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是建立过程,而不控制终端产品”风景过程的诗人哈格里夫斯这么说。
景观设计师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把自己的景观作品视为一成不变的既成事实。相反,我们应该认为景观是变化的,它们象所有其它有生命的物体一样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大卫 • 迪米谢利(是时间,是空间,你可曾知道虚有?)
一、时间作为一种景观过程
景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们是由不断行进中物质的、生物的、社会的和精神的过程形成:这其中包含了生长、运动和交换;生、衰和死。景观生态过程是指景观中能量、物质和有机体的流动。也就是说生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用各自的物质形态特征来演示生命成长和死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独立于其他生物而存在,生命和生命之间都存在相互的作用或影响。因此有自然生物参与的景观不可避免地要遵循生态过程的规律。景观以自身的物质、形式、和特征反映了它的生长过程,如同其他的生态过程,自然界新生与死亡的辨证关系使景观拥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即再生机制,伴随着生命的时空过程,景观的一种状态会被另一种状态取代,如此循环,自然创造自然,从而形成新的景观。
库哈斯声称:“公园越是运作,越将处于一种不断修正的状态”。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彼得拉茨设计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垃圾山项目。
Hiriya就是宽阔的Ayalon平原中间的“神秘山”,是维夫南部一个清晰可见的地理标志。从空中俯瞰映入眼帘的,不仅是保持着它显著的侧面剪影的山体,而且还有转变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的城市公园,这是一个带着地中海气息的公共空间,在公园内部的核心部位,喷泉是自然的象征。
在自然大地之中,Ayalon河将会自由地漫流开来,同时一道平缓的坡道将如入云端般地进入大高原,与现有的形状协调的恰到好处,一个新建的露台将遍植绿色,在山的脚下发挥着它最多的可能的功用。
这个项目设计的理念十分切合这一主题,设计师在完成主山的山体工程,慢慢等待山体沉降,这时候现实种植草本,若干年后沉降一些后种植灌木,等待垃圾堆的甲烷气体释放,有害液体流失的差不多的时候种植乔木。这一手法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Bos公园(1925-1950s)的种植设计如出一辙,首先是一个建立在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上的生态实践,它将一次性的设计演变为一个参与性的设计和管理的过程。设计师在一个网格状的布局上,随意种植两种类型的树林:一种是由速生的桤木、柳树、杨树和桦树组成的先锋树种;另一种是由生长较慢的白蜡、枫树、橡树和山毛榉组成的永久性树种。其中速生树种为永久性的树种提供了最初生长阶段所必须的遮荫。经过15年的生长,除桤木以外的先锋树种都被砍掉,从而腾出空间让永久性树林生长。在砍伐的过程中,特意流下了桤木,是为了让它生长形成林下平展而遮荫的生境来阻止林下植物的生长。如此循环反复,最终促进成熟混交林的生长发展。


Freshkills是纽约人使用了50年的一座约900hm2的垃圾填埋场,其面积是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的3倍,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庞大的环境修复工程。要在30年这样漫长的时间内将如此巨大的垃圾场改造成公园,不仅工程上任务艰巨而复杂,而且还要应对来自政治、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变数。设计师以场地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设计一个可操作的模式,而后再根据实施过程中生态体系的回馈,制定出不同阶段的管理措施从而逐步创造出多样的生境体系,最终开启自然生态的自组织和自设计过程,由此达到完善景观生态体系、降解土壤中的有毒物质、护坡和改善环境等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更新的目的,并为为今后娱乐项目的设立做准备。James Corner
的“生命景观”清晰地勾画出了一个以自然演替为基础,让自然做功的过程的开放式的动态设计。

与此做法相同的还有west8的项目,1994年为了适应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的扩建west8被委托谋划一个机场绿化的计划。他们和当地的林业机构合作进行了生态方面的研讨断定桦树最合适在这里生长。于是west8在每个植树季节里都在这里种植12.5万株桦树连续8年。哪里有空间就在那里种植物逐渐成为森林占领了所有的空地和放弃地延长了大约2000hm2。树下还种植了红花草因为红花草可以固氮为树木的生长供应有机肥料。west8形容自己的工作就像是一支绿化队他们还委托一个养蜂人安装一些蜂箱蜜蜂能够传布红花草的种子。在这里west8树立了一个小的生态圈桦树形成一个绿色的质地成为基本设施、候机楼、车库和货舱之间的绿色面纱。在一些建筑的入口处放置花钵种植颜色鲜艳的时令花卉这个项目体现了高伊策的设计思想:景观不可能在一年内实现它是一个进程。
其二,时间映射作为一种景观角度
“沧海桑田”是时间打造的场地形态,场地成为时间的载体。阅读时间的记录,可以更好地设计出符合场地特征和文化的景观。场地的断面是一张时间沉积表,是时间化的空间,记录着生物进化过程、人类活动痕迹和文化印记。光影是时间在空间上的投射,体现了四时在空间中的变化。光线的明暗、强弱对比会形成空间的收缩与扩张,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和视觉感受。如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大理三塔倒影公园,是对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巧妙运用,产生了虚实对比的意境和美感。芝加哥千禧园广场上的景观小品“豆子”,抛光不锈钢表面上映出周围环境,给人空间趣味感。人的游憩空间会随着光影的变化而变动,又体现了光的方向性对空间的引导作用,是空间化的时间。景观历时性运用就是从纵向把握景观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方向,赋予景观以文化内涵,启发潜移默化地生长在受众内心里的文化记忆和符号,从而引起受众共鸣的景观空间。孟兆祯院士曾言中国风景园林“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景观设计需要把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时间和历史时间融入到现代文化的进行时中,从而实现共时性向历时性的过渡乃至走向共生。
时间是“事件进行的舞台”。齐康先生曾说,纪念性的本质是“纪念过去,表现历史,
并期望这种表现得以延续”。在纪念性景观中,时间跨越了一定的时空尺度,呈现多方向的叙述形式,形成景观叙事的空间序列。参观者在这样的空间里,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纪念被动态化,突出了纪念的时间性,从而赋予景观以深层的意义。
这个有必要说的是哈普林大师设计的罗斯福纪念公园。笔者也不止一次提到这个
斯福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带领美国群众渡过经济萧条,二次大战事件,一举迈入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而他的纪念型式公园也一波三折,最后劳伦斯哈普林设计确立,进入由垂直性纪念物转换为水平性纪念空间的新纪元。以华盛顿纪念碑为中心焦点形成的纪念空间,以林肯纪念馆与国会大厦形成东西轴线,白宫与杰佛逊纪念堂为南北轴向,而罗斯福纪念公园就位于特区的西南侧,于潮汐弯凸出的岸边与对岸的杰弗逊纪念堂相望。
整个公园共分四区,以罗斯福总统在任的四个时期的时局作空间区分的依据,位于罗斯福家乡的新英格兰草原岗石作为全区空间围塑的元素,简洁坚硬有力的质感,让人感受到罗斯福的魄力与坚毅个性。
序曲

一区,给人直观的印象就是从岩石顶倾泻而下的水瀑,平顺有力,象征罗斯福就任时所表露的那种乐观主义与一股振奋人心的惊人活力。

二区─经济恐慌
进入第二区让游客很强烈感受到的就是图腾与雕像所呈现当时全球经济大恐慌所带来的失业、贫穷、社会无助与金融危机等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图中的雕像就是当时大片的失业人口与难民在领取食物排队的模样。

三区─二次大战
由园道进入第三区的步道口,崩乱的花岗岩零散置于两旁,有如被炸毁墙面乱石一样,象征二次大战带给人民的惨状。
四区─和平富足
历经经济恐慌与二次大战的浩劫后,转之而来就是战后建设全面复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以舒适的弧形广场空间作开放辽阔的效果,对角端景是动态有秩的水景衬以日本黑松,产生一种和谐太平的景致。
哈普林的开放式设计,符合罗斯福总统平易近人的风格。在平实的外表下,凝聚了约翰.本森、尼尔.爱斯特、里奥那德.巴士金等雕刻大师的心血。全部建筑以石墙分隔成四个各自独立但又一气呵成的部分,代表着罗斯福执政的四个时期。
三、时间作为景观空间的多义性
从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当代“朝九晚五”,体现了人类行为模式的“时间化”。黑川纪章在《由时间分配到“兔子窝”》中,建议开发空间的多功能性,增加空间的使用率和意义。屈米设计拉维莱特公园时,也曾提出“昼夜公园”的概念。昼与夜的时段分配,提高了公园的利用率,避免了夜晚公园的高犯罪率,成为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所描述的“积极空间”,体现了景观对人类的能动作用。通过环境的时段分配进行行为的引导和空间的多功能划分,是基于行为学上的人性化景观。
四、时间作为一种观察方法
巴西画家兼造园家马尔克斯,“他另一特点是把时间因素考虑在内,比如从飞机鸟瞰下面屋顶花园或以时速70公里向路旁瞥睹绿地,观者自身在飞速中获致‘动’的印象,自然与‘闲庭信步’的人所得的有所不同。时间加空间的造园艺术称为‘现代巴洛克”。
高伊策的景观设计呗看做是人类与自然共生的舞台。

要理解荷兰景观设计师高伊策的作品,应该首先了解荷兰景观的本质。荷兰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面濒临北海,国土地势低洼,全国有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因此曾被称为低地国家(Nederland)。荷兰是一个与自然有着特殊关系的国家,由于国土狭小,长期以来荷兰人不断围海筑堤,以便获得更多的土地用于耕作和居住。结果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高度城市化的、功能性的、绝大部分是线状构筑的景观,这种景观是人与大海相斗争的产物。荷兰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解决如何从大海中获得土地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景观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奢侈品,它贯穿于荷兰的整个国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理性的、利用技术上的方法来处理自然和环境的思想也影响到荷兰的景观设计。

West
8事务所成立后的最初5年中,事务所的设计仅仅落实在图纸上,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设计。这就是Oosterschelde
Weir项目。
项目位于荷兰的南部的塞兰德(Zeeland),1953年,这里的一场暴风雨造成近2000人丧生。为此政府制定了一个三角洲计划,在近海岸的海面上建立堤坝以消除潮汐的危害,使塞兰德海域变成一个湖。为了防止大坝阻塞海水进入海湾而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特意在大坝上设了一个闸,平时开启,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可以关闭。



由于工程花费惊人,当巨大的水坝建成之后,几乎没有资金再去清理建造时留下的建筑、码头和凌乱的工地。West
8事务所得到委托,清理这片乱糟糟的区域。市政当局最初设想将大坝附近的建筑垃圾场改变为人工沙丘,中心是田园诗般的人工湿地。West
8并没有采纳这一想法,他们没有试图将工程遗留的垃圾场与自然环境和谐起来,而是首先将砂石堆平整成一片高地,这样,当人们开车沿着大坝行进,会看到广袤无垠的大海。然后对这块高地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在上面覆盖一层来自附近蚌养殖场的废弃的蚌壳,使养殖场也因此处理了这些蚌壳,正好一举两得。鸟蛤壳和蚌壳被布置成有韵律的图案,形成黑白相间的条带或棋盘方格,创造了一处人工的自然。棋盘格图案与荷兰的美术传统有密切联系。早在17世纪,荷兰画家维米尔(Jan
Vermeer 1632~1675)和霍赫(Pieter de Hooch
1629~1684)的绘画中就有棋盘格的地面。长条形的图案反映了荷兰特有的围海造田而形成的线状景观。高伊策设计时充分考虑汽车行驶时的观赏效果,当汽车飞速疾驶过,司机能够领略广阔的大海和高地上吸引人的黑白韵律。巨大的黑白相间的图案形成大地艺术的作品,随着车速的不同,景观也不同。高伊策的设计中也包含生态的因素,他和生态学家一起合作,为那些濒临灭绝的海鸟建立了一个繁殖的环境。当地的海鸟对这些贝壳海岸很是着迷,贝壳的色彩可以用来伪装,白色的鸟类总是落在白色的蚌壳上,而黑色的鸟类总是落在黑色的蚌壳上。经过高伊策的设计,原来的工地变成为在深浅不同的贝壳上,飞翔栖居着各种鸟类的充满生机的景观。

有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分析下现在道路景观设计的视觉因素。速度决定观赏主体的视觉效果,方向性决定视觉的连续性。

四、 现代设计中运用多种方式体现人类记忆。让人跟随着设计师的思路,慢慢回忆过去的记忆。
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西侧,由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改建而成,是一个颇具创新性的,独具特色的线型空中花园走廊,赢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际设计和旧物重建的典范。公园在距离地面的桥上种植植物,安装了现代的玻璃护栏,同时保留充满历史气息的钢架结构。
公园的设计者特意保留了部分铁轨,既提醒着属于它的往事,又为景观平添韵味。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说:“我们没有选择破坏宝贵史迹,而是把它改建成一个充满创意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公园,不仅提供市民更多户外休闲空间,更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利益。”
诸如此类的数不胜数,表现手法也出现多样化。其中不乏用材料表现的。也有运用材料表达设计具有永恒存在的意义的。
比如耐候钢板具有工业时代的缩影,时间概念的视觉表达,所以颇受设计师的喜爱。
为此,笔者曾经做了一个小结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d6dd90101b3lz.html
石头有自身的美学价值,虽然东西方对石头的解读不同,但是认为石头美是一致的。
石头具有很强的神秘性,从西方的巨石阵到复活岛再到西藏的玛尼石无不说明的这一点。
石头具有永恒的意义,首先自身属性决定这一点,石头不想木头很快会腐朽,并且会随着时间变的很有历史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d6dd90101b3u1.html
上述对景观认识观念的转变直接导致了设计方法的改变。其中景观的动态属性决定了景观的设计也应该是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设计:从纯粹的功能组合设计的最终产物转变到以过程为导向的开放式的动态设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