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当先发优势逐渐消失之后
(2010-10-12 11:28: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特别报道 |
8月12日本刊报道了豪车市场的“驰马之争”——奔驰与宝马的竞争。其实,中国豪车市场最精彩的一幕并不是奔驰与宝马的“双雄对峙”,而是奥迪、奔驰、宝马“三剑客”的交火。在中国捷足先登的奥迪,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奥迪:当先发优势逐渐消失之后
文/洪
在国产豪华车领域,奥迪一直走在奔驰和宝马前面。“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999年在中国国产的奥迪A6,为一汽-大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利润。而彼时其对手奔驰和宝马却只能以进口车方式来相抗衡,成本上的劣势显而易见,价格上和服务网络上也都难与奥迪竞争。
然而,竞争对手也断无可能闲着。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豪华品牌的必争之地,奥迪的先发优势就像冰川一样在大面积消融。今年上半年奥迪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占有率已从去年的43%下降到30%,而宝马和奔驰已经上升到23%和19%。研究机构J.D.Power汽车分析师曾志凌告诉记者,奔驰和宝马的国产化脚步正在加快,他们对中国市场也有不亚于奥迪的深刻了解。
近期传出的消息也证实了这一点。华晨宝马已经启动第二工厂建设,计划生产国产加长版宝马3系和X1车型,届时宝马在华总产能将达到30万辆。宝马未来的国产化率锁定在60%,将达到豪华车品牌中国产化率的最高水平。而增大国产化率可使宝马的车价从容下探,如宝马新5系上市后,老款5系的降价幅度最高超过8万元,这给奥迪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另一边奔驰也不甘示弱,将投资2亿欧元在北京建设一个发动机工厂,产能在10万台左右。这是奔驰第一次在德国以外的地方建发动机厂。
政府采购是汽车市场上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在公务车方面,奥迪的销量一向占其总销量的20%到30%。随着2009年奔驰和宝马被列入“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名单、加入公务车竞争之后,在公务车采购方面“一家独大”的奥迪也开始面临一场挑战。
不过分析师曾志凌认为,虽然宝马和奔驰被列入采购名单,但由于品牌形象过于张扬,不太适合公务车市场,短期内并不能撼动奥迪在公务车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反倒是刚刚被吉利收购的沃尔沃入围名单,给奥迪带来的挑战更大。曾志凌表示,沃尔沃被中国企业所收购,无疑会增加其对当地政府机构的品牌吸引力。近日有消息称,沃尔沃S80L即将小改款,改款后的车型将采用新的2.0T发动机取代现在的2.5T发动机。莫非此举正是为了适应公务车采购的排量需求?
另一方面,奥迪的尴尬在于“成也官车,败也官车”。“官车”成就了它的豪车霸主地位,但也正是奥迪“官车”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固化,影响到它在私人消费市场的表现。在个人汽车消费市场日益扩大的今天,浓厚的“官车色彩”不再是品牌优势。
有业内人士认为,品牌效应是豪华车销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倘若不在固有的品牌形象上有所突破,奥迪很可能面临不进则退的不利境地。奥迪不会不清楚此中的利害。其实,这些年来奥迪一直在努力淡化自己政府公务车的形象,大力开发私车消费市场。一汽-大众奥迪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奥迪不是“官车”,奥迪是尊贵、进取、富有激情的。不久前,借《杜拉拉升职记》余温未散,奥迪携徐静蕾亮相上海,为奥迪A5中国上市抬势,奥迪把A5/S5系列旗下的7款车型都一口气引入到了中国市场,并在全国各个地区都举办了规模浩大的上市仪式。这是奥迪今年一系列进口车造势的开始,接下来奥迪还将把A3轿跑、R85.2软顶敞篷和硬顶版、最新改款奥迪Q7和全新一代奥迪D级车A8L等更加个性化、技术更为领先的奥迪产品陆续以进口方式导入中国。市场分析师认为,奥迪正在重塑自身形象,进行由“官”至“民”的华丽转身,以抓住更多年轻消费者,适应未来汽车市场的趋势。
腹背受敌的压力正困扰着奥迪的前进速度,然而压力也是动力,相信奥迪会更努力,更相信奥迪的未来会更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