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谈“胎脉”
(2013-01-21 11:04:30)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医学研究院梁全龙健康 |
分类: 专业知识 |
老中医谈“胎脉”
仅供参考
而于诸贤论脉之书。采其理之的然可信者。而据以为确。间有未的。则证之于经。复出己意。以旁探博求。其所谓确者。
第识见有限。窃恐自以为确。而终未必其能确也。倘高明于其未确者。更加校正。则幸甚矣。韫兮之言若此。岁壬戌余以母病。延之来淮。出视是书。山阳医士李铸九见之。深为折服。晚年其学益进。余复携其帙至真洲。以示李乔年。乔年亦世医也。谓余曰。是书实足发蒙启。先生既刊行
如脉经。谓浮细为。沉细为弱。是以浮细辨。弱以沉细辨也。然经曰。长夏胃微弱曰平。使弱皆细脉。细则气少。经何以谓为长夏之平脉乎。又曰。弱有石曰冬病。石沉脉也。弱而沉。是水之侮土也。使脉果以浮细辨。经何谓以沉言乎。由是观之。凡脉柔而无力者。概谓之弱。非浮细沉细之谓。今以弱附于细。以存其旧也。仲景曰。
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产漏下。据此则革脉。即芤之兼弦者。芤主阴虚病。
革亦主阴虚病。今以革附于芤也。沉伏实大。千金翼谓之牢。主寒主痛。是即沉脉而有力者。今附于沉。经一脉有数名者。如秋脉谓之毛。又谓之浮。非二脉也。是疾脉即数。大即洪。小即细也。今删弱革牢疾大小七名。定为二十三脉。
盖脉以候病。其可去辄者。不加详辨。则名目愈多。脉理愈晦。故不敢避僭妄之讥也。
寸关尺脏腑部位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
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阳三阴。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上焦。头及皮毛竟手。
关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少腹即足。
经于寸关尺分部以候五脏。而六腑止及肾者。盖五脏先天之气。赖后天水谷之气以养之也。余腑不及者。统于脏也。
盖肾开窍于二阴。小肠膀胱属前阴。大肠属后阴。则肾统乎大肠小肠膀胱也。胆附于肝。则肝统乎胆也。三焦不统于脏。
故于寸内候胸中。关内候膈。尺内候腹。胸中上焦也。膈中焦也。腹下焦也。且五脏者。身之主也。外则耳目鼻口。四肢皮毛肌肉。内则筋骨脉络。气血精神魂魄。皆其所司也。故人之一身皆可病。而病入脏者死。见真脏脉者死。此所以经之论脉。惟详五脏也。四时之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此所以经之论脉。而六腑止及胃也。
经论脉。不以六腑配五脏。而王叔和脉经。以心与小肠。候在左寸。肺与大肠。候在右寸。肝胆候在左关。脾胃候在右关。肾与膀胱。候在左尺。又谓左尺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又谓肾与命门。俱出尺部。其书前后。多自相矛盾。疑不尽出于叔和。世但辟高阳生脉诀。而不知脉诀。亦实本于脉经也。至右尺主三焦命门之误。李濒湖辨之详矣。
经论脉不及腑。腑病何以候之耶。曰。腑病辨之于症。而以脏脉。候内外之因。假如头角耳前后痛。往来寒热。此胆经之病症也。而肝脉浮紧。则胆经之风寒。肝脉弦数。则胆经之痰火也。假如胸中胀闷。上焦之病症也。而肺脉滑数。
则上焦之痰火。肺脉沉迟。则上焦之寒气也。
寸关尺。经有外候内候之说。王太仆曰。外谓外侧。内谓内侧。李士材曰。外谓前半部。内谓后半部。二说皆有可议者。试即尺论之。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假令
由是观之。则所谓外候内候。指沉浮而言也明矣。盖五脏六腑之气。朝于脉口。而各有所辨于寸关尺之间。此天地生人神化莫测之妙。圣人知其故。而于寸关尺浮沉以候之。浮阳也。沉阴也。以脏腑论。则脏阴而腑阳。以脏腑之气论。则脏气清而腑气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脉之见于寸关尺者。五脏六腑之气。脏气清。故浮候之。腑气浊。故沉候之也。
胃亦腑。何为又浮以候之乎。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者也。五脏之脉。有胃气者则平。是五脏之清气。皆胃气之所散布也。
脾受胃之清气。则胃为脾之主也。故浮候胃。而沉候脾也。
赵继宗曰。心肺居上。为阳为浮。肝肾居下。为阴为沉。脾居中州。半阴半阳。半浮半沉。当以左寸为心。右寸为肺。左尺为肝。右尺为肾。两关为脾。按赵氏之说。可谓妄矣。夫寸关尺之部位。皆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圣人于此分候脏腑。此其故。惟圣人知之。而其所以然之故。圣人终不得明言之也。赵氏不自知其量。而创论欲异于圣人。抑何妄乎。至褚澄谓女人之脉。当以左寸为命门。左关为脾。左尺为肺。右寸为肾。右关为肝。右尺为心。则其妄更甚矣。
脉经。心肺俱浮。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肝肾俱沉。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举指采实者肾也。
脾者中洲。故其脉在中。按此。皆论心肺肝肾与脾之脉体。非论寸关尺。而凡浮者为心肺脉。沉者为肝肾脉也。王宗正不察。为之说曰。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在中州之说。王叔和独守寸关尺。分部位以测五脏六腑之脉。
非也。按宗正。以叔和独守寸关尺为非。不知执心肺俱浮。肝肾俱沉之说。亦非也。今即守寸关尺论之。假如气虚痰郁。
而两寸俱沉之脉。岂以其沉。而遂谓肝肾之乘心肺乎。失血伤精。而关尺俱浮之脉。岂以其浮。而遂谓心肺之乘肝肾乎。
若使不守寸关尺。将不论何部浮。而皆以为心肺病乎。不论何部沉。而皆以为肝肾病乎。况同一浮也。心病肺不病。不论部位。其何以辨乎。同一沉也。肝病肾不病。不论部位。其何以辨乎。且使心肺俱以浮候。肝肾俱以沉候。经何为又分心肺肝肾。与脾胃之部乎。夫脉以候病也。守寸关尺以候之。尚不能洞悉其精微。若不守寸关尺。则茫然而无据矣。
切脉法:
经人一呼脉自动。一吸脉自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按一呼一吸为一息。脉四动。然呼吸之间。必有一息长者。谓之太息。犹岁月之有闰。故脉五动。四动五动。平脉也。若三动则为不及。六动则为太过。皆病脉也。难经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按呼吸之气。系卫气。吸非吸入。乃吸起也。盖卫气出下焦。而主之于肺。
肺自下焦吸起。而呼出于鼻。一呼一吸。卫气流行。昼夜循环。周而复始。故气譬则火。火之气。不通则不发。人之气。
不通则病。呼之气。犹火之气出而不入者也。难经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之说似误。
崔紫虚四言脉诀。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按初持脉轻手于皮毛间。候其表。曰浮。次稍重手于肌肉间。候其半表半里。曰中。次重手按至筋骨间。候其里曰沉。上谓上部。下谓下部。左谓左三部。右谓右三部。
合为七诊。又经有七诊。谓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寒。独热。独陷下也。
四言脉诀。又有九候。举按轻重。按轻下指曰举。重下指曰按。寸关尺。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为九候。又经有九候。脉经曰。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按经所谓天地人。另指头与手足三部之动脉。不指寸关尺也。
经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内虚则心不纷。外静则心不扰。)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浮非浮脉。乃浮起也。春日阳气升。其脉浮起然如鱼之在波。虽浮起而不甚浮也。)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夏日阳气盛。万物有余。故其脉浮大在肤。)秋日下肤。蛰虫将去。(秋日阳气降。蛰虫将去。故其脉渐沉而下肤。)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冬日阳气伏。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其脉亦沉而在骨。)知内者。按而纪之。(脉合内之脏腑。其盛衰按脉而纲纪之。是谓知内。)知外者。终而始之。(四时阴阳之气。终而复始。以脉之阴阳。合四时之阴阳。是谓知外。)此六者持脉之大道。
脉源:
非三部之沉。皆肝肾脉也。当以部位辨之。又以脉之本体辨之。假如浮。必浮洪来盛去衰者。心也。假如沉。必沉而弦长者。肝也。
经但言。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而叔和则以两尺兼候膀胱。吴写皋。李士材辈。则以左尺兼候小肠与膀胱。其意皆欲补经之所不及。不知经之论脉。惟详五脏者。盖以五脏能绕乎六腑也。即如
兼小肠与膀胱。以为补经之所不及。可以不必矣。且一部候两脉。犹有浮沉阴阳之可辨。至一部。候肾与小肠阳膀胱至脉。试问何以确辨其为肾脉。为小肠脉。为膀胱脉乎。
先天后天之气。脉皆主之。故饮入于胃。其精气。自脾归肺。食入于肾。其精气。自心归肺。肺布饮食之精气于诸脏腑。
而后血气充。营卫调。诸脏腑之气。各随其经。同营卫之气。而呼吸朝之于肺。故手太阴肺经。乃诸脏腑之气所聚也。
圣人于气口。候其盛衰。泄天地化育莫测之秘。岂不神乎。
胎脉:
女子心脉当沉。今阴阳相搏。而其脉动。是阴之交阳也。阴阳相交。而三部之脉。无偏浮偏沉。五十不正。无或结或促。
其为胎也明矣。三月之胎。其形未实。故其脉按近而散。五月之胎。其形渐实。故其脉按之不散。而其疾如故者。蛊疾为阳气。万物得天地之阳。气以生成。阴必得母之阳气以长养也。沉阴脉。何以反为努浮阳脉。何以反为女。盖男胎得阳气多。胎得阳气多。则母之阳不足阴有余矣。阴有余阳不足。故其脉沉。女胎得阴气多。胎滑阴气多。则母之阴不足。
阳有余矣。阳有余。阴不足。故其脉浮。亦犹故为男。阴多于阳。且阴外而阳内也。虽为女。阳多于阴。且阳外而阴内也。疾与滑。何以不主病。盖疾而不滑。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