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姑娘子连

标签:
巴拉巴拉同事姑娘中午 |
分类: 奋斗是一辈子的事情 |
今天中午吃完饭照旧到楼下散步去了,还有另外两个同事。
楼下有两个穿着校服的学生,到了我这把年纪已经分不出初中还是高中了,孩子实在是早熟得有些荒唐。男孩在听耳机,女孩就站着。
中午的阳光暖暖的照在脸上,即使是三月初,深圳这个地方的暖就在于,不知不觉它就来了。
同事yoyo脱口而说,看着他们,哪怕牵个小手,我就已经觉得很幸福了。
这个yoyo,生的一身巧小玲珑个子的东北姑娘,中午才收到最近一个相亲对象的道歉短信。年前遇上的一个鹅厂上班的男生,号称红三代,约会第一天开的就是保时捷911接的她。
结果是,这个号称家里需要低调的IT男,从第二次约会开始就没有离开过公交车,周末游玩三个小时的公交车路程,硬是让yoyo的高跟鞋磨出了死心。
想起以前在市里读高中的时候,我已经习惯了市区里的孩子只需要通过户口就可以分配进来上学的状态了。就像当年自己在县城里的重点初中一样。我们来自乡镇的孩子,一层一层的考试过关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而身边伴随的却是一群不知升学考为何物的同学。
那年高二,从另一个市里的著名高中转学来了一女孩。
我叫她子连。
子连上课第一天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就把我们这些乡下孩子给震住了,于是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英语科代表。
那是我的记忆力第一次有贫富差距这个概念。
子连同学身边天天围着一群或男或女的好友,从打水打饭到搬凳子去操场开总结大会,不用她本人动一点手。
偏偏这姑娘跟我分到了同一宿舍,子连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中午吃完饭临午睡前一点时间,跟我们讲自己当年在那所著名高中的辉煌业绩。
“我们学校每天都是要统一穿校服的,春夏有好几套,没办法,我只能在买鞋上赛过别人了。你看我这李宁的新款,我每个颜色拿了一双。”
“那个大拇指餐厅知道吧,是我们家开的。我从来只吃超市买的的水果。我们家只喝纯净水,食堂那边的烧开水真是难喝。”
巴拉巴拉……
“对了,明天我申请回家洗澡,你们谁要带螺蛳粉来着?对了,我妈给我买袜子都是一打一打拿的。”
巴拉巴拉……
一个学期下来了,我们班成了文科班里学期成绩跟风气最差的一个班。班主任觉得不对劲,说好不容易来了一个综合素养这么高的同学,怎么一点效果没有。
也是青春,上学的时候,从来都是「学习好」与「学习不好」两拨各自一起玩的同学,然而子连来了以后,就变成了「有钱」与「没钱」两拨同学的概念了,好在这两拨都是产生于学习不好那一群,跟我们没啥关系。
后来的后来,学校领导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整个文科班级打乱重新分班,其实说白了就是想把我们班给匀开。
后面的事情我不记得了。
然后我考上了大学,大武汉这个地方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同学,着实让我开了眼界。
毕业后来到深圳工作,有一天隔壁男同事跟我说,我们公司周年庆要是能去DD家就好了。
我问,是那个很朴素甚至有点土的DD吗?
男同事说,嗯嗯,DD家在龙岗那边有几个庄园。
我说这么流弊。
男同事继续说,你不知道吧,上沙那边有几十栋房子,全是她家的。
对了,她上班开的车是快80万的雷克萨斯,因为怕领导尴尬,只能挑家里最便宜的开了。
然后我想起了那个姑娘子连。于是我第一次上知乎去问了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人跟人的格局常差别的问题?
我的问题描述如下:
工作的时候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发现有些人自己很能跟他聊得下去,有种不吃不喝醍醐灌顶遇到知己的感觉,但是有些人开口几句我就觉得不想浪费时间了,并不是说自己功利或者是挑剔,而是一种对话的磁场体验。
第一次提问,希望这个问题不会太弱智。
多谢大家。
我永远感激这个回答了我的问题的人。
“很普遍的三观区别问题啊,题主别想多了。一个左派看到《环球时报》绝对相见恨晚,恨不得把之前每一期都找来看。右派翻了墙也肯定在海外华文网站流连忘返。”
还有另一人回答:
“有修养的人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不满和轻视,已达到和每一个三观不同的人都可以顺利交流的目的。”
别人三言两语的轻描淡写,让我得以醍醐灌顶。
实用型鸡血,也莫过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