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印度物理学家玻色
(2011-04-16 23:45:29)
标签:
教育 |
分类: 科学技术 |
波色做学问非常专心,但对其他事不闻不问。一次大物理学家尼尔·玻尔去达卡大学讲演,玻色是主持人,坐在那儿听,不一会儿两眼就眯缝在一起,似睡非睡。玻尔讲着讲着“挂黑板”了,推不出一个式子,遂说:“玻色教授,你能不能帮个忙?”,这时大家转过头发现玻色的眼睛是闭着的,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在黑板上写了一些式子,把问题解决了。完了以后,他又坐回自己的座位上半眯着。
玻色基本上属于土生土长的科学家,做了这么多重要的工作,在西方如雷贯耳,但由于他行事低调,在印度还是不能得到承认,长期只是一个副教授。后来没有办法,他又给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问能不能给他写推荐信,帮助提升正教授。爱因斯坦非常惊讶,说你做了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还不是教授?爱因斯坦真诚的给他写了推荐信。
后来玻色当上了达卡大学的物理系主任。1945~1956年玻色回到加尔各答大学,1949~1950年出任印度国家科学院院长,195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74年卒于加尔各答。
其突出贡献: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20世纪头20年,物理学界正在萌发量子力学的新兴学科。在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的研究中诞生了量子的概念,光的量子被称为光子。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找到了一个经验公式,很好地符合了黑体辐射观测得到的曲线,但是他当时不能解释这一经验公式的物理含义。时光推到1924年,当时年仅30岁的玻色,接受了黑体辐射是光子理想气体的观点,他研究了“光子在各能级上的分布”问题,采用计数光子系统所有可能的各种微观状态统计方法,以不同于普朗克的方式推导出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证明了普朗克公式可以从爱因斯坦气体模型导出。兴奋之余,他写了一篇题为《普朗克准则和光量子假设》的文章投到英国的《哲学杂志》,但被拒绝了。不得已,他把那篇只有六页的论文寄给了爱因斯坦,期望爱因斯坦能理解他的发现。爱因斯坦立即意识到玻色工作的重要性,他亲自将文章翻译成了德文,帮助在《德国物理学报》发表了。
在波色之前,传统理论认为一个体系中所有的原子(或分子)都是可以辨别的,例如我们可以分辨氧原子、氢原子、碳原子。然而,玻色却挑战了上面的假定,认为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条件下,原子尺度上我们根本不可能区分不同的原子——所有的原子似乎都变成了同一个原子。原子会跌落到最低的能级上,就好像一座突然坍塌的大楼一样。处于这种状态的大量原子的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再也分不出你我他了!这就是物质第五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