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日本电影《东京物语》所揭示的令人困惑的家庭问题

(2009-12-25 22:54:02)
标签:

父母

子女

家庭

杂谈

分类: 艺术经典

日本电影《东京物语》拍摄于1953年,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反应家庭问题的电影。它所揭示的令人困惑的家庭问题至今依然有深刻的意义。子女应该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又该如何面对孩子们的冷漠无情?的确发人深省。有的人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对繁衍后代的信心,或者说这样一代代地传递,伴随着亲情的淡漠和机械化,意义何在呢?

经典日本电影《东京物语》所揭示的令人困惑的家庭问题

 

剧情简介:平山周吉和登美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俩口子的生活略感孤独寂寞无聊,于是决定往东京一行,探望已经成家立室的儿女。他们兴致勃勃地抵达,但却受到颇为冷淡的招待。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因生活的重压而相当忙碌,无暇招呼两老,因此建议他们去热海度假,表面上是让他们有个松弛和游览的机会,实际上却是希望摆脱他们。只有年轻守寡的媳妇纪子,对他们比较关怀和体贴。就在两老返回老家不久,儿女们便接到母亲病重的电报。他们遂回乡探访病势危殆的母亲,后者已经昏迷。葬礼之后,儿女们又匆匆忙忙地赶着回东京,只有纪子多留数天,陪伴暮年丧偶的老人家。纪子承认守寡对她而言是相当困难的事,老人便劝她改嫁。然后,平山老先生孤独地守在屋里,想着他将要渡过的孤苦的晚年。

 

经典日本电影《东京物语》所揭示的令人困惑的家庭问题


  《东京物语》是一个大家庭中两代人的故事。亲情与疏离,挚爱与义务,死亡与孤独,在一桩桩观众再也熟悉不过的平常小事中缓缓铺展开来。这是一个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但也是所有家庭的故事,无论你我他,都有可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背景为日本战后的混乱时期,当时人民正拚命努力摆脱贫穷,整个社会都面临转换。本片导演小津欲藉一家族来反映日本传统亲子关系,家庭制度在这股时代潮流中逐渐崩溃的情状,淡淡地联结一个家族的日常生活,巧妙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生活姿态,其手法之优雅流畅,可说是部真正具日本风味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小津简约的影像风格近乎完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电影的制作者既不需要煽情,也毋须告诉观众谁对谁错,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或许导演唯一的倾向,是电影中那种不失温婉的讽喻,但决不是义正词严的批判,因为小津并不相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他不仅要表现生活本来的面貌,他还要我们接受人性并非完美这一事实。

经典日本电影《东京物语》所揭示的令人困惑的家庭问题

媳妇纪子 和 婆婆

经典日本电影《东京物语》所揭示的令人困惑的家庭问题

经典日本电影《东京物语》所揭示的令人困惑的家庭问题

 媳妇纪子 和 婆婆

经典日本电影《东京物语》所揭示的令人困惑的家庭问题

 

经典日本电影《东京物语》所揭示的令人困惑的家庭问题

悲惨的一幕:老俩口无家可归,在公园等待媳妇下班

 

二战后,日本所有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巨大的变革。老式的大家庭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儿女们纷纷进城就业而崩溃。老人们因一时间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而变得内心充满了惆怅。
  年轻的一代却过起了舒适的小家庭式生活,每天忙于应付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尤其是敬养老人的观念渐渐淡薄起来。敬一家就是这样,年迈的父母从乡下来到东京探望他和妹妹文子,可因为种种原因,他和文子都抽不出时间来陪父母,两位老人备受冷淡。倒是小儿子昌二的媳妇纪子对他们服侍得细致入微,比亲生的儿女更加周到。但昌二已经去世8年了,他们不愿再给纪子添麻烦,只好匆匆回到了家乡。


经典日本电影《东京物语》所揭示的令人困惑的家庭问题
母亲昏迷,病危
经典日本电影《东京物语》所揭示的令人困惑的家庭问题
家人于母亲的葬礼
经典日本电影《东京物语》所揭示的令人困惑的家庭问题
媳妇纪子 和 公公


  影片所表现的故事无疑是令人感动的,但经过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编排,却并不煽情卖弄,也不刻意赚人眼泪,相反一切都自然舒服,令人在不经意间黯然泪下。《东京物语》被普遍认为是小津安二郎漫长职业生涯中所拍摄的最为优秀的电影,同时也是那些经典艺术电影中的翘楚。影片透过一个家庭的生活,向我们描绘了在一个传统和价值观已然丧失的变革社会中的宁静而又怀旧的生活图景。《东京物语》是一个电影大师在其事业巅峰时期为世界电影奉献出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不是单纯在说子女不孝,还说明了一个时代的面貌。所以当小女儿抱怨兄姊自私时,媳妇却说:「孩子长大,会渐渐离开父母的。到了他们这种年龄,都已经有一个和爸妈不同的私人生活。他们绝不是恶意的,因为任何人都是最珍惜自己的生活。」小女儿说:「是吗?但我不想变成那样。这样的亲情没什么意义。」媳妇说「虽然不希望如此,不过每个人都会变成这样的吧。等我再婚,也会变成这样的。」

孝,原是一份惦念之情。然而在现代忙碌的生活重担中,人心都磨粗了、掏空了,还有多少余留的心思能给父母?这是时代的病症,也是现代人的诅咒。所以片中反复出现工厂、烟囱、高楼、铁路这些工业化的图象,暗示人就是在这环境中不知不觉被扭曲的。亲子关系的巨变,正如二媳妇所描述的「孩子大了,各有生活重心,各有生活压力,各有人生理想,各忙各的是必然的事」。她的体认,不幸就成了今日社会的常情。这部电影至今已逾半世纪,世上还没有哪个社会能逃出这种困境。不过尽管如此,「孝」仍是人类社会一个难以回避、关乎生命观与价值观的课题。

《孝经》的终卷云:「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意思是说:「父母活著的时候能关爱、尊重,死后也心存忧伤怀念。这是履行了为人的根本事,作到了面对死亡该做的事,也是完成了对父母的爱。」这段话讲出了孝的三个面向,值得拿出来想。

一是「感念」。孝是人性中固有的情感反应(生民之本),源于子女对自己曾经被爱、被呵护的谢意,以及想要回报的初心。纵使不论初心而论责任,子女年幼,由父母照料。等父母老病,换由子女操心,也算公平。

二是「作为」。孝是对父母的爱,也是一种行为能力(子之事亲)。在人伦网络中,工作、爱情、朋友,都可以自由选择,合则留不合则散。但亲情不能,只能接受,难以像离婚、绝交、辞职这样孑然的切断。爱情关系中,体谅为高。朋友关系中,责善为高。职场关系中,敬业为高。那么子对亲的关系中呢?天下的父母千百种,有好父母,也会有坏父母,怎么样是给父母最适当的爱,这显然是一种能力。

三是「依归」。孝,也出于对生命之追寻与安顿(死生之义)。人生百年中有多少重要的事?哪些事会让人觉得活著心安,死了没有遗憾?父母终有一天会去世。在迈向死亡的行列中,子女最终也要成为等待去世的父母。在现代人日益浮飘的关系中,失去孝的联系,父母真的没有悔恨?作子女的,真的能安心?

这个问题电影给不了答案,现代的法律制度也给不了答案,唯一能给答案的,只有自己,只有去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也或许,当有一天站在父母坟前、想着自己子女也已振翅高飞时,答案就会浮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