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段发生在春节的诊疗往事

(2015-02-27 08:08:39)
标签:

情感

春节往事白血病

杂谈

分类: 医生说医

一段发生在春节的诊疗往事

                               退休医生桑

标签:春节 往事 白血病

 

转眼,又辞别了2015年春节,感叹岁月的流逝!

人老怀旧,站在这夕阳人生的门口,看着自己褪去了青涩的绿衣,伤春悲秋!岁月已磨平了我太多的棱角,雕空了我太多的记忆,但一段发生在八年前春节的医疗往事,却时常在脑海里放映着,唤醒了过往诸多落泪故事。

2006年临近春节的一天,刚查完房,一位中年妇女突然拉住了我,“!你是丽丽妈”丽丽是我半年前的病儿,寒暄后她说:“女儿出院8天就逝去了,孩子要我在她走后一定代她来谢谢你们”,“对女儿的病虽早有预感,但至今我还不能承受其重,一直到临近春节了才来看望你,以了却丽丽的遗愿”。并说:“我一直想,为什么第一次检查失败了?这是孩子的病历,桑大夫你再分析一下,是否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说完她捧着手机,指着“你看这是孩子休息的地方”,屏幕上是鲜花簇拥的墓碑,镌刻着“爱女安息吧”……她双眼充满信任、真诚像个巨人立在我面前,使我敬畏而又感动。,

时光倒驰到八年前,一个的13岁女孩丽丽,因发烧贫血腿痛住进了我的病区。经验告诉我,丽丽恐怕是个小儿常见的白血病,在做了例行的骨髓化验后,报告写着:“标本不理想,血液稀释,建议重作”,作为主治医生,让孩子再蒙受一次痛苦实难启齿,但现实必须要再作,当我和丽丽妈说完,她质疑说:“不是做了吗怎么还再作!”我解释说在疾病早期或血液稀释,都可影响化验准确性,进一步检查既是必要,也属无奈之举,她又说:“这次再做不出诊断怎么办?难道还作?”是呀,骨肉之情!要是我的家人,我也会不满。可医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有那么多未知和不确定性,任何疾病,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保证,但人命至上呀!熟知,诊断不清一切承诺都是苍白的,我总不能为怕招惹麻烦不敢承担!理智提醒我,必须用真诚化解这不愉快,融化两者之间的坚冰,有误解更需要有人去弥合这条鸿沟,我转向了丽丽,“小朋友,疾病的不同阶段骨髓变化可以有差别,你这个病还须作多次检查,我们都希望能早点为你诊断清楚,尽早为你治疗!这次我给你做穿刺好吗?”懂事的丽丽点点头,她的信任抚平了我紧绷的神经,也缓解了妈妈的情绪,最终骨髓证实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无情的结果是我所期待但又不愿看到的,嗣后实施了化疗并等待骨髓移植,三个月后孩子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一刻,所有的误解都烟消云散了。

亲情是免费的,是一份深入血脉不求回报的关爱。是呀,以后每次骨髓穿刺,丽丽都支开妈妈,眼神专递了她的善良和坚持,一次她自言自语:不想让母亲看到自己做检查的样子。岂不知,妈妈都是离开后再悄悄返回,在远处边眺望边流泪。

一天,丽丽突然问我:“爷爷!两年了我怎么还没有好呀?是不是我过不了这一关呀”,顿时我语塞了,真不忍心对她坦然说出实情,是呀!老天爷太不公平了,我尽力克制着涌动的情感,我是医生,医生不但要面对,还有忍受,甚至要善意的掩盖。

再痛苦,丽丽也是微笑着对着我们,只要不发热,病区里就回荡着她的歌声,但谈吐中,隐约感到她心里始终笼罩着难以拨开的黑云。一天路过病房花圃旁,凝神远望,见她在草丛中捡拾掉落的花瓣,然后再挖土坑埋掉,仿佛是“黛玉葬花”,令人心颤,她走到我面前认真的对我说:自己的快乐是装出来的,只是不想让妈妈担心。”强烈的求生渴望无法阻止病情发展,长达二年的化疗和肉体的磨练,最终也未能等到适合的骨髓配型的供体。

她的病牵动着医生护士的心,一个13岁的孩子面对生死竟如此的坦然和坚强,她心地善良,对父母体贴、对医生理解无不让人佩服,晚饭后再累我也要抽空去看看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上几句话,我戏称是祖孙午夜对话,即使如此,彼此也从来都没有完全敞开过心扉。每次查房我都没有勇气直面她日趋衰竭的样子,临近中秋节了,丽丽出现了持续高烧、吐血和全身广泛皮下出血,这在医学上称为DIC,是病情进入终末期的讯号,我意识到,我能为她做的已很少了,小丽妈多次找我要我再想想办法,哪怕是延长几天生命,能吗?!我不是神每次我只得违心而含糊回答:“我再想想……”,可谓有心医病无力回天了。

丽丽防佛隐隐约约的接受了这个事实,节前的一天,她和妈妈说:“后天八月十五了,妈妈我们回家过个团圆节吧,在一起,直到最后。”行前的那个晚上丽丽腿痛的厉害,她要我陪同在床边,我为了分散她腿痛的注意力,对她说:“孩子,明天回家了,你最喜爱谁啊?” “外公!但是他已不在了,外婆说,外公去了很远的地方。” “睡吧,孩子!很快你就会见到外公了。” “真的吗?” “是啊,睡吧……” 丽丽带着微笑、带着即将见外公的喜悦渐渐入了梦乡,我含泪伫立在侧,沉默地眺望着室外万簌惧寂的夜空,望着初秋寒冷而漆黑的夜……行前小丽抓住我的手,说了一句和她这个年龄不相称的话:“桑爷爷,这可能是我俩最后的握手吗?” 我能说什么!悔恨我不是上帝,迷茫中我逃也似的回到了办公室,望着小丽的背影,像遗失了什么而惶惶不安,凝思默虑后我毛驴洞开,其实人生就是一辆运行的列车,医患都是同一列车上的朋友,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但最终都得下车。所以,我们活着的人要珍惜,勇敢的面的一切不测,让疾病不再那么畏惧,死亡不再寒冷,这,对我算是一个迟到的醒悟吧

这么多年,治疗过程的欣喜、挫折都已淡忘,记忆最深的却是我和丽丽分离的情景和我俩的午夜对话。医学终究有其极限,许多的不治之症,几乎成了我挥之不去的梦魇,这就是我一生经常要面对的现实。丽丽最后的日子,她那有磁性的童心,使我们彼此产生了无名的亲和感,我俩的互信已到了生死两相安地步,工作忙完后总喜欢和她凑在一起,即使相对无言,这也许是人的真情所在吧,它使我想到:医生在诊断、开刀、药物治疗外,还应注入一些无形的元素--情感和抚慰,尤其是垂危患者。如果要反思现代医学的缺陷的话,是否应当让医疗过程更人性化更温情一些,相信这将是医学的必由之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庆幸我曾陪伴丽丽一起走过他短暂人生的最后一刻,但却成了我磨不去的痛,天使之觞!生老病死,犹如“花开花落”,愿人生的花儿皆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丽。

E. L. Trudeau医师的墓志铭上镌刻着一句话:医生“有时去治愈,经常去救助,总是去抚慰”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减少疾病之苦痛——不管是身体的或精神的乃是医者的天职,就像花园中的园丁,虽是园丁呵护花草,有时更像是花草的枯荣在渡化园丁。同时,医生在诊病的同时也应是医学普及的宣传者,让医学知识惠及百姓,这,就是人文医学的回归。

天给的灾难,破碎的家庭、生离死别的伤痛,唯真情才可能让爱得以传递,岁月承载着无数生命的回忆,深层次上的医德,不仅包括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的悬壶济世技术,还应具有热情和善良的道德,技术能救命,沟通能救心,刻下医患间人性的温情也逐渐淡化了,技术的冰冷几乎替代了医生对病人的情感,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不要把“病人”当成是化验、磁共振、病理报告的组合,医生所面对的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活人,医生不再只看到“检查”,没看到“人”;只看到“病”,没看到“人”,中国人把医生称为“先生”,这是个高尚的称谓,它充满了对医生的信任和寄托,试想病人把所有的隐私都告诉医生,把生命托福给医生,这种信任世上只有医生可以得到,唯此,称得起医生的人仅次于佛。

丽丽因病结缘,是在特殊的时刻、特殊环境,和这位病情特殊的孩子结缘,小姑娘纯净、透明,教会了我很多很多,丽丽在我后半生的位置,不能说重要得影响了我以后的医疗生涯,但她却是我最怀念的病人。从她身上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尊重生命,更知道了作医生。

一元复始,又是一年!看!丽丽正笑着走在天堂的小路上,还哼起了儿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