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的中秋,我突然被指派到一个学校去工作。这个学校我也是最熟悉不过的,其历史可追溯到民国初年,由我的一个太祖,大约投资四十两黄金创办的。简单说,我的太祖是清末通过科举考试,中了个贡生,后被举荐到济南府做府吏,积攒了一些钱财,便与李姓合伙投资在枣庄开办煤窑,由于善于经营,又积攒了不少钱财,恰逢社会提倡“全民教育”,我的太祖便跟风而上,把开办煤窑积攒下来的钱财,又无赏投资到办学上来。创办了鲁南第十七区中等师范学校,为培养师资,扩大受教育范围,促使更多农家子弟得到教育,创造了条件。为此周边豫皖苏鲁的各县,热心教育、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学子,纷纷不远千里,投奔该校参加师资培训学习,在近半个多世纪里,先后为教育事业培养了近三千多名的优秀教师,有效地支撑了豫皖苏鲁地区的教育事业。太祖也因此被授予“教育先驱”匾额。
天地翻覆,日转轮回,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觉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根据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需要,该校需要改制,要求由师范改制成一所完全中学,双轨制,初、高中部各六个班,第一任校长,由南下干部留守,任校长。恰巧的是,这位第一任校长,正是与我太祖合伙开办枣庄煤窑的李姓孙子,大家都官称其李校长。之后的十多年里,学校办的风声水起,远近闻名,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前茅,当然也为国家、社会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不知怎的,李校长正倾心倾力、默头苦干的时候,一张调整工作的调令,将其调入市教育局任职。任凭地方政府如何想方设法挽留,学生家长苦苦哀求要求留下来,都无济于事,上级强调的是必须是政令一致,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随之调入的校长姓陈,当然比李校长年轻许多,圆脑袋,四方脸,身体十分粗壮,一副菩萨面容,和蔼可亲,一笑,一对金牙裸露无遗。学历也很高,听说是省城名牌大学毕业生。至于毕业成绩,谁也不知不晓,就知那个时光,越级、跳级、蛙式上学是正常现象,学校门槛很低,只要有再教育经历,不论你是什么学历,就都可以进入大学校门。
陈校长第一招,就是要改变校容校貌,改善办学条件,这个既是硬件,又是可以立竿见影,看得见摸得着的脸面活,陈校长深知,有粉必须往脸上搽,往屁股上抹,没有用。他在全体教师会上,立下军令状:一年内完成绿化美化校园,二年内彻底改善校舍。、、当场有的老师暗地琢磨一下,按陈校长的设想,这一二年内要实现改变校容校貌,保守说也得投资近五十多万。学校是清水衙门,每年每学期,都要瞪着眼,张着大嘴,急等上级按人头、计划内下拨经费,总额也就七八千,就连买纸张油墨、办公用都紧巴巴的。、、陈校长当然不憨,忙抬眼看看在座的,一察言观色,觉察到有不少老师神色有些异样,忙解释说:我知道在座的听我这么一说,担心资金问题,哪里去弄这些钱?说句笑话,就是叫教务处的老钱同志用油印机、刻钢板油印,日夜加班加点,也印不出这么多的钱来的。怎么办?说句不俗的话,活人还能叫尿憋死?说句不中听的话,学校没有,难道银行里也没有吗?到社会上化缘还化缘不来钱?办法总比困难多。届时,主要靠在座的齐心合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座的一听,都对陈校长肃然起敬,到底是年轻人,敢想敢干,有气魄,能成事!
银行里有的是钱,但也不是随心随意就能拿到的。陈校长经过上蹿下跳,疏通了关系,同意拿教师的部分工资作为抵押,贷到一部分贷款;又以跑断腿、磨破嘴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社会上化缘了一些钱,至于化缘到多少钱,这个陈校长一直是处于高度机密状态。银行贷款,那是白纸黑字,签名画押,连本加利,一厘钱也不会差的。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一切具备,还等啥?干呗!
社会上那些能工巧匠们,一闻听说学校有大工程,都蜜蜂采蜜一样,围上学校门上来了,吵吵嚷嚷,哭着喊着求着乞着央求着香馍馍陈校长。陈校长怕人来人往,叽叽哇哇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就在校外租房,挂上学校工程招揽洽商办公室,把这群急切想采蜜的蜜蜂,引出校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