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假借
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书是造字方法,后两书是用字方法。因为假借没有造出新字,所以它的形体构造不能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构造的范围。
假借简单说来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的词语,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字来表示其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所说的是指因音同而借字;而他所举的例字,却是指因义转而借字。因此,许慎所谓的“假借”实际上包括两种:一是转义借字,其假借字的本义与借义有联系,即通常所谓的引申关系,例如,本义为“命令”之“令”假借为“县令”之“令”,本义为“衣小”之“褊”假借为凡窄狭之称的“褊”,本义为“茵席”之“因”借用为表凭靠、因缘之“因”,本义为“育子”之“字”共用为文字之“字”等。二是同音借字,其假借字的本义与借义毫无联系,而只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如本义为一种鸟名的“难”假借为难易之“难”,本义为朝暮的“莫”借为表否定的“莫”,其它如“孰、辟、而、汝”等。
另外,通假与假借的异同也是值得注意的。
汉字通假是指古代书面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它有以下特点:
(1)通假字是本字音同音近的替代字;通假义是指与字形所表示的意义无关的被通假作它字的意义。
(2)用字与写别字不同。写别字是错用了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不合规范的字;用字通假则是用了古代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的替代字。
(3)秦汉以前,由于字词关系尚不稳定,用字通假现象较为常见。魏晋以后,逐步形成了词有定字的局面,用字通假现象日益减少。
通假与假借的相同点:都属音同音近借用,都把汉字作为记音符号。
通假与假借的不同点:
(1)假借是借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书写未造字词,特点是“本无其字”。通假则是已有本字却用另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特点是“本有其字”。
(2)假借字对所借字形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永久的占用。通假则是暂时的、偶尔的替代,字词关系确定后,一般就不再用通假字而只是本字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