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

标签:
旅行自己便士辞职信事情 |
分类: 我的美丽与哀愁 |
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让一切喧嚣走远。
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看那晚霞盛开在天边,有一群向西归鸟。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当这一封「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走红网络的时候,我脑海里第一个画面就是许巍的这一首《旅行》,第一个分镜头的我,还处在这人来人往的早高峰挣扎中,第二个个分镜头的我,已经在另外一片风景中畅快呼吸了。
在此之前的这几年,我脑海里一直想着要去旅行的事情,但是终究没有这个画面,直到今天,这个画面终于在我的脑海里成形。
比起很多品牌开始拿这句话做热点营销,还有朋友圈里那段「看看自己下个月的房贷,看看下个月要缴纳的社保费用,辞职信刚交上去的我又滚回去上班了」的吐槽自黑段子,我的心里却很是喜欢这个辞职信的女主人公,这个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位教师,当知道她还是位心理学教师的时候,我更是喜欢她了。
这种喜欢,不是纯粹佩服她的勇气,在我的理解中,心理学出身的人,要比这世界的其他任何人都要理性,而且作为一位实验中学的教师,想必工作稳定和待遇优厚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觉得,当这位老师为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愿就辞去这一份工作,她必然相信:我有自己的专业水平跟经验积累,只要我努力,不愁找不到新的工作;另外一方面就是,只要我保持淳朴的心态,追求朴素的快乐,但凡我能够克制过度的欲望,一样能生活得非常好。
这种介于文艺女青年跟土豪任性出游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与游刃有余,才是我最最佩服的地方。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人人都叫嚣着想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不一样的地方做着一样的事究竟是旅行吗?
如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闭上眼睛就能说出一堆,逃避散心、放飞自由、探索未知性、重新认识自己,再大一点就是感受自然、找到方向解决迷茫等等。
只是可怕的是,我在这些理由里,都找不到我想出走的冲动。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故事。
第一个阶段,是我在自己大学期间还有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对我而言,一是没有钱,二是胆小,我始终没有想过要去旅行的事情,我身边的同学同事每每到假期,总会开始提前规划要去哪里,我就默默一个人待着。
如果说只要离开当下就算一种旅行的话,那我的实习经历也算得上,从跑遍武汉的各个地方,到北京很长一段时间的体验,外加这来深圳参加工作后每个周末的城市周边游。
我不是个容易脱离当下的人,那些跟我一起去玩的人总是能够很快乐的享受当下,我却一直还处在原来正常上班的那个状态里,我的闺蜜说我是慢热,就是一小段旅行快要结束了,我才开始有一点点兴趣出来,然后突然想去看看风景,却发现他们都在打包行李准备离开了。
这一阶段的我,旅行体验太浅太浅。
我的前同事工作不到一年,因为陷入工作环境跟职场接轨的不适应中,于是他果断辞职了,带着为数不多的一点钱,骑行去西藏,两个月回来,已经变成一个黑瘦丑的小子了,就连他寄给我的明信片的字都是扭扭歪歪的,为此我一直笑话他是不是饿了很长一段时间,写字的时候没力气手都抖了。
另外就是听说,大学班上那个一毕业就去间隔年的女生已经去了很多个国家了,至今还没有打算开始工作的意愿,后来才知道她是个富家女孩,她可以任性的做这样的自由体验。
而我呢?不行。
第二个阶段,是我工作渐渐有了起色,偶尔会规划小型的旅行,无非就是广东一带的各个城市,但是奇怪的是,我发现自己都不是主动去做这件事情的,要么是公司年会跟节假日福利泡温泉去漂流,或者是跟朋友会客去海边吃大餐,还有就是出差去拜访客户顺便蹭了一天半天的休闲时光。
也是因为这样,我的每一次旅程的心情也是不在旅行这件事情上的,我那做记者的姐姐杨桃星写自己去乌镇采访世界互联网大会,面对眼前这一片美如画的江南水乡,她说自己心里想的却是如何把今天的稿子完成,然后在心里许诺自己,下次一定要自己来一次这里。
我问过我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子?为什么我总是不会享受当下这件事情?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我天生就是一个现实主义外加操心主义者,我的同事朋友经常笑我说,从来只要是跟我出门,他们只需要带上自己的一副皮囊就好了,剩下的事情全都有我,他们从来不会担心充电器没带或者纸巾不够用,感冒药跟垃圾袋更是分分钟带在我身上。
我不知道我自己是天生擅长这个还是后天逐渐养成的行为习惯,总之这些年下来,我就是这么过来了。
这个阶段的我,依旧没有渴望出游的心情。
第三格阶段,就是现在的这个状态,我的死党跟我说你,要么不出去玩,要么就出去狠狠的玩一场,你这也够任性的了。
其实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为这一份任性还真是积攒了几年的底气,包括物质与精神。
我看过很多人的旅行分享,一种是因为出去旅行了,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美于是再也不想回来了,这也是一大堆旅行民宿开起来的原因吧,去到丽江去到阳朔,慢悠悠的人来人往,于是就想在这里开上一个小店或者旅馆了。
另外一种呢?就是出去了以后再回来工作,但是生活种种已经不适应了,于是再次出行,然后再次回来,这一次次出去,终究每次要回来,终究没有办法处理一次次的与现实再次融合。
在这种状态最可怕的就是,你发现自己本来是想看看更大的世界的,结果突然有一天会觉得要是当时不出去就算了,我也就安静地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工作算了,就好比很多人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觉得回不去了,但是在大城市里依旧无奈挣扎。
现在旅行网站的宣传越来越夸张,比如「我最怕的就是,死之前还没有把这个世界看完」,比如说「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真心喜欢这些句子的力量,尤其是看到那一句「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我直接就在那一个交了报告上去被领导批评的夜晚泪奔了。
可惜我是个现实主义者,那个时候的我没有马上辞职出走,我做的事情是,我居然百度了这句话的来源,这样感性的文字出自一个大男人之手,他是一个有了十年工作经验的广告人,有了积累之后,才开始聊聊理想和人生这件事情,而且他在出去归来之后,正是用这一段文字,开启了自己创业的历程。
然而这些话到了还没有经历过历练,没有一点点事业和成就的小年轻人身上,就开始变味成了一种引诱跟蛊惑,那些蹭车蹭吃的穷游一族,我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一是我是脸皮薄,二是我觉自己矫情,想好吃好喝的过,而不是一路都在奔波中,只为了日出那一刻的瞬间。
也是这样,我就一直拖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决定来一段长时段的出行。
后台有姑娘问我为什么能任性间隔年,我说我只是目前规划间隔月,先慢慢开始尝试,而且我没有任性,这些年里我不知不觉就慢慢准备着了,就像我一开始佩服那个任性辞职女老师一样,这些年下来,我已经有了自己职业上的积累,我不愁找不到新的并且是合适的工作。
我觉得这也是很多人都可以参考的理由,然而最最让我敢做这个决定的,就是现在的我开始明白一件事请,旅行从来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我不再奢望通过它能化解我对于工作,对于生活,对于人生思考的迷茫与纠结,我开始知道,旅行不会为我解决任何问题,也只有这样,我的归来才不会失望,我的归来也才不会感到不平衡或者是无法适应。
然而这些种种感悟,却是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系统整合出来的。
我的朋友问我,你怎么还没开始规划要去哪些风景点,好歹也要去看什么门票攻略之类的,我说我没打算抱着计划上路,我之所以想去另外一个地方体会生活,是因为我在家就是跟很作的一人,每每下班回到家里,我就想收拾家里做各种家务各种折腾,说得好听是热爱生活,可是偶尔忙下来的时候很是疲惫。
于是我的闺蜜建议我,你先要离开这个家,其次是你最好一个人上路,这样你就不需要操心照顾别人,三是你不需要做规划,你这样一个规划主义践行者,是该有一丁点不一样的状态了。
嗯嗯,我一一被说服了。
文艺青年都爱做梦,也很享受用文字或影像表达的过程,我也一样,爱码字爱拍照爱看美的风景,可是我从来不做梦,我从来知道自己先需要牛奶面包,然后才是诗和远方,我的旅行心情,跟你们一样,也跟你们不一样。
看《月亮和六便士》的故事,一位普通的证券经纪职场人,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然而这并不是一个追梦人如何历经艰险实现辉煌的励志故事。
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主人公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五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而后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
我看豆瓣的评论说「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心里满是无奈跟感慨,当时的我自己也在担忧自己的未来没有出路。
外国媒体曾经评论过中国年轻这一代人,说我们过早被房价物价捆绑住了,失去了本该有的青春。
我向来不爱看这些大而宏观的社会评论,我所在意所思考的是,有没有可以解决的方法跟思路?
也是这些年的积累跟思考下来,我慢慢转变了自己的担忧心态,月亮是头顶上的理想,而现实是脚下的六便士,大部分人只顾着捡便士容易忘记抬头看看月光,他们不容易理解追月的人,但如果你选择慢慢捡着六便士还能记着追一场月,可能渐渐地你就会飞起来了呢。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这世界的繁华,这一次,终于轮到我了。
就像陈升唱的那一句,我想要一个人去旅行,但愿归期会有约定。
或许我会暂时迷失在某个地图上,但愿这每一道短暂的光阴,还能让我保持初心,继续在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写很多的故事,给你们听。
嗯,一场灵魂的来来去去,即使此刻我还在苦逼加班,我的心里却有了海风轻抚的温柔感,我终于开始学会乐享当下了,我觉得,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那么,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