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人心中的“淮国旧”

(2023-07-03 10:03:58)

上了年纪的上海人,对“淮国旧”多少还有点印象

“淮国旧”是淮海中路国营旧货商店的简称,其名气之响,不亚于中百公司,永安公司等大商厦。“淮国旧”之所以名气响,理由有三条,第一在于“淮”,坐落在上海最著名的商业街淮海中路上,第二在于“国”,因为是国营商店,信誉好,这条最重要第三在于规模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店,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商场

“淮国旧”正门在淮海中路上,座北朝南,面对重庆南路,在重庆南路上远远望去,就可以看到“淮国旧”的七八开间的大门面。那时重庆南路与淮海中路是丁字型相接,有轨电车由南向北,在路口相交后向东驰去。重庆北路则是一条小马路,“淮国旧”西面几十米与淮海中路相接从重庆南路到重庆北路,要转两个弯,走一段淮海中路。

“淮国旧”的门是两层楼房,有七八开间,屋顶上还有霓虹灯。两边有陈列商品的橱窗,从中间的大门进去,是一个很大的商场,一直通到最北边的后门,出了后门便是长乐路了。长乐路上还有许多旧货摊,是卖旧家具的,似乎也与“淮国旧”有关。

“淮国旧”经营的商品门类很多,除了食品以外,从服装、日用品到手表、照相机、自行车、家具,几乎什么都有。

“淮国旧”商品的来源,一部分是市民放在店里寄售的,也有商店从市民手中收购后出售的,还有一部分是工厂企业委托商店处理的呆滞物资或不合格品(当时称为处理商品),因为“淮国旧”规模大,又是国营单位,在那里买到工厂里的处理商品的机会要比到其他旧货店里多得多,这也是人们特别愿意去“淮国旧”的原因之一。

从靠近淮海中路的正门进去,是出售小商品的,有日用品、旧衣服、文具、乐器等。从边上的楼梯上去,二楼是洽谈寄售和收购的地方,那时市民委托寄售日用品,估价后陈列在柜台中,成交后通知寄售人,商店收取百分之七的佣金,如果是容易脱手的商品,旧货店也肯直接收购,在估价的基数上再打八折,当场现金支付。我上中学时,还在“文革”以前,放学以后,几个同学相约回家,会舍近求远,到淮海中路绕个圈,走过“淮国旧”,总忍不住要进去兜一圈,看看有没有用我们的零用钱买得起的东西。

记得那时“淮国旧”,中间几个大柜台,是出售照相机的,这是我们中学时代最爱去看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市面上很少有新的照相机供应,即使有了,也不是学生也买,于是只能常到旧货店隔着柜台,透过玻璃看看,过一下瘾。“淮国旧”的旧照相机多也有价钱便宜的,可以大着胆子让营业员拿出来摆弄几下。记得有一次,我在那里发现有一架寄售的匣式照相机,是用市场上通用的120型胶卷的,标价五元五角,便邀了好几个同学来参谋,他们都怂恿我买下,回家向父母请示,结果被否决,理由是照相机不仅是一次性投资,以后还要不断地买胶卷,印照片,是个烧钱的玩意儿,当时一个胶卷的价钱是一元八角,每拍一次照都得花上两三元钱,父母自然不肯我们几个同学还合计过集资买下这架相机,但大家口袋里的钱有限,无法凑齐这笔钱,只好作罢。以后我们还到店里来看过几次,直到这架照相机被人买走后才死心。

进入六十年代后,半导体收音机开始普及,“淮国旧”的收音机柜台热闹起来了,不再是成台的旧收音机的一统天下

我与那收音机柜台打交道是“文革”开始后的事情了,那时学校已经不上课了,装半导体收音机成了男同学的一项重要活动,除了上牛庄路市场外,“淮国旧”也是个淘宝的好地方,那里常常会有紧俏的处理品半导体零件供应,甚至是自己装了一半装不下去的半制品,或是几件不成套的零件,也可以放在“淮国旧”里寄售。

“淮国旧”的北面是卖旧家具,有成套的,有单件的,还有自制的也可以放在那里寄售,本来我对这类东西是没有兴趣的,只是在七十年代末筹备结婚时,因为登记购买家具时间过长,也关心过旧家具,看了几件,但总归不大满意,结果还是横下心来等了一年,总算等到了新家具。

靠近长乐路后门的柜台是卖旧自行车的。当自行车不但昂贵,而且紧俏,在七八十年代,是要通过组织发票子供应那时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很有面子的事情。“淮国旧”不但有寄售旧车的,还有新的自行车零件供应,精明的上海人可以在这里分几次淘来自行车零件,拼装成一辆杂牌的新车,以免除等待分配票子之苦,这也是我们这代人十分热衷的事情。

“淮国旧”供应的商品,还有一个特别诱人的地方,就是不用凭票证,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所以有些布料、毛线什么的,质量不怎么样,但由于不要凭票,也能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我曾在“淮国旧”买过一斤质量不那么样的灰色毛线,原因就是不要凭票,后来结成了件毛衣,伴随我好多年。

建造南北高架时,“淮国旧”被全部拆除了。以后在济南路和打浦路还出现过几家规模很小的旧货店,依然沿用着“淮国旧”的店招,现在这几家店也改换门庭了。近日在顺昌路上看到一家规模不大的旧货店,还挂着“淮国旧”的招牌,可见其火种犹存,不过早已今非昔比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赵原印象记
后一篇:哭赵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