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上,再次想到了“医生”
退休医生桑
日月流失,年复一年,蓦然回首,不觉又走到了岁末年尾,年是家的概念,也是我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当我坐在北去的列车上,深夜一直浮想翩翩,往事像看电影一样在脑海里盘旋,回忆着那些痛并快乐的日子,就像舍不得、抛不掉的影子在心里一遍遍翻开。人生苦短,就像历史的一页草稿,然而人生又是不可能有打草稿的机会,因为我们所认为的草稿,其实就已经写在了自己人生的答卷上——无法更改,亦无法重绘。转过年去,我便要丢下七十二岁,迈进望“八”的门槛。内心不免惴惴,站在这人生的最后驿站真正感觉到时光的紧迫,好像它就在背后紧紧地追逐着我,一刻也不给我喘息的机会。心中的惆怅也随着夕阳的最后一缕辉煌熄灭于列车单调的寂静之中……
“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这是医学泰斗钟南山告诫行走在从医生涯者的良言。屈指算来,我已经在这条路上跋涉了50多年,晚年了困惑我最多的是医患矛盾,刻下医患矛盾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医生,医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刻下丑化甚至“妖魔化”医生的现象愈演愈烈,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帖子描述医生:“强盗只能抢光你身上的财富,医生却能抢光你一生的积蓄”这样的语言,字字如刀,尖刻之极,极大地伤害了医务工作者的自尊和感情,使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恶化。人们不禁要问:那些在非典时期舍身救人的白衣战士,真的沦为“杀手”、“强盗”了吗?客观的讲,患者把健康托付给医生,首先就应该相信医生、尊重医生、理解医生,与医生一起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而共同努力。如果社会不保护医生,医生怎会保护患者?两败俱伤,何益有之?生命是神圣的,而医生的使命就是维护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西方有句名言:“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性质决定的。”因此,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医生在高强度的生死搏斗中,花费在病人身上的心血和劳动,社会应予以理解和敬重。
其实,医生本应是世界上感情最丰富的人,他们时刻听着病人的呻吟,感知着病人苦痛,却不能为利欲而麻醉。如果不是健忘的话,在地震和历次矿难中,很多人往外跑,但医生和护士往里跑,那种场面无不令人动容,只因为那里有病人,而对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事实上,每一位医生都希望“妙手回春”,没有一个医生愿意患者丧命于自己的手术刀下,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那些把医生称为“杀手”的说法,既不公正,也不合理。即使我这个年过古稀的返聘医生,至今还保持着刚刚当医生时的那种新鲜感,每当遇到重危患者,我全身的细胞都仿佛拼发出了无限的激情,抢救成功之后,那种成就感会把一切疲惫都冲刷掉,因为对待患者的生命胜似自己乃是我的天职,是职业使然。它像黄金一样闪光,像甘露一样纯洁、晶莹。让善良的医德与生命同行,无疑这对于患者是福分。因为生命中有了善良,人生才能经常充满喜悦;医生心中有了善良,病人才能健康常在,善良是灵魂升华的融合剂。
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是一种使命。医生承载着、体现着社会的精神道德底线。公众与社会都应该维护它。医学的发展既离不开医生,也离不开患者,是医生的努力和患者的配合才可铸就医学的辉煌。医生的经验是病人给予的,所以一定程度上说病人是医生的老师,双方是密不可分的战友,没有病人,医生就失去了工作的平台;离开医生,患者的健康也就失去保障。医患之间如果缺乏信任、缺少尊重、缺少人间的大爱,受损失的不仅是患者。勿庸讳言,当前的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有着复杂的社会、体制原因,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责怪医生,更不能责怪患者。国家应该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合理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促进医患和谐奠定基础。医患双方也应该增强法律、文化、道德素养,消除误解,增进共识,成为向疾病搏斗中的亲密的朋友。
医生要明白,自己从事的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情感的职业,医生看病跟修机器不一样,医生面对的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没有情感,医学是苍白的;没有人文,技术是冰冷的。医生自己必须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这个职业凝结了知识与智慧,这个职业能以自己的方式给绝望的人民带去福音与希望。医生为病痛折磨的病人开的第一个处方应该是关爱,时刻记住把病人当做你的家人。这样才能把病人看作一个人而不只是疾病的载体。工作中如缺乏关爱的语言,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要注意用心与患者沟通,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日常诊疗工作中透过一言一行展示你的关爱和尊重,当医生容易,当良医难,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应当说疾病的诊断是一个系统工程,医生在采集病史、整合各种检查后去伪存真综合判断最后提出处理意见,但现在个别医生不再注意病史的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等这些医生的最基本功,也不再有兴趣与病人交流。病人一进医院就是要习惯用复杂的机器实施各种检查,住院病人仿佛不再是人,而只成了一个号码。这样只会把诊疗导入歧途,使医患的距离越拉越大。技术是通过医生的服务而体现的,病人渴望把自己病情与医生心与心的交流,好的医生是在深厚的人文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不夸张的说21世纪的医生应该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亲情的交谈者,良医要在拯救病患中磨炼自己灵魂。
要知道,工作中和病人坦诚的交流,互相理解是衡量医生思想境界的标尺。医生的治疗策略、治疗选择要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该不该用药、用什么药、什么时候用药,其核心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疾病诊治的需要,这是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医学科学规律。不可否认,当前少数医生的一些不轨行为,诸如利用医疗服务、药品处方、检查开单等吃回扣,拿红包,牟取不正当利益,不但百姓深恶痛绝,甚至整个卫生队伍也十分鄙视它,这不仅败坏了医生的形象,而且损害了危难中病人的利益,是医德所不容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这些问题,就否定一个行业,使整个医疗队伍受辱。我国有600多万医务工作者,如果真的都变成了“杀手”,怎么会有13亿人的健康?其次,医生也应当正确对待批评和社会监督,真正把舆论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体检”和“会诊”。媒体指出医生的“病根”,尽管有时很尖刻、很无情。不管怎样,其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所以,医生不应讳疾忌医。舆论无论是赞美医德,还是痛斥麻木冷漠,鞭笞卑鄙丑恶的陋习,其目的都是为了唤醒人的尊严。事实上,医生的尊严不是谁赋予的,而是靠自己的行动赢得的。除了自己,没有谁能诋毁这个群体的形象,正像谁也不能拔高这个群体的形象一样。维护医生的职业尊严,最终还要靠医生自己。一味抱怨外界环境,只能加深怨恨,加深医患矛盾。惟有“以直报怨”,用仁心仁术证明自己的德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误解,重塑医生的良好形象。
夜深了,列车奔驰在千里冰封的原野上,弹着单调乏味的旋律和着我的思绪在激荡,激荡着我那人们难以察觉的内心波澜,我没有一点睡意……期盼人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使“病者有其医”,早一天构筑和谐医患关系的春天。
2010、2、8、于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