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刺络体会与经验
(2011-04-22 23:40:08)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医学研究院梁全龙健康 |
分类: 研究院 |
董氏奇穴刺络体会与经验
(该刺法须在医生咨询指导使用)
二、眼病
1、风眼肿痛:A.太阳、肝俞;B.五岭(肝、胆、心俞);C.耳后静脉点刺。 2、眼眶胀痛:少商、合谷、太阳。
3、结膜炎:A.太阳;B.攒竹;C.少商。 4、麦粒肿:A.耳背;B.曲池;C.足中趾尖。 5、翼状脔肉:少泽、至阴
三、耳病
1、耳下腺炎:A.少商;B.临泣,侠溪、地五会。 2、耳痛:四花外。 3、中耳炎:足踝附近。
四、口病
1、口舌生疮:A.神门;B.金津、玉液;C.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 2、口舌及咽喉肿:三重、少商。
3、口唇生疮: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
五、牙痛牙痛:
外踝尖至临泣,侠溪、地五会。
六、鼻
1、鼻衄:A.
少商;B.太冲;C.肝俞。 2、酒渣鼻:A. 脾俞;B.胃俞;C.鼻尖—正本穴(七星针)。
3、敏感性鼻炎:正本。
1、腰背总治:可于委中点刺,再行对症治疗。 2、脊痛: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转筋强直:委中。 4、血管硬化之腰痛:顶柱、委中。 5、背痛:承山。 6、腰痛:委中。
1、心脏病总治: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2、心脏扩大:五岭穴(上焦部分)。 3、心脏血管硬化:四花中、副。 4、心肝麻痹:四花中、副、十二井穴。 5、心惊悸:胆穴。 6、心痛:火包、尺泽。 7、心跳剧烈:四花中、副。 8、心脏衰弱:后心。
1、黄疸:隐白、肝俞、胃俞。 2、肝硬化:四花外。 3、肝病:火包。
1、支气管炎:四花外。 2、哮喘: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急性肺炎: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4、肺经杂病:四花外均可主治或加肺俞。
1、胃酸痛:。 ??? 2、胃炎: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急性胃痛: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4、胃出血:胃毛七、四花中、副。 5、胃溃疡:四花中、副。 6、十二指肠溃疡: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7、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1、肾脏炎: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1、肠病总治:四花外、中。 2、十二指肠: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盲肠炎:四花中、副、外。 4、疝气:内踝附近。 5、急性肠胃炎:四花中、副、外。 6、急性肠炎:A.四花中、副、外;B.三江。 7、急性腹痛:曲泽、委中。
1、乳房肿痛:四花中、副。 2、经闭:三江。 3、子宫炎:三江。 4、胎衣不下:火包。 5、白带: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1、中风:十二井。 2、高血压: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高血压致手足麻痹或半身不遂:五岭。 4、低血压(静脉瘤):当瘤上点刺。
1、小儿疳疾(多食而瘦):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2、小儿痘疮: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小儿惊风: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4、小儿夜哭:胆穴。 5、小儿气喘:大白。 6、小儿发高烧、呕吐:总枢、七星。 7、小儿重舌:少泽、少冲、隐白。 8、痄腮:少商、关冲。
1、干霍乱:A.总枢 B.五岭。 2、霍乱:A.委中 B.尺泽、曲泽。 3、邪崇:A.委中 B.少商。 4、痔疮:委中。 5、急救中暑:十二井。 6、癫痫:A.发作期:十二井 B.缓解期:五岭。 7、皮肤病:耳后静脉刺。 8、偷针眼:A.脾俞、胃俞 B.耳后静脉 C.曲池。 9、猴痧:十二猴穴。 10、各种痧证:A.五金 B.五岭。 11、羊毛痧:A.胃毛七穴 B.后心。 12、疔疮:后心穴。 13、全身疲劳:背面。 14、呕吐(五脏不安):A.七星(总枢) B.五岭。 15、带状疱疹:A.疱疹周围 B.耳背。
四、病案举例
1、汪xx,36岁,公务员。左腿坐骨神经痛,不能行走,疼痛部位属胆经,视其左腿丰隆至阳陵泉一带有青筋鼓起,刺之出血,1次痊愈,行走如常。
2、颜xx,20岁,学生。患结膜炎已3天,眼白充满红丝,视其耳背上紫色细脉,以棱针出血少许,第二天再行探视,已痊愈。
3、谢太太,33岁。双膝风湿痛多年,来诊是疼痛剧烈,先在双背三金穴,点刺出血少许,即刻疼痛减轻大半,再以豪针在双内关刺针,令其活动腿部,1次而愈,至今10年未再复发。并介绍病友多人来诊。
4、涂XX,40岁,军人。腰部损伤两天,疼痛异常不得翻身,视病患委中部青筋暴起,以棱针刺破,血流少许,旋即疼减能起床翻身,再以毫针针刺束骨穴,1次痊愈。
5、王太太,40岁。偏头痛近20年,痛剧则呕吐,初诊时抱头而来,当即在其太阳穴点刺出血,即时头痛立刻减轻,之后未来诊,电话告辞已痊愈,并介绍头痛病友多位前来治疗。
6、杨X,36岁,因嗜食槟榔,致口不能张,仅能容一指,口腔白斑,闭门辛辣点滴不能沾,沾之则痛剧,经林口某大医院诊为口腔癌。特邀余自美返台治疗,在太阳、尺泽点刺后即能张口吞下饺(张口三指有余),之后每周点刺一次,前后3 个月(余返台1月,该病患来美2月)白斑转红,张口如常人,五味不忌,一正常,今已4年,一切安好。
7、韩XX,35岁。气喘3年,逢冬易发,来诊时正逢发作,在其背部肺俞、膏肓、大椎及尺泽点刺,并针水金、鱼际,立刻轻轻,每周1次,仅如此治疗3次,竟3年未发,并于世界日报(美洲最大华文报纸)登铭谢启事。
五、体会
1、刺络俗名放血,但现在一般人多有称之“点刺”者。
2、依据个人多年经验,久年风湿疼痛,虽经毫针治疗,但常有复发者,唯经施以刺络辅助,则未见复发者。
3、刺络之治病原理,据《内经》谓:“久宛则除之”。即指久年老病必须放血去除,个人以为,病久则邪气盛,血脉不得通,乃宛陈于该处,平常血行尚能通过,则不觉痛楚,天阴作雨,气压改变,脉道益狭,气血通过困难,虽经毫针通气,唯病久邪深,血不得行,则针去病仍存在,纵然得以治愈,时间拖累甚多,却有复发可能,因此放血实为必要,血去则痛止,此亦即古人所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4、据经验,以毫针针刺,采用巨刺疗效较佳,但放血则以同侧效果为佳。
5、据经验,放血仍以远处施针,作用较大,此甚合“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的古义,同理下有病而上面针,所以治疗下肢病,我们常在背上施针。
前一篇:平胃散加减治痰湿经闭
后一篇:驴皮阿胶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