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汉语中“为”字用法新解

(2013-10-16 15:52:37)

古汉语中字用法新解

 

 

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国瑞

 

 

 

  古汉语中的文言虚词,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它使用频率高,用法比实词灵活,语法功能比实词强。所以,要比较准确地辨析某个文言虚词在一个句子中的正确用法与含义,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根据目前已出版的各种新老古汉语辞书和教科书来看,古汉语中的“为”字共有两种不同的读音和五种不同的用法:即它在作动词、名词、连词和助词用时,均读作阳平声(wéi);在作介词用时,主要读作去声(wèi)。当然,亦有部分辞书和教科书认为表示被动关系的介词“为”字(通常译为“被”),应读作阳平声(wéi)。这些已成的定论,似乎已经包罗了“为”字用法之万象,然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仍有挂一漏万之处。现从一例分析入手,以就教于方家。

  人教版高中教材《语文》(必修)第四册第17课《陈情表》中有这么两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句中的“更相为命”四字,便是后来演变为成语“相依为命”的最初源头。对于“更相为命”这四个字,该教材第146页上文后注释是:“[更相为命]互相依靠,相依为命。更相,交互。”

  我认为,此条注释如果仅从句子意译的角度来看,还算差强人意;但是如果从词语注解的要求来看,则显得不够落实,即未对“为”字作出解释。因此,在实际教和学的过程中, 许多老师和学生往往都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将此句一带而过,几乎没有人对这四个字的注解和翻译是否准确得当过分留意,因为这四个字本身就不那么艰深晦涩、诘屈聱牙。然而,作为一个语言研究工作者,尤其是在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认为有必要对“更相为命”四个字的注解和翻译作一番深入细致的探究。

  大家不难看出,在“更相为命”四个字中,就有三个字属于多音字。而大凡多音字,其意义必然有所不同,所以在此实有先为其正音的必要。从这四个字所处的上下句语言环境来看,我认为“更相为命”的读音应为:ɡē xiànɡ wéi mìnɡ。此四字若同前面的“母、孙二人” sūn èr rén连接起来,其音节正好是“仄平仄平,平仄平仄”,读起来抑扬起伏,非常符合作者李密向皇上婉言辞官的情感表达需要。再从词语释义来看,“更相为命”中的“更”“相”“命”三个字都能从现有的古汉语辞书上找到准确的注解依据,惟有“为”字却不能从现有的古汉语辞书和教科书上找到较为确切的注解依据。

  如“更”字,除现行高中《语文》新教材上已将它注释为“交互”外,另在其他一些古汉语辞书上也能见到“更ɡē,副词,交互、交替、相互”之类的解释。

  再如“相”字,虽然现行高中《语文》新教材上没有对它作出注释,但翻开任何一本古汉语辞书,也都能轻易地查到它在作动词用时所表示的一种含义:“相(xiànɡ),帮助,辅助”。这里若将“帮助”引申为“依靠”,那么“更相”二字相连,即成了现行高中《语文》新教材上的那句译注:“互相依靠”。当然,可能会有人发表不同见解,认为这里的“相”字不应读成去声(xiànɡ),作动词“帮助”或“依靠”解释,而应当读成阴平声(xiā),作副词“相互”解释。我认为这种看法貌似有理,实则不然。因为在这篇用词极其简洁、精练的写给皇上的奏章中,作者却不加推敲地连用两个含有重复意义的字,是不是多少有些不合情理呢?由于这个“相”字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以暂且将它放置一旁不作争论。

  下面再说对“命”字的解释。关于“命”字,在绝大多数古汉语辞书中都是把它作为名词来解释的,如①生命、性命;②命运、运气;③天命、寿命;④政令、命令;⑤命脉、规律等。同时,也有把“命”字作为动词来解释的,如①任命、命名;②指派、差遣;③教导、吩咐;④取名、题名等。然而认真推敲一下,以上这些无论是作为名词还是作为动词的不同注解,都不能确切地把“更相为命”的“命”字解说清楚。倒是从一本装帧不很起眼的十五年前出版的《简明古汉语字典》(张永言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8月第1版)中,我发现了对“命”字的一种新诠释:即“生活”。随后,我又从近年出版的几本较权威的辞书中找到了佐证:①《中学古汉语字典》(湖南出版社19913月第1版)中,对“命”字有一种释义是“生活、生存”。②《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12月第1版)中,对“命”字有一种释义是“生活”。③《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1月第1版)中,对“命”字有一种释义是“生存、生活”。有了上面这些依据,我认为,“更相为命”的“命”字在此句中的含义,只有用“生活”、“生存”或“活命”、“过活”之类的词语来诠释才比较确切。

  以上我们弄清了“更”“相”“命”三个字的用法和含义,那么再来理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句话的意思,就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了。但是,倘若我们再进一步地较真的话,那么这句中的“为”字的用法和含义到底应作何种解释才恰当呢?然而事实上,我发现目前已出版的各种古汉语辞书和教科书,在对“为”字的各种用法与解释上,原来也有“捉襟见肘”的时候。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仅就本人已查阅过的三十多本古汉语字典、辞典、大中学教科书以及相关资料来看,我觉得目前对“为”字诠释较为完备的当推高思平、张纯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学语文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5月修订本)。现将其中对“为”字的用法和诠释摘录如下:

  【为】⑴(wéi)介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举例略,下同)。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⑥(wéi)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被”。

⑵(wéi)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⑶(wéi)助词。①用在句中,同助词“之”一起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②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反诘,前有疑问代词跟它配合,可译为“呢”。③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④附于表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

⑷(wéi)动词。①做,制作,创作。②演奏,吟唱。③治理。④充当,担任。⑤作为,当作。⑥变成,成为。⑦表判断。⑧通“谓”,以为,认为。

⑸(wéi)名词。①行为。②能力。

  对此有兴趣的同仁,不妨来认真地比较和推敲一下,上面对“为”字的全部注解,是否有一项可以适用于对“更相为命”的“为”字的恰当解释呢?

  若把这句中的“为”字看作是表动作行为目的的介词,,即把它译成“为了”或“为着”,那么“更相为命”就成了这样的表述:“互相依靠为了生活”。如此直译法,尽管从语意上说得过去,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就是作为介词用的“为”字,通常应读成去声(wèi),而文中的这个“为”字又必须读成阳平声(wéi)才准确。于是,若从读音方面来衡量,“更相为命”的“为”字就不应作介词“为了、为着”来解释;倘若要将“更相为命”的“为”字当成介词“为了、为着”来解释,那么此句中的“为”字的读音就必须改变声调读成去声(wèi),而这样做又显然不符合文意和句意。因此,把“更相为命”中的“为”字解释成介词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若再从“为”字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一句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既没有起连接分句、表示原因的作用,也没有具体表示某种人、事物、时间、方位或者行为、能力等,所以,我们这里也可排除将“为”字作连词或名词解释的可能。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对“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句子成份分析来看,该句的主语是复指短语“母、孙二人”;谓语是连动短语“更相为命”,其中前一个动词“相”(帮助、依靠)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词“命”(生活、生存)的方式与手段。这里的副词“更”只是前一个动词“相”的状语,表示“帮助、依靠”这种动作行为是一种“互相、交替”的状态。显然,这句中的“为”字就既不可能再作动词来解释,也不可能成为后一个动词“命”的状语,那么剩下惟一的可能,就是只有把“为”字作为前一个动词“相”的情态助词“着”来解释,才显得顺理成章、自然天成。因为汉语语法早已揭示了其中的规律,即情态助词“着”粘附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而这恰恰是与作者所要向皇上表达的情景非常契合。

  分析探讨到此,本文所要提出的关键性问题也就完全凸现出来了。这就是在目前所能见到的古汉语辞书、研究专著和大、中学教科书中,均无一处提到“为”字作助词时可译成“着”。我们从大部分古汉语辞书、研究专著和大、中学教科书里所能看到的是,对“为”字作助词的用法不外乎两种解释:即一是用于句末作语气助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若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呢”或“啊”;二是与“之”搭配,在句中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一般可不译出。除此之外,惟一对“为”字用作助词给予了更多一些不同解释的,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由高思平、张纯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学语文辞典》。但是尽管如此,这些典籍上已有的对“为”字用作助词的不同解释,均还不能较准确地解说“更相为命”中的“为”字。正因为这样,本人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探讨,认为不仅有必要、而且也能够对“为”字作助词的用法与含义,给予新的补充和诠释。这就是:“为”字在用作助词时,有时能够起到与现代汉语中的情态助词“着”一样的作用。也就是说,古汉语中的“为”字在作助词用时,不仅可以充当语气助词“呢”,而且也可以充当情态助词“着”。我这样说并非没有根据,因为文言虚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多性多义现象,这即是说一个虚字往往有几类词的词性,它可以表示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象古汉语中的“之、而、以、夫、其”等虚词就都具有这种特点。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不妨把对“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个句子的两种不同译法排列如下,请大家认真仔细地比较和推敲一下,看到底是哪一种解释更符合文中的语境和情景的要求?

  甲组(将“为”字读成去声wèi,作介词“为了”来解释):

①祖母同我二人,相互依靠为了生活。

②祖母同我二人,相互依靠为了生存。

③祖母同我二人,相互依靠为了活命。

④祖母同我二人,相互依靠为了过活。

  乙组(将“为”字读成阳平声wéi ,作助词“着”来解释):

①祖母同我二人,相互依靠生活。

②祖母同我二人,相互依靠生存。

③祖母同我二人,相互依靠活命。

④祖母同我二人,相互依靠过活。

  从上面两组句子比较的结果来看,大家一定会觉得乙组解译的四个句子在表达上显得更自然,在语气上显得更恳切;而甲组解译的四个句子无论表达上还是语气上都显得直露有余而委婉不足,过于理直气壮的口吻,不大符合一个亡国之臣向新朝皇上说话的身份。因为作者当时写这篇《陈情表》的背景是这样的: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后,为了收笼民心,晋武帝实行怀柔政策,特拜请亡国之臣中较有影响的一批旧官员出来做官,以显示自己的清正廉明,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这样,原在蜀汉后主刘禅朝中任过郎中和尚书郎官职、并在当时以孝闻名于世的本文作者李密,便被晋武帝屡次征召出来为官。而李密本人当时又不想马上出来做晋朝的官,为新朝皇上服务。可是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很紧,李密十分清楚违抗皇命是要被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以达到暂不出来做官的目的,作者李密便在“孝”字上大做文章。他在写给皇上的《陈情表》中,用婉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不能出来做官的理由完全是为了在家供养祖母,是为了尽孝,并非是不想为新朝皇上尽忠。由于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虽然祖母年迈已没有多少余年了,但自己今后报答皇恩的日子还长得很,因此,等本人把祖母养老送终之后,是会出来为皇上尽忠的。就是这样,作者在这篇上奏皇上的《陈情表》中,除在“孝”字上做足了文章外,还紧紧扣住一个“情”字大肆渲染,将“孝情”的氛围营造得感人至深: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现年九十六岁高龄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而且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在这种情况下,“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尽管自己非常想“奉诏奔驰”,为新朝皇上效命,无奈眼下祖母“刘病日笃”,这种处境实在是进退两难,因此希望陛下能够“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让我先尽孝后尽忠,等我把祖母供养终年之后,再来替皇上“生当陨首”,为国效命,“死当结草”,以报皇恩。

  所以,从以上作者写《陈情表》的背景和情景来看,“更相为命”的“为”字,不论在文中还是在句内,都只有译注成情态助词“着”才比较确切。无独有偶的是,尽管目前所能见到的古汉语辞书、研究专著和大、中学教科书上都没有明确指出“为”字还可以用作助词“着”,但从有关较权威的古文译注书籍中,我还是发现了早已有人将“为”字译成助词“着”的实践。例证如下:

  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6310月第1版第880页)中对《陈情表》里的“更相为命”的译注是“轮流替换维持彼此的生命”。

  再如杨金鼎主编的《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9月第1版第574页)中对《陈情表》里的“更相为命”的译注是“互相依靠过活”。

  又因为“更相为命”后来逐渐演变为成语“相依为命”,所以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有关成语辞典上的解释。在倪宝元编著的《成语例示》(北京出版社198410月第1版第644页)中指出:“〖相依为命〗互相依靠过日子。”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月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中指出:“相依为命,谓互相依靠生活下去。”所有这些例证,都是对本人所提出的古汉语中的“为”字用作助词可译成“着”的一种有力支持。

  本文之所以要把“更相为命”的“为”字专门拿出来进行研究和探讨,绝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个别的语言现象,相反,在古代典籍中还可以见到大量的类似的句子,例如:

  ①宋·苏辙在《为兄轼下狱上书》中写道:“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命。”

  ②宋·陆游在《青阳夫人墓志铭》中写道:“夫君既没,整齐家道,母子相与命。”

  ③宋·陈亮在《祭蔡行之母太恭人文》中写道:“平生相倚命兮,未尝轻去吾亲之傍。”

  ④宋·文天祥在《齐魏两国夫人行实》中写道:“先公不幸即世,璧兄弟扶柩归先庐,先夫人号痛欲绝,尔后与继母刘夫人相依命。”

  ⑤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王成》中写道:“小人无恒产,与相依命。”

  以上句子中的“相须为命”、“相倚为命”、“相与为命”、“相依为命”的“为”字,若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分析,其实都可以用助词“着”来解释。

  

  综上所述,本文对古汉语中的“为”字用法的一种新解,只是个人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探讨中的一得之见。其实,在科学研究中,对于真理的探求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我们不能因为目前已出版的辞书中没有、教科书里未提就自缚思想,自捆手脚,就不敢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作新的大胆探求。即使本文对古汉语中“为”字作助词的用法和含义作了新的补充与诠释,但也并非已经将古汉语中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揭示穷尽了,肯定还有一些空白点需要我们去填补。例如,南朝宋明帝在《宣旨永嘉王子仁》中写有这么一句:“正赖汝辈兄弟,相倚强,庶使天下不敢窥觇王室。”此句中的“相倚为强”的“为”字,就显然不能用目前辞书中已有的、包括本文新提出的对“为”字的各种用法和含义来作解释。我觉得,这个句中的“为”字,似乎应译成连词“而”字才妥当。由于本人在这方面还没有搜集到更多的例句来作比较分析,故权且把它当作一个“哥德巴赫猜想”提出来,供有兴趣的同仁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与探讨,以作出新的有说服力的论证。

  

                                     (原载《孝感教育》2002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