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国推拿学存在的主要问题(2)

(2011-12-12 08:45:25)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

医学研究院

辨证施治

梁全龙

健康

中医理论

分类: 正骨

我国推拿学存在的主要问题(2)

姚君弘

 

解决的办法 

(一)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  科研的前提条件是科研信息的畅通和科研情报的对等交流,由于我国推拿界并没有建立起与国际手法医学界沟通的渠道,无法进行对等的交流,更无法了解国际手法医学的发展状况和科研动态,所以无法和国际手法医学同步发展,这是推拿学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从国外的手法医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其学术流派的多样以及科学性的理论体系,使手法医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如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美国的奥思坦奥巴森克(Osteopathic)疗法,提出了骨骼关节和肌群的失衡是导致疼痛和某些疾病的主要原因。同样是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的恰若(chiro practic)疗法提出了以脊柱关节失衡为主的病因学体系。这两类理论由于病因独特,矫正方法规范,即凡属“失衡”引起的疼痛或病证,其疼痛和病证是有规律的,按照失衡病因确立的矫正方法其疗效是明显的、也是可重复的,所以在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出版的各类杂志和书籍中有关手法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科研方法层出不穷,发展势头强劲。

从事手法医学研究的人员除了专职医生以外,还有从事理、工等学科的高级人员。国外手法医学的临床研究的发展,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基础理论。虽然这些学科的基础理论尚不完善,但因为理论架构是科学的,所以大大提升了其临床医学的研究水平,同时也使基础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手法医学的治疗体系已派生出多达十几个门类(详见第二章失衡论),这些理论拓宽了手法医学的理论视野,丰富了手法的治疗理论,已发展成为一门有独立的病因、独立的治疗体系的手法治疗学。对于国际手法医学理论的发展,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信息交流和情报互通的管道,以至于对国际手法医学的发展状况知之甚少,无法作到和国际手法医学理论的发展接轨而造成的。 

(二)把失衡为手法的治疗范围  如前所述,没有明确的治疗范围是推拿学理论体系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范围的核心是手法适治的病因。但目前推拿学确立的对运动系统疾病以及内科、妇科类疾病的病证中,都没有明确的什么是手法适治的病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国际手法医学中有关骨骼关节和骨骼肌失衡的内容,笔者认为,推拿学应建立起以骨骼关节、骨骼肌失衡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作为推拿手法适治的病证和病因。下面就失衡论的理论特点进行简要的介绍:

  1、有独特的病因内容失衡主要是指骨骼关节和骨骼肌肉的转位、错位和偏歪。它不同于骨科的骨折、脱臼,不同于中医的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也不同于针灸的气滞血瘀、经络失和等病因,是推拿学独特的病因学内容。研究表明,与失衡相关的病证多达一百五十多种,而矫正失衡不仅可以治疗与失衡相关的疼痛,也可缓解或治疗因失衡而引起的多种病证,所以,失衡论是符合推拿治疗特点的病因学。

  2、有独立的诊断方法根据临床观察,有相当数量的骨骼关节失衡的患者在做X光检查时,是无异常显示的。而人体骨骼关节和骨骼肌的平衡与失衡是一对矛盾,平衡是相对的,失衡是绝对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失衡都会出现疼痛或相关的病证,只有当失衡的状态超出了关节的“自复”能力,才有可能发生与失衡相关的痛证或病证。因此,应客观地分析平衡与失衡,失衡(病因)与痛证、病证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关性,存在哪些相关性等理论问题,明确这些问题对于从整体上把握失衡、治疗失衡是很重要的。对于骨骼关节失衡主要是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疼痛的特性和左右两侧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对比作为诊断失衡的依据。对于骨骼肌失衡主要是根据肌肉的柔韧性、弹性、骨骼肌的柔韧性、有无疼痛、有无僵硬、乏力,以及有无活动障碍等进行诊断。此外,还要根据患者的体态、步态、左右半身的平衡状态等多方面进行诊断,因此是具有独立的诊断方法的病因学理论。 

  3、有规范的矫正治疗法则虽然由于学术流派不同,其矫正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失衡的骨骼关节进行直接的矫正;二是对疼痛的肌肉、肌腱进行矫正,并通过矫正肌肉达到矫正失衡关节的目的,具体的方法虽不一样,有的直接采用矫正器具、矫正工具进行矫正,有的采用手法矫正为主,有的则强调应借助肌的弹性和柔韧性以及肢体的自重力进行矫正,但矫正的思路和法则却是相同或相似的,而且各类治法都是具有严格针对性的矫正法则,是一门有诊断学基础、有病因学依据、有严格针对性的治疗法则的手法治疗理论,并且可以解决推拿学多元现象长期无法融合的问题。

  4、有疗效的可重复性根据笔者10年对失衡的病因学、诊断学和矫正治疗的临床实践来看,凡属于因失衡引起的疼痛,大多可采用矫正失衡的手法进行治疗,只要诊断和施术手法是正确的,其疗效则是显著的和可重复的,这说明失衡论是适用于矫正治疗的病因学理论。

  5、有明确的手法治疗范围推拿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的治疗范围。失衡论弥补了这个理论缺陷,失衡的病因和矫正失衡的治则,可共同组成推拿手法医学的主干理论。无论是推拿适治的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的错缝,还是推拿无法治愈的骨骼关节退行性病变,只要存在着属于推拿矫正范围的失衡,就属于推拿的治疗范围,一旦矫正了失衡就有会减轻疼痛或病症。所以治疗范围的明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推拿学因病因理论缺失,造成的基础理论和治疗理论不统一的问题,可以提高推拿学在临床学科的科学地位,可使推拿学以自己独立内容体系成为临床医学的组成部分,虽然失衡论不包括点穴的内容,但并不会影响它作为手法医学病因学的科学价值。

  6、具有科学抽象的理论架构 失衡论是具有抽象的理论架构的病因学理论。抽象是许多具体事物之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由于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性,是人类在对事物认识的过程中,把事物中共同的特点尽可能准确地抽出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科学抽象的理论架构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共同的、本质的特性,是客观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是检验该学科理论是否科学的主要依据。

 中医的理论是抽象的理论架构,中医的八纲的阴和阳,表和里,虚和实,寒和热就是从众多病证和治疗的功效中总结出来的抽象的概念。虽然并不能通过实验室检查查出有关“表、里、虚、实、寒、热”各自不同的生化指标和数据,但它们却是以各自不同的病证和可重复的中药治疗的疗效作为依据的,所以是科学的可信的。正是这些抽象的内容增加了中医学探求的空间,也是中医学理论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科学魅力所在。失衡论也是如此,失衡论中的转位、错位和偏歪是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根据其各自具有的特性和可重复的治疗功效而推定的结论。虽然没有X光诊断作为依据,但却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而失衡与失衡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转位与转位、转位与错位、转位与偏歪、错位与偏歪等现象,不仅会出现在某一个关节和肌肉的部位,也会出现在几个不同的关节和肌肉的部位。这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体现了失衡论科学而抽象的理论特色。 

 7、具有推演式的思维方式 推演,即推断演绎,其中推断是推测断定;演绎是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结论的推理方法。所以推演式思维是对科学数据和科学理论进行推断演绎的分析和思维的过程,是根据事物的一般原理对未来发展趋势和结果的推定。是人类在对事物认识的过程中,揭示事物的概念,形成科学理论的必要手段。

  中医的辨证、立法、选方配伍的过程,就是运用推演式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过程。以“虚”为例,中医的虚证包括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大类,其中气虚、阳虚的主证是气短、心悸、自汗、面色萎黄、大便溏泻、四肢逆冷、畏寒、小便清长、阳痿等,是内脏功能、动力、体温不足的概括;阴虚、血虚的主证是午后低热、面色潮红、口干思饮、便秘、月经量少色淡等,是人体、内脏物质基础(血液、体液、津液)不足的概括。但对虚证的诊断是根据各自具有的病证而推定的,是建立在中药功效基础之上的病因学概念,具有规律的病证表现和治疗功效的可重复性。而虚证与虚证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气虚包括了各脏腑的气虚、以及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精气两虚等。探求虚与虚之间联系的过程,就是医生根据中医的脏腑学说和病因理论对疾病进行推演式思维的审证求因的过程。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因,选用正确的中药配伍,以达到科学、合理的补虚目的。

  所以正确的推演式思维必须要建立在科学抽象的理论架构基础之上,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推演的基础和依据。但推断和演绎的结论不是定律,不同的理论依据,决定了不同的推演结论,这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在失衡论中,诊断必须运用是推演式思维进行判断,以找出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或间接原因,找出失衡与失衡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才能确定病因。而确立矫正法则时也必须运用推演式思维,因为几乎没有一例疼痛的病因是完全一致的。以腰痛为例,有的可能是由骨盆错位而引发,有的可能与颈椎关节、下颌关节、膝关节、肩胛骨等部位错位有关,而判断这些相关性的过程就是推演式思维确立矫正治疗法则的过程。所以对失衡的诊断和治疗,都是建立在科学抽象的理论之上的推演式思维的过程,这不仅增加了推演式思维的空间,也提升了失衡论的理论层次。 

(三)建立良性而有效的业内交流机制 在我国推拿学发展停滞不前的同时,国外的有关于手法治疗理论发展势头却非常强劲。在日本,手法医学理论和手法临床研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笔者在十年间所接触到的有关失衡的学科理论就有:正体学理论,构造医学,关节中立性平衡,下颌关节平衡理论,相关匀整理论,足、膝关节平衡失调与疾病的相关理论,脊椎错位论,肌肉逆紧张与紧张理论,肌肉过劳理论,骨骼关节转位理论,理学理论、奥思坦奥巴森克治疗理论,恰若疗法等十几种。这些理论多是以骨骼、关节、肌肉、神经系统的失衡为主要病因的手法治疗学,在科研上由于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

 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内国际间学术交流,了解国际推拿学发展现状和趋势,应该是我国推拿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此外,访问学者在访问期间应如何开展交流,如何进行有效的对口交流,以求真正能收到交流互访的实效,也应是国家中医药行政部门和派出单位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推拿学科研信息的闭塞,直接导致了学术资源的匮乏和科研理念的滞后,对这个问题推拿界要有充分的认识。笔者在日本从事了多年推拿临床工作,通过对国内、外推拿(手法)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对比,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设想,并将国外的理论和发展动态介绍给国内的同行,希望能为我国的推拿学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注:

[1]俞大方 .推拿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

[2]罗才贵.推拿治疗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出版

[3]严隽陶.推拿学.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版

[4]严隽陶.推拿学.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6页

[5]严隽陶.推拿学. 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151页

[6]严隽陶.推拿学. 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142页

[7]俞大方.推拿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20页

[8]罗才贵.推拿治疗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出版第6页

[9]严隽陶.推拿学. 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66页

[10]严隽陶.推拿学.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5页

[11]严隽陶.推拿学.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186页

[12]严隽陶.推拿学.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190页

[13]严隽陶.推拿学.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191页

[14]严隽陶.推拿学. 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179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