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大兵
(2024-12-05 11:14:44)
标签:
情感 |
2024年11月25日,同学相约在虹口聚会。我如约前往,在海伦路地铁站与同学们会合后,一起步行前往预订的酒店。
一位有点面熟的朋友走到我旁边与我打招呼,自我介绍说,他是大兵,学名徐孝林,曾与我有段一起步行去井冈山经历。他告诉我,他现在在香港,今天是特意赶到上海来参加聚会的。他看了我走路的样子,说是比以前利索多了,我告诉他,在五十多年前动了手术,比起当年有很大改观。
徐孝林高我一届,是学长,应该是七十五岁了,但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得多。本来在求学时,我与他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但是在特殊年代的壮举,让我们一度成为朝夕相处的伴侣。
那是在1966年12月9日,我们几名同学组队步行上井冈山。记得有蔡肖融、薛永春、郭虹、徐孝林、张子晨、朱鹤亭、王裕兴和我,我当时还不满十六岁,有几个同学更小一点,现在想来是胆子很大的,但在当时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在此之前,我们都两手空空挤火车上过北京,见过毛主席的经历。
我们一早从学校出发,沿着铁路走,当天晚上走到松江,我当时腿部还没做手术,瘸得厉害,但还是跟上了队伍。第二天到枫泾,第三天到七星桥,又去嘉兴瞻仰了红船,过嘉兴后,改走乡间小道,经桐乡到临平,再到杭州住了几天。然后沿富春江到富阳,桐庐,建德,参观了新安江水电站,接着翻过石谷岭到衢州,经常山进入江西,经玉山到上饶部队里住了几天,过了春节。正遇上中央下达停止串联的通知,便申请了返程车票回沪。
这段经历仅有两个多月,但所见所闻,刻骨铭心,胜读十年书。让我知道了农民怎样种地,农民的孩子如何求学,什么叫交通不便,什么叫缺医少药,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讲过的,也是在教室里无法学到的。
尽管已经过了五十八年,我们也从青春少年变成了白发老翁,但回忆起这段经历,还是有说不完的话题,还能用当年最流行的词来彼此称呼——战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