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年代难圆造车梦 (上)
(2009-09-30 21:51:17)
标签:
杂谈 |
车轮上的上海(8)
铁血年代难圆造车梦
文/徐茂昌
上海无愧于“万国汽车博览”的称号,然而,直至旧中国的历史终结,上海街头一直由洋车独占着天下,中国人岂能高兴得起来?
也许,这更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
中国人不是没想到过自己造车。1920年,民族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就已提出,要发展交通、修筑大路(公路)及建立自动车(汽车)工业。甚至孙中山还特地致信世界汽车巨子亨利·福特,邀请他访问中国南方。但亨利·福特并未到中国来,留下了世纪性的遗憾。
之后,为了一圆中国人的造车梦,先辈们从未中断过努力。而上海正是这个梦工场的大本营。
第一辆由中国人自制的汽车,其实诞生于东北沈阳。1929年8月,沈阳迫击炮厂附属民生工厂获得张学良将军资助,请来美国人迈尔斯当总工程师,带领200多名员工边学边干,开始自己造车。造车的蓝本是一辆美国“瑞雷号”汽车,他们将瑞雷号“开肠破肚”进行拆卸、测绘,逐件研究、设计,整整苦干了近两年时间。1931年5月,终于造出一辆2吨载重货车,取名“民生牌”。
这辆在东北沈阳诞生的汽车,却成名于东海之滨的上海。1931年9月12日,“民生”牌汽车千里跋涉开进大上海,参加在法租界贝当路(今衡山路)新建会场举行的中国首次路市展览会。当这辆中国自产载货车出现在展台时,全场立刻响起了阵阵喝彩。
中国人也能造汽车了!是中国人,都为这一刻而感到扬眉吐气。
但这是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不多几天,东北便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一个噩耗传遍路市展览会:生产民生牌汽车的民生工厂已经落入日寇的魔掌!展会上寒风顿起,但回望展台,民生汽车却依然光艳夺目。人们暗暗庆幸:民生汽车逃过这一生死之劫,也就为中华民族的汽车工业保住了第一颗种子。
9月29日,路市展举行声势浩大的汽车游行,当日彩旗飘舞的游行队伍中,60多辆中外参展车排成一字长蛇阵缓缓而行,“中国造”民生牌汽车作为前导车昂然走在最前列,显得格外神采斐然。以后,这辆民生汽车便归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所有,长期落籍于上海,1936年被改装为“民生号”游览车继续为社会服务。
自民生汽车开风气之先,中国大地上的“造车热”便一发而不可收。而最值得大书一笔的,还是上海制造的第一辆汽车——“本茨式中国号”柴油机汽车。
国内实业界一些重量级人物,对中国道路上只有外国车招摇过市早就愤愤不平,决意自己筹资来建厂造车。1936年秋天,由中国银行出面牵头,在上海虎丘路会集众多实业界人士,以官商合办、个人入股形式成立了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筹备处。随后在南京国货银行召开成立大会,宣告公司正式诞生。
造车自己没有经验,就走中外合作造车的路。1936年,筹建中的中国汽车公司就已派出专家出国考察,同年与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由奔驰汽车厂派出以主任工程师冯格腾为首的20名专家来华协助建厂。合同期间,奔驰汽车厂将向该公司提供7000辆载重2.5吨的柴油机汽车散件,在中国组装整车。
1937年,中国汽车公司在上海半淞园路建成上海分厂,专门组装2.5吨柴油机汽车。当时中国所需要的柴油、汽油都靠国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技术顾问冯格腾经过四处考察,大胆提议改用植物油作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