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释桂枝的功效

(2011-07-19 05:00:36)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

医学研究院

健康国学

梁全龙

健康

分类: 研究院

浅释桂枝的功效

仅供参考)

     桂枝:性味归经味辛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力较弱)。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在《本经》中被列为上品

 

    桂枝,原名牡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性温,主“上气”,即气机上冲,这种气机上冲可见于中医的奔豚。奔豚是指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时发时止。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西医的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有类似症状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临床以患者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主要症状特征。发作时,常伴有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恐、烦躁不安,甚则抽搐、厥逆,或少腹有水气上冲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热等。临床所见,有不少患者在发作时可见腹主动脉不自主地跳动,此类患者大多形体消瘦。

    桂枝治疗气上冲,在《伤寒论》中有较多的应用记录,如“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这里明确强调桂枝汤治上冲。再如“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此条则进一步说明桂枝具有平冲降逆的作用。还有,苓桂术甘汤主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通过对《伤寒论》含桂枝的方剂分析发现,此类方剂大多能够治疗心悸,在桂枝甘草汤中更为明确:“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类似的条文还有炙甘草汤,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等等。

    咳逆即咳喘,也是气机上逆的一个表现,不过咳逆是呼吸系统疾患。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之咳喘证,一般认为方中的桂枝是外散风寒的药物,不过,桂枝对于咳喘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药理研究发现:桂枝所含的挥发油由呼吸系统排出,对呼吸道有消炎作用,且可稀释其分泌液的黏稠度,有祛痰、止咳作用。吐吸即指呼吸,不管是外邪,还是痰饮、瘀血等内因,均可影响到肺的功能而引起呼吸异常,这种异常即表现为咳喘,而桂枝能够主治“咳逆”,当然也就能够主“吐吸”。

    由于气机不利,咽喉为之不利,故发为喉痹,相当于急慢性咽喉炎等病证。桂枝所治的喉痹,多为慢性炎症,绝无热证可言,查其咽,不红或暗红;问其苦,夜间疼痛加重;查其舌,舌淡或暗,苔滑;诊其脉,脉涩或结。此属痰饮内结,治疗当以化痰散结。如  伤寒论》之半夏散及汤,由桂枝甘草、半夏各等分组成,主治“少阴病,咽中痛”。

由于桂枝具有辛散温通的特点,能够温通经脉而“利关节”,主治风湿痹阻之关节疼痛等病证。现代临床将桂枝广泛用于痹证的治疗,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肌劳损、膝关节病变、坐骨神经痛等。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桂枝“利关节”的方剂很多,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附子汤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等。

 

应用与备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 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4.用于阳虚不得温通之证。本品可温经通阳,胸阳不振,心脉淤阻。胸麻心痛,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1)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如风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如风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药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风等同;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合当归、芍药、桃仁等同用。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与茯苓、白术等配伍应用:如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药以通利小便,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2)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煦,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症,风寒无汗,常与麻黄配伍,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治风寒表症、自汗恶风则不用麻黄,多配芍药同用,以协调营卫、发表散寒。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各家论述

  1.《用药心法》: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

  2. 王好古: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汤,此又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闭汗之意,遇伤寒无汗者亦用桂枝,误之甚矣。桂枝汤下发汗字,当认作出字,汗自然发出,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其治虚汗,亦当逆察其意可也。

  3.《本草衍义补遗》: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4.《纲目》: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5.《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

  6.《本草述》:桂枝与薄桂,虽皆属细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医不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 盖四时之风,因于四时之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7.《本经逢原》:麻黄外发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麻黄汤、葛根汤未尝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酸寒,收敛表腠为禁耳。

  8.《长沙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9.《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痰,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10. 张寿颐:桂枝轻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钱至钱半,若营血素虚,而卫阳亦微,外有凛寒,则用一、二分与白芍合炒,其舌滑无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拣去桂枝不用,仅取其气,不食其味,此虽吴下近时新法,而不可谓其无深意者也。桂枝即口肉桂之枝,柔嫩细条,芬芳馥郁,轻扬升散,味辛气温。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疼。宣通经络,上达肩臂。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气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阴亏液耗,误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书反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无皮为木,而晚近来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11.曹家达:寒湿凝于肌肉,阳气不达于外,仲师因立桂枝汤方,以扶脾阳而达营分之郁。盖孙络满布腠理,寒郁于肌,孙络为之不通,非得阳气以通之,营分中余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桂枝之开发脾阳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湿邪内窜关节,则病历节;或窜入孙络而为痛,按之不知其处,俗名寒湿流筋。其郁塞牵涉肝脏,二证皆宜桂枝。

  12.《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

  13.《本草再新》: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情志与五运
后一篇:“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