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源初        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冲撞和结合

(2015-11-10 17:53:13)


陈源初        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冲撞和结合

 

中国传统创作理念在历史的进程中,历史恒久,发展缓慢,饱经朝代政治风雨的洗礼。 近代以来更经过了激烈的政权更迭,革命运动,当代艺术又有资本势力的强势介入,不同阶段艺术实践,艺术作品反映许多了跨越性的历史印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而传统的理念和习俗,在中国的艺术中也茛深地固。譬如说在苏俄引进的现实主义,参合着政治理念,有着广泛的理论根基,实践已经多元,有一部份艺术家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确实具有一批说服力的作品。而今天的这个时代,不能只创作绘画,雕塑,更不能只创作现实主义作品。新媒体艺术已迅速上升为当代艺术界的新主流,新媒体的艺术家离不开传统,离不开对文化和社会的认识,但是区别在采用不同的媒介手段,同时,从艺术的本质来看,新媒体艺术仍然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而不是颠覆,为艺术走向大众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境地。以声、光为核心的影像艺术已广泛覆盖在人们周围,影响着人们的大脑神经,渐渐冲淡了人们对平面绘画的兴趣,在视频图像的挤压下,绘画越来越边缘,在与声音+运动的视频图像相比起来,无声的绘画雕塑似乎是缺乏力量的。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数字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同时,新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一些多媒体艺术家尝试与传统的结合,已收到部分成效,中国元素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神话元素、传奇元素、中国山水画元素等等,数码高科技仅仅起到介质和传播的作用。艺术媒介的更新势必带来创作观的更新。传统艺术有很多趋同、约定俗成的东西,每一个艺术时代,都有一种鲜明的风格在里面。当多媒体制作流行后一个高度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创作时代将成为未来,每个艺术家、创作者之间的差异将被放大到极致。

 

在台湾举行的第一届未来媒体艺术节当中,艺术家们就用多媒体像公众展示了精妙的绝技:用3D动画模拟山水画、用高分子建筑材料塑造装置艺术、用数码技术勾勒写意线条……在公众看来,艺术无非是绘画、摄影、展览等,以纸张等印刷品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但这一活动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以多媒体技术将艺术的概念推向新的境界。其实在过去,艺术创作虽被视作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活动,但依然有规律和原则可循。比如,以中国古典艺术为例,求神求韵曾被视作一种约定俗成的铁律,而西方现代艺术也十分讲究与时事、热点、社会的结合———但这些创作大多是以纸质媒介为基础的,未来,当多媒体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载体时,这类规律是否仍然适用?与多媒体艺术时代相适应的艺术价值观、创作观会呈现哪些面貌?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传统艺术元素将彻底退出,抑或二者并存,有机互补?在许多资深艺术从业者看来,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K,关键词不在于替代,而是融合。新媒体艺术如何避免短期的急功近利,如何避免沦为一种肤浅的时尚?恐怕要从传统艺术中吸取的精韵,比如,一个优质中国画画家,至少要花20年的时间来锻炼笔墨的功力,然而,讲求新观念的多媒体艺术,若领悟不到神韵的寓意,无法吸收慢工出细活的内涵,终究也只是快餐艺术。除了元素的吸收之外,如何适应新的艺术介质,传统画作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推广、如何把传统笔墨转录为数码符号,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新生代艺术从业者面前的崭新难题。传统多媒体艺术的结合,还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在中国,有受众接受性的问题,很少观众会耐心地看一两个小时的展览,而不少多媒体艺术呈上的都是支离破碎的、抽象的,没有具体故事情节的视觉影像,它和公众的隔离程度太高,有些过于曲高和寡。因此,如何把多媒体艺术化为公众能够接受的符号,如何用一定的地域性吸引观众,恐怕是传统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结合的议题中,重要的环节。目前一窝蜂地推出青年未来概念的乱象,无序的以年轻艺术家为概念的艺术创业板块疯狂乱局,其结果将不仅是对于中国艺术市场的新一轮利润透支,同时也因为其商业先导的金融化操作模式,也必然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未来发展起到严重的破坏作用。实际上,这种艺术选秀活动脱胎于提名展的模式,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始的以批评家或专业媒体为主体的提名展模式确实给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必要的价值观参考。而在这种提名展模式中,一个最为基本的要素就是要提倡民主机制,也正因为如此,那些边缘的,或许还在萌芽状态中的艺术动向才能被发现出来,并得到提携。而目前笔者所了解到的这些艺术选秀活动,虽然也会冠以学术实验的名义,但是,那些并不知情的所谓评委提名人们的意见根本得不到尊重。

 

新媒体艺术会对中国的艺术教育构成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艺术教材和授课套路,都是以一些既成的艺术教学理论为原型的,新媒体艺术方面几乎没能形成一个十分完整、系统的理论,因此,一套能够匹配新媒体艺术时代的教案、理论和教学模式应当被建立起来,而这个教育模式肯定也不是照本宣科的,而是带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有其实验性和先锋性等特征,呈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全新概念,但是从艺术的本质来看,新媒体艺术仍然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而不是颠覆。因为其创作的核心理念仍然是艺术家借助某种媒介语言生成意义,表达思考和感受,引人共鸣。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它们往往是以艺术的观念提出问题、生产意义以及建构想象,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世界以及感知体验的探索。中国当代艺术中中国特征融合当代艺术现象,正在通过空间的转换来模糊。还有一种自发存在的国际性视角,回避了中国或者中国特征问题,将创作限定在个体自发的状态。透过这些多重的角度,如同在迷雾中行走,中国当代艺术是如此庞大的命题,而放置在考古学、社会学、哲学的角度的时候,不应受到短线经济的干预,国家民族主义的干预。

 

中国当代艺术对社会责任的视角必须拓宽。在迷雾中潜行的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中国当代艺术到何处去?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始,新潮艺术一直是在夹缝中生存,在生存、生活条件遭受巨大的考验的情况下,很多艺术家正是凭着执着于艺术信念的简单理由,在长期的坚持中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所以,边缘的身份和艰难的处境,并没有使艺术的实验精神泯灭;反之,多舛的命运却像蹦床一样,激起了中国当代艺术前所未有的对于社会和现实的沉重思考。原因还是缺乏真正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身体力行的投入,而现今的艺术家大多采用照像机,行色勿勿地对下层社会做掠影式的捕获,再把照片放大到画布,大批量的生产作品。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些标榜着底层浮世绘的作品,虽然表面特征上很接近现实主义的模式,但在精神指向上是游离飘浮的,暧昧不清的。在表现矿工矿难时,只是袒露出他们乌黑得变形的面孔和身体,甚至雕塑一群矿难中死者的尸体露天展出,又或者是民工、棒棒、瓜农、菜农、摊贩们的呆傻、萎琐、窘迫的模样,以及卖春女子露骨、无耻的脸孔与姿态,完全不顾忌他们做为人也有起码的尊严,本来在生活的压力下他们大多数人已经是颜面扫地,没有精力顾及自己的形象和穿戴了,艺术家借艺术的方式再一次让他裸露,用艺术化的方式去提示那被遮敝的现实背后的东西,表面上是启示人们去思考去行动,实际是仅仅为了猎奇,把底层人群的疼痛和无奈不加隐晦的曝光。

 

西方艺术发展到现在,与其艺术制度、基金会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支持不太有市场和收藏可能性的艺术活动,如柏林录像节由苹果电脑资助,汉堡录像节由西门子资助,卡赛尔文献展的技术部分由IBMSONY赞助。在中国,做这样的事情毕竟困难,没有形成气候。德国的ZKM多媒体艺术中心,美国麻省理工的实验室,荷兰的U2,这些多媒体艺术机构除了坚强的经济后盾,还有强大的技术设备团体支持。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