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造字
早在几千年前就产生的汉字,孕育和记录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传承了黄土地上悠久的文明。汉字以她独特的形式和用法,在世界诸多文字中独树一帜。关于汉字的产生,有个美丽的传说,仓颉本是黄帝的史官,他有着四只眼睛,能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还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黄帝时期,人们都依然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这种方法当然无法准确表达和交流各自意见,黄帝就命令仓颉去想办法,去解决这一难题。仓颉苦思冥想,搞得是废寝忘食,整天蓬头垢面,坐在屋内抓耳挠腮。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一天,仓颉站在屋外大树下发呆,忽然一只凤凰飞过,把嘴里的果实丢在他面前,仓颉忙捡过来一看,上面有一个从来也没有见过的图案,十分美丽。恰这时有一个猎人路过,看到这个图案,就告诉仓颉,这是貔貅的蹄印子,与别的兽类不一样。而且世上所有的万物的蹄印子都是各不相同的。仓颉从中得到启发,意识到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周游四方各国,跋山涉水看到什么都要仔细地观察和思考,将它们的特征一一记录下来,风花雪月,飞禽走兽,日月星辰,都成为他灵感的来源。他将这些美丽动人的灵感,精心画下来,成为最早的象形文字。传说他正在造字的时候,天上竟然不可思议的下起雨来,夜间还有野鬼的嚎叫。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看后非常满意,立即召集九州酋长前来,让仓颉把创造这些象形文字传授给这些酋长们,九州酋长回去大力推广这些象形文字。后来,历经几千年的演化,人们根据实际生产生活实践,逐一进行进化,逐渐形成了如今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汉文化,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信誉,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普遍的使用,方便了世界文化交流,为发展世界文化注入活力。
汉文字,意义深远,内涵广泛,十分丰富。不仅一字多音,而且多意,变化无穷。在此仅举一例,便可以证明汉文字的丰富内涵,是世界其他各国无以比拟的。比如说大家最常见、最常用、笔划最简单的“日”字,本意:可以理解为从天亮到天黑这一段时间,跟夜相对,叫“日”;也可以用于计算时间天数,几日;也可以用作名词,日本;也把太阳叫做日,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日班、日斑、日报、日戳、、、等等不一而论。如若增加一笔划,其意义大不相同,比如增加一撇,就是“白”字,一是跟黑相对,表示颜色,白萝卜;二是表示光亮的,东方发白;三是表示清楚明白了,真相大白;四是表示没有附加东西的,白开水、白卷;五是没有效果、徒然的,白跑一趟;有关丧事,红白之事;还有表示神情的、轻视或不满,用白眼看人。、、、比如将一竖杠子插进日字,就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上出头下不出头,就是“由”字:表示缘由,理由;表示经过,必由之路;作为介词,由南门进入,队长由你担任;表示凭借,由此可知;表示起点,由表及里。一种上不出头下出头,就是“甲”字:天干的第一位;最好的,如甲天下;动物的硬壳,甲壳。有机化合物,如甲醇、甲醛、、、古代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甲骨文。、、、第三种就是上下都出头的就是“申”字:表示地支的第九位;表示说明申述,三令五申;表示申请、上海的别称。若是中间一竖带个尾巴,就是“电”字
:有电荷和电荷变化的现象,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可发光、发热、产生动力,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如若在日字左边加一竖,就是“旧”字:跟新相对,表示过去、过时的;经过长时间使用而变色变形的,如旧居、旧书、旧习、旧友等。如若在日字下面加一横,就是“旦”字:表示天亮的时候,通宵达旦;戏剧中的角色行当,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旦尼尔的简称,旧时的纤维单位,9000米长的天然丝或化学纤维重量。。如若将“日”字,放在万吨水压机下压缩,让它发生物理变化,就会变成“曰”字,表示说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汉文字的意义、字形可谓变化万千,各表一方,各不相同。客观讲,汉字的复杂性、多变性,根本不可能由一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內发明出来,无疑产生于很多人手,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摸索不断更新。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的阅历广泛性、深刻性,与此相适应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同步更新,特别是其中的语言词汇又有更多的,带有新时代性的文字涌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