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神医喜来乐》电视剧看民间中医的艰辛

(2011-06-25 22:11:52)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

医学研究院

梁全龙

健康国学

健康

分类: 研究院

从《神医喜来乐》电视剧

            ---看民间中医的艰辛

慈方人

 

   电视剧《神医喜来乐》,演的是一民间中医悲欢离合的辛酸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在欢笑或悲伤之后引人深思。

     民间中医因无官府庇护,无权无势,自古至今倍受官方医生的欺凌,何况现在西医在各方面占尽优势。西医的贬斥排挤不在话下,国人的崇洋媚外,或用西医的一套管理办法来要求和压制中医,致中医特别是民间中医于绝境,尽管没象王太医那样谋杀、纵火、污蔑、中伤、陷害之能事。民间中医大多只有一技之长,即使像喜来乐那样钻研古代经典著作,理论深厚、经验丰富,但没有官方承认的学历,照样没有地位,也就难免处处受人排挤、刁难。

     剧中不难看到喜来乐虽然常用简、便、廉、验单方为人治病,但从为格格治病,为太医、为皇妃、为袁世凯治病,从字体中看出王太医有痰疾在身等等,不难看出他也是饱学之士,对中医的经典理论下过一定的功夫。就连洋相百出,憨厚可爱的徒弟张德福,也能从望、闻、问、切中预见疾病的苗头,对汤头、脉诀、药性倒背如流,令人想到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方面抱怨中医难学,一方面不愿下死力气,背诵必背的歌诀。为什么老中医在诊断用药时娴熟自如,手到擒来,正是“童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受用终身,加之勤思考,多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所以说学中医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中国中医药报》今年四月三日登载的陆金国先生《中医高等教育繁荣下的隐忧》一文,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很有同感,但是,最后提出中医应该走精英教育之路的观点,我觉得远离实际,不敢苟同。

    王太医、卢忠等人应该算作精英人物吧?理论深厚,经验丰富,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却视为贫贱之民诊病有失身份。为格格治病和防治瘟疫,王太医的方剂应该是最合乎标准的方案,但因胶柱鼓瑟,生搬硬套,不知变通而束手无策,到了喜来乐手上,无非是换了种使用方法,却收效天壤之别。如果中医人才都走精英教育之路,也就没有《串雅》一书,民众也就小病扛,大病躺,重病等着见阎王,与医疗不沾边了。现在为什么病人都朝城里挤?不光是经济条件好了才去找精英医生治疗,主要是大专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基层缺少中医人才,你还要走精英教育之路吗?即使培养出来的博士、硕士都能到基层工作,且不说大材小用,还不一定开展得了工作局面。基层需要的是面面俱到的全科人才,而好一点的中医即使一点不懂西医,通过临床实践,内、外、妇、儿、骨伤,哪方面都能成为全科人才。

    真高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其中通过吴仪副总理在职时的努力,使民间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范围。特别规定“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这就保证了为基层培养留得住,养得活,用得上的人才渠道。鉴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建议学中医的年轻人不要幻想走捷径,混文凭。也不要走过场,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轻重不分,为的是培养真正学有所成,学了能用的人才。顺便一提,某中医学院为某县举办中医中专班培训,不但完全是开卷考试,甚至于国家拨了经费,学员还要向卫生局交纳学费,使得绝大多数乡村医生拒绝报名学习。这不光是国家经费的损失,也是人才的损失,政策的损失,阻挠了中医平民教育的执行。

    我们希望中医精英人才辈出,但是我们更希望中医教育一定要走平民教育之路,再从众多的基层中医里培养中层科技人员和高精尖精英人才。没有基层中医队伍,中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何发展继承壮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