝之心。应该坦言,“学究风气,循规蹈矩”,不仅存在于国外,也存在于我们中国;不仅古来有之,也一直潜移默化着今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也体现出怀翁所针砭的这一现象——有一位名师出现,几百年里,便被人顶礼膜拜,引为范本,竞相模仿,继而发展成为一种循规蹈矩的教育方式,以至于“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埋没和压抑了许多新锐人才的出现和成长,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教育宗旨上的错误和悲剧。
    所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所谓人才,绝不是仅仅培养出几个在历史上寥寥可数,灿若星辰的名人,应该是大量的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在工作中时刻探索和领悟教育的本质和宗旨,以指导自己的具体工作和业务,让课堂成为一个发现之所,体会之所,让知识学以致用,所有的学生可能都是人才。
    我们应该感谢怀特海先生在文章中所给予我们的教诲和信心。清代龚自珍有过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不是“天公”降的,是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要勤勉创新,用心育人,我们就是“降”人才的“天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