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熙凤不抄检蘅芜苑是对薛宝钗的善意吗?

(2017-07-11 22:20:30)
标签:

红楼梦

薛宝钗

王熙凤

抄检大观园

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悲剧发展的关键情节,从此大观园彻底失去了往日的青春气息,“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成了每一个主子和丫头们的生存规则。在随后几回的故事中,王夫人一手遮天,对大观园实行了残酷的大清洗。就连她最亲近最中意的薛宝钗也被迫愤然离去,这却是王夫人始料不及的。

抄检大观园完全是由于王夫人的昏聩,轻信那些不得意的婆子们的谗言和唆使。王熙凤虽然是抄检行动的领队,但精明的她自然知道抄检行动必然会造成的伤害,对贾府的气运也会产生严重的冲击。家和万事兴,寻常百姓都明白的道理却被王夫人抛之脑后。然而面对王夫人正在盛怒之际,凤姐儿纵有千百样言词,此刻也不敢说。所以在秋爽斋凤姐陪笑对探春说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凤姐确实没必要替王夫人背黑锅。抄检每一处她都要极力维持局面,对婆子们加以约束,避免再无事生非、借题发挥,对大观园的姑娘和丫头们造成更大的伤害。特别是在潇湘馆,颦儿才要起来,只见凤姐已走进来,忙按住他不许起来,只说:“睡罢,我们就走。”这边且说些闲话,让颦儿宽心,随后又亲自对婆子们搜出来的问题进行解释和澄清,真不知道如果没有凤姐的周全和呵护,可怜的颦儿又会遭受怎样的凌辱。

(备注:抄检大观园的顺序也是按各主子的住处在大观园中的地理位置确定的。)

抄检完怡红院,凤姐笑道:“既如此咱们就走,再瞧别处去。”说着,一径出来,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

王熙凤的这种考虑表面上是为薛宝钗好,给薛家面子。然而次日一早宝钗就去稻香村向李纨辞别要搬出大观园,都没和王夫人、凤姐打个招呼,甚至都没请示贾母和自己的母亲。难道是凤姐的好心被当成驴肝肺?一贯雍容宽柔、八面周全的宝钗为何反应如此反常?

不抄检蘅芜苑的理由,既没有王夫人的明示,王熙凤也没有直接明说,即使是婆子们说的不抄检亲戚家的理由显然也是说的过去的。凤姐料定心智蒙蔽的王夫人很难看破这其中的蹊跷,纵使对她的安排产生什么怀疑,这样的理由在面子上也完全说得过去。

如果把林黛玉和薛宝钗等同视之,都排除在抄检范围之外,婆子们说的“岂有抄起亲戚家来”的理由才能成立。有些读者认为林黛玉不属于亲戚的范畴,早就是贾家的人了,被贾母视为亲孙女了。但不要忘了六十二回探春细数主子们生日的时候,薛宝钗没有被探春忽视,反倒是林黛玉被落下了,袭人还有句话:林姑娘就只不是咱家的人。且不分辨薛林二人在贾家的地位和身份,在如此重大的抄检行动中,王熙凤为何对薛林二人的态度分别如此之大?

如果说不抄检就是一种善意的表示,难道王熙凤对贾宝玉、林黛玉以及三春都没有善意,放过一个薛宝钗而要对其他所有人下狠手?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再如果说抄检其他人不过是王夫人的主意,王熙凤只不过是执行者,可王夫人也没有明示或暗示薛宝钗不能抄,为什么王熙凤擅自做主不抄蘅芜苑呢?

答案其实是很明显的,不抄检蘅芜苑恰恰是对宝钗的刻意伤害,否则薛宝钗第二天不会做出那样强烈的反弹。凤姐知道以宝钗的端庄和谨慎,蘅芜苑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薛宝钗却很容易看破王熙凤的心机,不抄检蘅芜苑表面上造成一种有意保护薛宝钗的假象,可薛宝钗根本不需要这种特殊保护,实际上反而给她留下让别人猜疑的余地。不是已经在怡红院明说了吗,抄检是“去疑”。怡红院去疑了,潇湘馆、秋爽斋、稻香村也去疑了。如果“秀春囊”的问题没有被查出来,别人都去疑了,薛宝钗怎么办?总不能再去查蘅芜苑吧,何况已经给你留下足够的“清理问题”的时间了。即使秀春囊的问题被查了出来,可还是带出了入画私相传递的问题。有了王熙凤对蘅芜苑的特殊“关照”,还不让人想入非非,那些婆子们的嘴可都是能杀人的刀!

从前文看来,王熙凤和薛宝钗之间的个人来往几乎为零,只有在公众场合才会有一些场面上的言语,薛宝钗发现大观园的安全问题都没有直接和凤姐说,却只是告诉了平儿,可见凤钗二人之间情感之淡漠。至于八十回后凤姐如何弄计促成二宝成婚,那毕竟是续书的杜撰。又抑或凤姐担心宝钗成了宝二奶奶会抢了她的管家权,虽然也只是读者的推断(这种推断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凤姐儿和颦儿的情趣相投、喜欢彼此贫嘴、凤姐对黛玉的关照体贴、以及凤姐谈论宝黛姻缘的内容,前八十回中却有着太多的情节描写,熟悉文本的读者都很清楚这一点。

因此,机关算尽的王熙凤提议不抄检蘅芜苑,绝不是对宝钗的善意,也不是亲戚之间的客套,王熙凤就是要给薛宝钗挖一个坑,让薛宝钗在贾府在大观园难以自处。薛宝钗不仅看破了王熙凤的算计,同时也对王夫人的行为表达了厌恶和反感,以及对贾府内部矛盾加速了家族衰落的失望。

探春的雷霆一掌以及宝钗的拂袖而去,分明就是对王夫人昏聩举动的两次打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