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走进“公共乘物”时代 (上)
(2009-08-30 21:42:30)
标签:
杂谈 |
车轮上的上海(6)
汽车走进“公共乘物”时代
文/徐茂昌
然而用商人的眼光去看,汽车也应该成为赚钱工具,让它变成更多人的“消费品”。出租汽车和公共汽车的出现,起始很可能只是出于这样的动机。
清末民初,上海就已零星出现出租汽车(时称
1908年9月,美商环球供应公司商场部开设了一个汽车出租部,第一个在卖车之外还提供汽车租赁。而专营出租汽车最早的一家车行,据说是由犹太商平治门开设的,但时间很短促。1908年,一个仅拥有一辆奥佛兰车的英国商人在南京路小菜场东首开设亨茂汽车行,从此车行便越开越多。
最先跟进的是一个美商,他在麦达赫司脱路(今泰兴路)开设的车行已备有近10辆车。1910年,设在今国际饭店处的英商龙飞马车行也不甘落后,添置了5辆汽车尝试办出租行。以后陆续兴起的有法商东方车行(圆明园路东首)、美商飞星车行(云南路)、葡商汇芳车行(六合路)等几家。但很长时间,出租汽车生意一直很清淡。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以汽车代步开始风行上海,出租汽车才时来运转。美商的云飞车行趁势而起,发展成为上海最大的汽车行。此外,在上海滩叫得响的还有英国人利切开的泰来车行、俄商开的利达车行、美商开的派克车行、日商开的工藤汽车行和森村汽车行等。
云飞车行原先是一家美商怡昌洋行,既出售新车,也可用旧车换新车。无奈洋行客少人稀,为早日脱身,就以赊账方式将车辆卖给本洋行的工程师戈尔特。这位工程师颇有商业眼光,1915年就在法租界环龙路(今南昌路)创立了云飞汽车公司,专营出租。过了几年,云飞旗下便有了一支86辆轿车的出租劲军,旗下员工也扩展到300多人。以后又将车行搬迁到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租地造房,招兵买马,逐步将车辆增加到200多辆,员工超过了600人。
与洋人车行相比,大多只有三五辆、十来辆车的华商车行,很长时期都不成气候。然而到上世纪20年代末期,华商车行却蜂拥而上,声势壮阔,逐步与洋车行形成了对垒之势。华商阵营中,祥生出租汽车公司成为一面旗帜,它的老板周祥生也逐渐蜚声上海滩。
周老板是浙江定海人,家境贫困,13岁时就背井离乡,带着一个包袱一把雨伞来到上海。开始是到饭店学生意,在沾满油腻的店堂里打滚了10多年。这10年间他没有别的长进,却有两大收获:一是从洋人那里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二是由于每天要代客人雇车,结识了一些车行主和“抛岗汽车司机”,熟悉了汽车出租业务。
1919年底,周祥生离开饭店,以分期付款方式买进一辆日产黑龙牌旧轿车,借密勒路(今峨眉路)一家马车行作停车场,开始经营出租汽车。周自己不会开车,就雇请一个司机与他合作,在虹口与江湾一带做起抛岗生意。当时正好是圣诞节,外国水手们成群结队地上岸寻欢作乐,使周祥生的出租车生意一下火了起来,仅仅几个月,他就将欠下的300元车款全部付清。后来他又分期付款买进一辆美制汽车,不到3个月又将1250元车款全部付清。不久他堂弟凑集1000元入伙,又购进一辆旧车,这样就在鸭绿江路像模像样地开起了车行。到1923年,他把车行移到武昌路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口,首次亮出了“祥生汽车行”的招牌。到1929年已拥有20辆轿车,还设立了两个分行。
1931年,多亏一位高人的指点,周祥生的事业开始扶摇直上。此人是周祥生的一位朋友,熟悉外汇行情,当时他估计近期内外汇牌价将会看涨,就力劝周祥生乘机扩大业务,并答应借3万两银子相助。于是周祥生放胆大干,到花旗银行做了押款,然后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批定了60辆车,预付二成定洋,并全部结成外汇。短短两个月里,周祥生共定了4批车,总计400辆雪佛兰轿车。就在这时,银元对美金的比价不断下降,从每一百银元兑45元5角美金直线下降到只兑24美元,车子还未到货,车价无形中已涨了将近一倍。周祥生抓住这一时机,把最后一批的100辆定车立即抛出,赚了一大笔钱。
1932年元旦,祥生汽车行改制成祥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并垄断了北火车站的生意,一时间增租房屋、修葺装饰、电台广播、报纸宣传,名声为之大振,连洋人也对它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