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武侠文学会的日子里
白衣陈天下
在学会的日子就是大多数时间守办公室的日子。接接电话,接待接待人,谈谈事。然而其乐趣是来的人不俗,谈的事颇大。虽然有些事要实施有难度,但一旦实现了,其意义是很大的。如我们学会的目标是推动武侠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型,要产业化。
要建立产业链。这其中包括三武:武侠文化是一块,含武侠文学图书出版及其影视改编、动漫、网游以及其他文化衍生产品。武术文化向全国与全球推广。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功夫。少林武僧组团演出,全球风光。但中国武术文化或曰功夫文化在全球推广,把武术产业化,这个工程是系统工程,很大,涉及到投资,人才培训,武术表演与武术比赛的技术性与观赏性,非一个部门与一个机构可以做得下来。但这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值得做。
只是要与企业界金融界,要与教育界、体育界、新闻出版界等部门及外交部门文化部门做好互动。因为武术家组团出国表演功夫,收洋弟子,这里也有许多事情需要与方方面面沟通的。因为外交无小事,民间外交也是外交。在国外出了事,都与国家荣誉有关。如何防患于未然?宣传如何到位?这里有一系列的定位,要研究。武术走出去,既要扬国威,又要促进全球认识中国文化亲近中国文化,太“硬”了不行,太“柔”了也不好。要不卑不亢,保持人格国格,又要热情,要有亲和力。形式更需要做到好看耐看。为此,会长与会里诸多有识之士,不停与人谈事,耗心血。要知我们都是义工啊,没有工资拿的!
三是武医文化的推介。中国武术界里有批医术高人,治一些对大医院来说都是疑难杂症不易下手的病,手到病除。这批医学资源,有待研究推广,使之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社会多作贡献。这些事,无一不是大事。因为像影视与图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一部剧本写作出版制作,而是志在推广整个武侠文化产业,要形成联动,要构成系列,要有大制作与大宣传,并且能两个效益双丰收,使得投资者受益,又能振兴中国武侠文化创意产业,振兴中华武术文化。
来的人中,有名僧,有神医,有高道,也有文化活动组织者,出版人,影视人,投资者。有穿僧装,有戴道冠,有开名车而来,或穿洒鞋而至。其中有不少是喜欢书法的,在办公室我练字的大桌子上,写上几笔助兴,或喜欢上本人涂鸦的拙字,带走几幅。更有人抱来了几刀宣纸来成全书法雅事。来的人更有武术高手,谈得兴起,在办公室空旷处,打上几拳印证功夫。点穴拳遇上闭气功,矛盾相遇什么状况?功力强弱,心善气勇,各种人表现不一,由此可以识人矣。
名医梁大夫,清高如竹似松,矫矫不群。从事武医事业的刘合斌兄,大度宽容,总是笑口常开。从国务院机关管理局工作出来的武术家石勇,原先是电子学专家,一身少林功夫来自少林真传,他也是武术学会组织的《少林》高级拳法教材的编著者。温州五基法拳种在当地亦称雄奇拳,是全国为人所罕闻的武术拳种,但在温州与福建与浙江其他地方都有大批人习练。其五基法传人林孝桐先生,则为人豪爽,与人交谈爱放声长笑,声震屋宇。说起五基法历史传承,远至宋代,其练武事迹家谱与地方志记载,均传承有据。作为一个武侠小说家,与这些武林高人相处,听他们谈武论剑,更是如饮醇酒,陶醉如春。
如此一来,在武侠学会的日子,便觉日月如梭,光阴为短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