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春佳节话传承

(2013-02-09 18:11:29)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

医学研究院

梁全龙

健康

分类: 医话

新春佳节话传承

仅供参考

     继承是中医发展的前提,没有继承也就不会有发展创新。但是,中医应该怎样继承?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保护就是继承?对中医古籍读得越多继承就越好?我们经常说要继承中医的精髓,哪些才是中医的精髓?大家都知道继承很重要,但有时对“怎样继承”和“继承什么”却不是很明确。所以,要继承好中医,首先就要把继承相关的问题弄清楚,不能稀里糊涂地继承。

  为什么要继承

  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讲,还是从科学的角度讲,中医的发展首先是根脉的延续,如果脱离了中医的根脉,发展得再快再好也不属于中医。所以,谈中医的发展,些许都不能离开中医的本质和特色。这是为什么要继承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关系中医的创新。中医创新一定是建立在中医的“过去”之上,过去是基础,没有过去就不存在创新。所以,创新是中医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飞跃,是由量变引发的质变。也就是说,过去也好,创新也罢,都是中医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一紧密联系的历史整体。当下对“中医原创”的理解需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原创的东西可以是中医过去没有的,但它一定是属于中医范畴之内的,即和中医有血脉联系的;和中医没有血脉联系的原创,一定不是中医的原创。 

  以上说明,中医的发展和创新都是中医的延续,是中医根脉的延伸,虽然有时发生了质的飞跃,但血脉不断,流淌的还是中医的血液。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医发展首先要做好继承的原因所在。

  怎样继承

  一定是科学地继承。科学地继承,就是要明晰哪些是精髓哪些是糟粕,批判地继承,而不是全盘继承。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有辨识理论是非和真理真假的能力。从文化的角度讲,中医以传统厚重为特征,但因为时代原因,无论是幼稚的、虚假的,还是成熟的、科学的,在中医遗产中一定都有呈现,而且是混杂一起的,这就需要继承时有所扬弃,择其善而取之。提倡全面继承,不是良莠不分地继承,而是强调从全局着眼,强调对不同优势的全部继承,这是从整个中医继承工作来说的。就个人而言,继承的能力有限,涉猎的方面有限,继承的内容自然是有取舍的。如果倾其所有精力用于继承,一是不可能,二则有失继承的意义。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为继承而继承,则徒劳无功。有人读了不少中医古籍,有的甚至能诵,但到头来无论是学术还是临床均无建树。

  在强调中医继承时,常会伴随一阵“读经热”,于是有人以为中医继承就是读经典。不否认读经对中医继承的基础作用,但读经绝不是中医继承的全部。读经只是一种书本学习,侧重的是理论继承,远远代替不了临床继承,唯有临床继承才是中医继承的根本所在。读经典有益于临床,但重要的还要靠扎实的临床实践。理论着述几近等身,临床水平判若两人,这不能说是继承得好。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一强调继承,便有人呼吁要回归中医。“回归中医”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回到传统,一是回到过去。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是难以实现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科学,而且是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回到传统和过去,显然是不现实的。之所以要继承中医的一些传统,那是因为在当下它还显示出一定的优势,还有社会需求,但也只是部分,并非全部。所以,要求完全回归传统那是复古,是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

  继承什么

  毫无疑问,继承的一定是中医的精髓。哪些是中医的精髓?标准是什么?我们说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继承问题,但因时代不同、需求不同,对中医精髓的判断标准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判断中医精髓的标准应该主要有两条,一是看社会需求,二是看是否代表中医的本质和特色。

  以社会需求为标准,体现的是中医对当下时代的社会价值。继承什么,首先要有一个价值判断,包括对待中医经典。经典具有权威性,但并不是说经典就句句是真理。因为时代久远和历史局限性,中医经典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缺陷,所以同样需要批判地继承、发展地继承。时代价值,体现的是当下和未来的需求。没有时代价值的东西,也就没有了继承的必要性。社会需求,需要全面考量。中医具有文化与科学双重属性,考察既要看它的文化价值,也要看它的科学价值。文化方面,主要看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意义与价值;科学方面,主要审视它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科学价值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文化的继承。同样,也不能片面强调它的文化价值,而影响对它科学价值的判断。

  将“代表中医的本质和特色”作为中医精髓判断的另一标准,目的不仅在于保持中医的本色,还在于保证继承的质量。代表中医本质和特色的主要方面有中医的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等。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核心,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产生的,具有显明的中国文化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浓缩和优势体现。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气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六经理论、卫气营血理论等,也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特别是阴阳学说、气学说、五行学说,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直接承袭。这些既是中医的精髓,也是中医的基因,更是中医的根脉,决定着中医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像这样一些代表中医本质和特色的东西,才是需要认真继承的。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那就是历代中医不同学派和流派学术思想的继承,因为中医的创新更多的就体现在这些不同的学术思想当中。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中医学术的繁荣,就看不到中医学术的异彩纷呈,中医发展就缺少动力。

  现在,不管是报纸还是网络上经常有人谈论中医西化问题,大家纷纷诉苦去中医院看中医,结果做的是化学检查,开的是西药。对此笔者认为,中医西化是现阶段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医疗推向市场,由于中医药“简便验廉”,中医师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合理补偿和体现,为了生存,中医尤其是年轻中医被迫走向西化。随着医改的深入,机制的完善,政府不断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中医西化现象有望逐渐得到扭转和遏制。

  中医西化的直接危害是削弱了本来就在萎缩的中医队伍,让传统有效的中医精髓和诊疗技术失传,让相信中医的病人群体感到失望。这也是中医西化备受指责的主要原因。

  我国现有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医疗队伍,各有其执业范围、优势和病人群体。笔者认为作为中医医生首先应找准自己的位置,精研医术,心无旁骛,学习中医经典,博览群书;通过跟师学习,坚持临床实践,掌握中医诊疗独门“绝技”。对于那些中医优势病种,能够做到“手到擒拿”,为病人解除疾苦,让群众被中医独特的诊疗效果折服。人们常说:有为才有位。反过来,中医人要有位才能有为,只有找准和摆正自己的位置,精通中医,掌握中医的真本事,硬功夫,为病人解除疾苦,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够真正体现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作为中医人,尤其是年轻中医,初涉临床,技艺不精,没有群众基础,坐几天甚至几年“冷板凳”在所难免。如果我们因此就失去了对学好中医的信心,心浮气躁,滥开检查单,卖药当“药商”,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弃做中医人的抱负和信念,废弃中医独特的四诊疗法,中医技艺始终难精,事业始终难以有成。

  所以,作为中医人,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不要因为眼前利益,就轻易放弃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挺起中医的脊梁,做堂堂正正的中医人;不要知难而退,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最终落得中医西化骂名,了此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