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2011-04-03 11:36:31)
标签:

孔子

美德

清明节

民德

二十四节气

分类: 杂谈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梁全龙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我们诵读:清明时节雨纷纷;体会:路上行人欲断魂;感怀:清明寒食谁家哭。

    站在墓碑前,在庄严肃穆中,在烟雨蒙蒙中,在香烟燎绕中,在萋萋芳草中,你或许会想到:逝者与生者不过是暂别,他们虽然走了,但从未离去。

  生者与逝者之间,所以存在着这种永远无法隔绝的联系,不仅在于这一事实:所有人迟早都要踏上那条通往永恒的路,更在于这一事实:生者的一切,包括最为宝贵的生命,都曾经是逝者的馈赠。没有地下的逝者,就没有墓碑前的生者。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最引以为豪的一项美德。慎终不忘先严志  追远长存赤子心。

    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他认为,祭祖的意义在于让后世懂得道德敦厚和感念祖德的道理。古人的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它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追寻炎黄二帝的传奇,妈祖的传说、孔夫子照耀万代的思辨精神,都寄托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精神。寻根祭祖,是血脉的相承,是民族精神在延续。

  基于此,无论是对先烈,还是对故去的至亲,生者对逝者都应该怀有感恩之心。这既是情感,也是本分。孔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诚哉斯言!

  所有人的生命都是一部历史。时间越久远,历史越清晰。在清明时节,作为生者,让我们都怀着谦卑、庄重的心,为逝者献上一份追思,为生者留下一束馨香,为生命加上一点厚度。

 

 关于《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此则乃曾子所言从政治国之道。)

 【翻译】曾子说:“慎重考虑事情的结果,思虑长远,这样民众道德就可归向于淳厚。”

 

●关于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清明节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回山西祭祖去  梁全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