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诗词中“还”的读音

(2011-04-28 10:51:59)
标签:

寒山

宋体

读音

普通话

念奴娇

杂谈

分类: 高一语文
(一)如何确定古典诗词中的读音?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huan 退身,返回的意思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hai 仍然的意思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中的huan 回返的意思

hai 时,是副词

huan时,是动词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仍然(后起意义)的义项,但读音仍在huan下,未标hai。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huan,没有读hai 。古代可能没有“hai”这个音,粤语里两字均读“huan”

查巴蜀书社之《古汉语字典》,有三个读音。

huan
(二声):返回;偿还;顾、回头;若还、如其;通

xuan
(二声):旋、旋转;迅速;敏捷。

hai
(二声):仍、尚;更。[旧音:huan(二声)]


(二)《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三)众多古诗读音


《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字,应该读作“cuī”而不该读为“shuāi”
另有杜牧《山行》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字,按古音,应该读作“xiá”,而不读作“xié”

李白的《望天门山》里,碧水东流至此回字,应该读作“huái”而不是“huí”

以上几首诗中的,它们都应保留古音的读法,如此,念起来才顺口、押韵、合乎平仄,如果按照今天的读音去念,是既不合辙也不押韵的。

又如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高处不胜寒字读音,也应念作平声“shēng” 而不是念去声“shèng”

一般说来,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不是有特定要求的,不要再读古音。至于一些异读字,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只要是不影响文字的表达和含义的情况下,我们是可以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读的,但是,如果影响了其文字的意义和表达,那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了。

如像上面提及的诗词中的那些字词 ,就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也就是说应该照顾和考虑到古诗词的音韵和平仄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其读音。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两词中,就有此情况。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早生华发,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中执手相看泪眼更与何人说,就应当按古音分别读作(huā)”(kān)”(yuè)”,而不应读作(huá)”(kān)”(shuō)”

早生华发 ,根据 《念奴娇》 的平仄, 此处应是仄仄平平在此应是平声,这方才合乎词牌格律。如读为上声,就不合格律了。 同样,《雨霖霖》中执手相看泪眼句,其平仄为仄仄平平仄更与何人说 ,应为仄仄平平仄 。根据词牌格律,相看 处的 何人说 处的 ,自然应念 kān说(yuè

确定相应诗词中的字音读法,关键问题是,一定要考虑这些字在诗词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仅片面地理解按照现代规范的普通话去确定读音,那么这些诗词就既不合辙又不押韵了,而我们在阅读这些诗词的时候,就不会享受到原来诗词中音韵的曲折回环铿锵之美,这样,势必影响了我们对这些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了我们对作品的欣赏、领悟,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怎样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来确定其古诗文中的一些异读字呢?很简单,那就是在不影响文词的表达和文意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念。如在《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句,照古音应读作“yǎ”,在此如果按照今音读作“yě”,并不影响其表达及意义,故完全可以从今音。

《阿房宫赋》 中的阿房二字, 就可以不再按照古音读作“ē páng ”,而取今天读音读作“ā fáng ”,因为在这里不论读作何音,既不影响其意义,也不影响音韵平仄。

我们在根据有关的规定对文言和古诗词进行阅读的时候 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处理,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


古诗、古文中字的两读现象在中小学课本中较为常见。教材中把这类字回归其最常用的读音,可能是为了便于学生接受、理解。教师可以先按书本上的教,但最好再向学生介绍其原来的读音,以增加孩子在古诗方面的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