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气化论

(2011-03-14 06:26:31)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

医学研究院

梁全龙

健康

杂谈

分类: 研究院

中医气化论
来源中医吧

    气的理论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中所有万事万物演化过程研究的最基本的理论,也是中医学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最基本理论。中国古人认为“气”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生生化化的本源。一切有形与无形的东西都是从“气”的生化而来,人体之气来自于宇宙自然之中。“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与宇宙自然本为一体,宇宙自然界中的气机与人体气机浑然一体,不可以分割。宇宙自然中的气机能量每时每刻、源源不断的注入人的体内,使人的生命与生理得以生存与运动。
    气是一种无形无象的物质存在于整个宇宙空间之中,具有无限的多维性。
    人体是由无形的负质量物质“气”(也即为虚)与有形的正质量物质(也即为实)骨、肉、血、皮毛、津液等物质组成。人体有形的生理活动都是由无形的负质量物质“气”所支配的,如果离开了负质量物质“气”的运动,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也就不会存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气”在人体上的运动过程。反之,如果人体的有形的正质量形体受到破坏,负质量物质的气也将受到影响,不能够有规律的进行正常的运化与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又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人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规律,疾病原因,病理机制,诊断和预防,药物方剂以及保健养生康复等,都离不开“气”这个核心问题。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与“气”密不可分。在对人体的医疗诊断、用药、保健养生都是以对“气”的运化方式是否合理而有规律为最终目的。从一开始接触病人就是以观查人的气机变化为主导,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都是以气机在人体内运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主要依据,确定人体上所出现的疾病性质,从而实施正确的治疗与康复保健手段。
     在中国古典文化理论中,有两种气、炁的称谓。对于这两种气、炁的解释很长时间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很多人认为两者是一个意思,其实这两种气、炁内含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人们经常看到和使用的气是一种有形有质的气,而这个炁是无形无象无质的,古人将其称为无火之气。因为这个炁无形无象无质,很难给以具体的描述,它是一种不存在的存在的物质,古人称它为灵,为无,为零。
气在人体上具有三种不同性质,分为:实、虚、灵三种。
灵气在中国的古文化理论与古中医学理论中也称为丹气、真气、元气。人的生命首先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如果灵气  (真气)减少或消失,就会使人过早的衰老或死亡,人体发生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的提高。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开篇就明确的指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灵气(真气)的多寡预示着人体生命力的强弱以及身体的健康状态,所以,灵气(真气)对人的生命来说可谓弥足珍贵,一旦失去就很难弥补。因此,中国古人认为,灵气是生命的源头,凡是一切物质性的生命体都是在灵气中产生。
    实、虚、灵三种气机具有不同的性质,实虚两种气机是建立在灵气之上,而灵气依赖实虚之气的互化,三者之间相互依附、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实位气机称之为后天气机,虚位气机称之为先天气机,灵气称之为原始气机,是一切气机产生的基础。
    灵气的产生源自于宇宙的原始生成,在宇宙生成之时实虚灵三种气就同时的存在于宇宙空间之中。
对于灵气的研究与探讨是异常困难的,在人们现在对宇宙自然的认知水平上,是一种极为抽象的理论概念。
气本身就是无形无象的一种物质,在实界时空没有固定的形态,不能用仪器给予数据上的表述。只能是通过实在物质的运动表象,去判断它的运动与作用结果。气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世上的一切有生命体都离不开气。
    在宇宙自然界中的任何一件事与物都具有自身的整体性问题,气作为一个事物必须有其本身的整体性,内中也必然有不同的层面,由这些不同的层面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气的存在状态。实虚灵三种气共为一体,不分不合,相互转化,相互作用。而灵气占有一个极为特殊的位置,不同于实与虚两种气,灵气即独立于外,又含有实虚两气,同时又存在于实虚两气之中。它的特性正如老子所说:无所不在,又无所不在。实虚两种气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存在状态,人们可以在感觉上体会到它们的寒和热,以区分虚与实,但是灵气却没有任何方法去感受它。实虚灵三气共同的存在形成了宇宙气场,灵气也是宇宙中物质的一种,从人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上来讲,它不占有任何实界空间的位置,它是以一种虚无的状态存在于这个空间之中,存在于人体之中。
中国古人认为灵气为宇宙原始物质,也即是宇宙的规律,称之为道。宇宙中的万物在道中生成演化。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段经文详细的论述了宇宙中实虚灵之气的相互演变化过程,两种物质相互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在两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而产生了灵气。老子还对灵气的生成有更详细的说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里“冲气”是实虚之气相互作用的根本,实虚两气冲起相互作用产生淹灭效应而生成灵气,这就如同在物理实验中正负粒子相互碰撞而产生能量的道理一样。
    在宇宙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相互之间的作用,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无穷的能量,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着能量的空间之中。因此,老子对灵气有着这样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认为,灵气是宇宙生成物质的源头,无形无象,独立存在,无时无刻的都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是万物生成的基础,因为它无形无象而无法给它一个定向的描述,只能用道这个名字来形容它的存在。由于它极其滂礴宏大又无所不在,因此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在老子对灵气的描述中,我们又可以发现还有其他更深刻的含义。他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宇宙生化的规律,实虚灵是为三气,是生化万物的基础,宇宙中的万物就是从这三者有规律的运化中生成。在这里老子所说的道生一的道也既是灵,而这个与实虚灵之中的灵又有区别,这个灵老子认为是宇宙万物未生成之前的灵,但是与实虚灵中的灵具有相同的特性,实虚灵三气从这个灵中生化而出,不断的衍化生成万物。也就是说,灵气也有不同的层次,灵与灵之间既有相同的性质,又有不相同的性质。
我们在对人体的实际调理过程中发现,本源之灵气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的特征,它一无所有,但它又包含了所有的一切。
    在人体上,中国古人将人体的腹部气海关元一带称之为下丹,胸部的膻中穴称之为中丹,头部印堂穴称之为上丹。这三个部位都是人体能量储存和能量出入的地方,也都是灵气存在的部位。但是我们要特别的注意中丹这个部位,中国古人把它称之为“玄幽奥妙之地”。在对人体的调理过程中,运用点穴的方法去对膻中穴部位的气机进行调理,一旦将这个穴位的气机打开,人体就会觉得,全身气机由这一点向全身散开,延伸到身体每一个部位,马上就会感觉到身体没有任何疾病症状的感觉,身体会感到轻松无比,一段时间之内觉得精力旺盛,心情愉悦。
中医学的理论认为,人体的疾病现象是由于实虚两种气机运化的不平衡而导致,如果实虚两种气机达到了平衡的状态时,两者相互抵消,都不存在,那么它们两者也就都不存在相争的问题,没有了相争问题,人体也就不存在疾病的问题。这种说法让人们很难理解,所以我们用一个人们都知道的天平的事例给予一个说明。

    天平是一个很精确的度量衡,一边是放置法码,一边是放置被称重的物品,当法码加到一定的重量而使指针指向零时,人们就知道了物品的重量是多少。如果法码没有加到与被称物品一样的重量时,人们就知道有偏差存在,是一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在人体上就被称作疾病现象。在中医对人体的治疗目的就是要使人体的气机实现平衡状态,使实虚两种气机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如果说,在天平的两边,一边是实位气机,一边是虚位气机,当两边的气机都是一样的量时,我们要注意到,天平的指针是在零的位置。那么这个零所表述的是什么呢?它说明了什么呢?这个零是不是一种平衡的表述呢?这时实位气机不存在了,虚实位气机也不存在了,只有零的存在了。这个零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信,也就是灵。而这个灵不存在任何物质性,无比的纯真,它区别于其他的灵,但它也是一种物质的存在。
被老子称为生一之灵为宇宙万物生化之本,是万物生化的源头。人为宇宙万物中的一份子,与万物同出一源。中医学的最根原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的论述。中医学将人与宇宙视为一个本一的整体,认为人体上的一切存在与变化都是宇宙自然万物演化规律在人体上的反应。人体上的一切疾病都是阴阳两种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这个规律就是在道之中,在灵之中。
    对于灵气的认知是对人体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课题,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对人体的研究与对人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将带来相当大和难以想象的困难。灵气是人的生命之根,人的生命与肉体的存在是建立在灵气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没有灵气的存在就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因此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一口气就是灵气,也即是元气。
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学的经典理论中对人的灵气是非常的重视,中国古人认为人的灵气存在于人体的下丹田之中,又将其称为“元气”,在人体脐下三寸的位置。这个位置在人体上属于上下左右前后居中的位置,人们俗称为“腰”,而这个位置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是最为关键的位置。从人的肢体活动来看,一个人的腰部如果出现问题,那么,这个人的所有活动行为将会受到限制。从丹田与五脏的关系来看,它又与人的肾脏紧密的相联系,处于两个肾脏之间。肾脏在五脏之中是为五脏之首,能够生精化气而生髓,主脑,主水,对人体上的水液具有总的协调作用。人们都知道,在自然界中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了生命。如果没有充足的丹田的元气,就会使肾气不足,而导致五脏气机的运化能力降低,人体的各项功能作用的降低,诱发人体各种疾病的产生。
我们在对人体进行实际的调理过程中,人体上的很多疾病在增强和补充了元气之后,疾病会按照其规律得到完全的康复,人也变得年轻而充满了活力。元气是人生命的能量源头,就如同自然界的能源一样,如果没有了能源,人们将无法生存下去。
    所以,灵气(元气)对人体疾病的调理康复是极为重要的,在对人体的调理与康复过程中,解决元气的紊乱与不足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对人的养生保健同样也是重要的。
中国古人对阴阳气机的描述为,阳气在上,具有轻轻上浮之性,阴气在下具有重浊下沉之性。阴气为实,阳气为虚,两者性质不同又互相包容。
中医学认为,人体上的一切疾病和不健康现象归根到底,它的源头是在“气”的运动形式与运动状态上。实与虚这两种阴阳属性不同的气相互依附、相互作用,在相互依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出人体所需要的生命能量。如果说,在对人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忽视了两种物质的同时存在,那么,它的研究结果也是偏面的,不能真正的、完全的解决人体健康问题。
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实虚两种气机分布于人体的每一个部位发挥着作用,支配着人体的生理运动。从人体的整体生理功能看,气在五脏的作用是为首要。中医认为:五脏是人身之主。五脏之中的气机运化是否有规律、是否合理,决定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如果五脏气机运化产生紊乱,那么人体就会呈现出疾病和不健康的状态。

    在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中论述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生死之期也。”
    五行之气各有不同的属性,木气,性条达曲直,富于变化。火气,性炎上,热烈。土气,其性淳厚,纳养万物,主四方之气。金气,有肃杀之性,其气刚猛。水气,性柔润,滋养万物。
人体的五脏六腑之气各有不同的性质,按五行之分各有不同的五行之气。在五脏之中的气机有着不同的属性,肝脏气机在五行中属于木性,心脏气机属于火性,脾脏气机属于土性,肺脏气机属于金性,肾脏气机属于水性。这五种不同性质的气机形成了一个相互对立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即相互生发又相互抑制,每一种气机都不能太过与不及,必须是在一个互相协调的统一体中。任何一种气机如果出现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其他气机的正常状态,从而使人体的五脏气机发生整体性的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每一位脏器中的气机又分为实与虚两种不同属性的气机,肝脏木性气机中有阴木气机与阳木气机,心脏中有阴火气机与阳火气机,脾脏中有阴土气机与阳土气机,肺脏中有阴金气机与阳金气机,肾脏中有阴水气机与阳水气机。每一脏中两种不同气机相互运化,相互作用,同时又与其他每一脏进行整体性的运化与作用。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有十天干与五脏相配的说法,将五脏、十天干、四季、方位相配,充分的说明五脏之中每一脏气机的不同属性。如下图:




                           壬癸
                           
                            北  




庚辛金西肺               戊土胃  脾土己           肝东木乙甲


                
                        
                            
                           
                     
                           
                           
                           
    其中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人体的疾病与气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中医认为气有寒凉温热四性,这四性直接影响着气对人体的作用。每一性的气机都不能太过与不及,否则都会使人得病和降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当人体每发生一种疾病现象时,都是因为气机的四性发生了比较大的偏差而导致。               
    气的这些属性在自然界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四季的变化之中,我们可以有明显的感受。
    春天的气温煦,具有生发的特性,给予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气息。夏天的气热烈,给人一种生长向上的感觉。仲夏之气热烈而不失凉爽,万物成熟,人们纳食入胃,觉身体强壮。秋天的气肃杀,凉气袭人,万物收藏,使人有一种内敛的心情。冬天的气寒冷,万物归藏,人体不露于外。
    人们必须注意,气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统一的在人体内外进行有规律而合理的运化与作用,就如同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一样,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绝对不可以分割。
    人生存于这个宇宙空间之中,与外在的宇宙空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宇宙自然中所存在的一切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而气作为宇宙自然界万物生生化的本源,也必然存在于人体的内外。那么,气在人体之外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及运动规律存在。对于学习与研究中医学的人来说是极为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描述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经文中“其气九州”指的就是人体外气机分布形式,也就是中国古文化中的洛书图。而人体外气的运动规律还涉及中国古文化中的河图、太极、八卦、五行等一系列内容。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所提到的“九宫八风图”也是论述人体外气机存在形式以及运化规律。
    在中国古文化中,河图与洛书是两个相对存在的,说明宇宙自然与人体上共同存在的气机场运动规律的一种形式。

      河         图                         洛         

                                                 2
           2
        
83        5/10         49                            7
            
           1
                                                 6

     在河图中1、2、3、4、5代表着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藏气机。洛书中的12346789代表着人体身外八个不同方位的气机场分布方式。1代表坤为地。2 代表艮为山。3代表坎为水。4 代表巽为风。5 代表灵为人。6代表震为雷。7代表离为火。8代表兑为泽。9代表乾为天。两者一内一外,相互映衬,相互关联,组成了一个极为合理的人体内外气机场分布方式。
    在这两张图中的数字各有阴阳虚实之分,代表了每一位气机两种不同的性质,我们可以从数字的变换中看出两张图排布的合理性。
    在中国古人看来,1234与6789是两组相对的,代表着不同事物的意义,数字5作为中间值,联络着两组数字的关系,数字6789与1234是通过数字5来转换就会变成如下结果:
     1+5=6       2+5=7       3+5=8       4+5=9      5+5=10
     6-5=(-1) 7-5=(-2) 8-5=(-3) 9-5=(-4)10-5=(-5)
通过这样的数字变换我们就可以看到以下两张图的另一种形式:

      (-2)                               (-4)   2
        2
         
    (-3)3     5/10      4(-4)               (-2)
                   
                 1
              (-1)                 (-3)       (-1)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河图中的每一组数字都是一正一负,而洛书中都是一正一负两个数字相邻,呈现出一阴一阳的关系,说明了每一位气机的阴阳关系与气机在运化过程中的关系。
     当人们看到这两张图时,不要以为它们是静止的,其实它们是以一种旋转的方式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因为气具有无限维的运动特性,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往往一种气机之中包含着其他数种气机,所以我们不能把一组数字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它们即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又是一个整体。在五脏之中,每一脏的气机也都不是以一种单一的形式存在,而是其他各脏的气机与其混为一体进行着共同的运化。
     那么,多种气机在一个脏器中运化势必会引起一种混乱,而且其他脏器也同样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它们在一起共同的运化是怎么样的去平衡它们,是人体气机运化的关键。在五行的生克制化体系中,十干化合起到了一种平衡的作用,无论气机的存在方式是什么样的,在化合的作用下一脏或多脏的气机都会得到平衡。因此,在对人体疾病治疗与康复保健的过程中,五脏气机的化合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十干化合在中国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个一阴一阳两两相配。其中以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组成各自不同的气机运化形式,各以一顺一逆不同的方向进行旋转运化,在运化的过程中戊与己作为协调的核心,起到一种平衡其他几位气机的作用。如图:


                  壬                                
                                                         
          庚               甲                 辛               
            
            
                  丙                                
     
     在图中戊与己的运化作用最为重要,戊以逆时针的方向带动五阳干旋转运化,己以顺时针的方向带动五阴干旋转运化,呈现出一阴一阳的运化关系。戊己在五行中属土,土具有纳养万物,其德淳厚,其性中和,不偏不倚,具有能主四方之气的特性。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气机不能太过与不及,如果出现太过与不及的现象,人体就会出现疾病和不健康的状态。太过与不及的现象是五行气机在相生相克的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抑制与平衡,产生了偏执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人们每天煮米饭的过程中看到水与火关系,水过多米饭就会烂,火过大米饭就会糊,只有水与火掌握的适中,才能做出可口的米饭,可口的米饭就如一个健康的身体。人体的气机也是如此,水气过大会使肾脏的负担过重,引起肾寒而发生肾脏疾病,引起发心脏疾病。肾水不足也会引起肾焦而发生肾脏疾病,也会引起心脏疾病。其他脏器气机的太过与不及也同样会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症状,因此,对五脏气机的中和使其不偏不倚是非常重要的,是人体疾病治疗与康复保健最为关键的一环。   
     五脏五行气机的相生相克作用是以气机的化合为最终目的,而不能以五行气机的相生相克为最终的结果,否则,五行气机的相生相克之法最终只会留下更多的问题。
     五行气机的运化性质是阴阳两性气机的相互作用,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生发的关系。在现代中医学的理论中都是以五行生与克的方法对人体进行诊断与调理,这个方法虽然对人体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还不能完全从整体上对人体进行全面的调理,从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上看还是有一定的缺陷。
阴阳两性气机是相互对立相互抑制的关系,在相互抑制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一方胜过一方的现象,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气机太过,一种气机不足,这种气机运化状态就是引发疾病产生的诱因,因此五行化合的作用对五脏气机是非常重要的,是对人体进行调理最为重要的手段。在五行生克制化合的体制当中,气机的化合是最为合理的,在阴阳气机进行生克作用时,化的作用是可以将生或克产生的过剩气机淹灭,而合的作用可以将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机融为有机的一体,并且可以将其因相生相克时引起来的另一种不足气机给予弥补,以达到气机整体的平衡。要注意的是:五行的生克化合作用是在同时进行的,不分先后,不分彼此。五行在生克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与化合后的能量不是同一性质的能量,在生克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是一种不对称的能量体,而化合后的能量是一种平衡的能量体,两者同称为能量,但是本质上却有着不同的性质。生克过程中的能量是一种静与动的表现体,人们认为生为动,克为静,而化合后的能量包含了动、静、不动不静三者,老子称为“孰能静以久动之徐生”的状态,还有“簇矢之疾而有不止不行”“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都是在描述这种不动不静的状态。
    不静不动的状态既是中国古人的说的“无”“道”“灵”“和”。在人们一般对事物的认知中,对于物质的运动都关注物质运动的两相作用,而没有对两种不同物质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第三种物质的存在给予关注。不动不静这个第三种物质决定了阴阳虚实正负这两种物质的相互运化,如果没有不动不静这种物质的存在也就没有了阴阳虚实正负这两种物质的相互运动。在现代物学的研究中也明确的定义: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种中其总量不变。能量守恒定律如今被人们普遍认同。                                                                                  

   中国古人对这三种物质的存在状态用太极图的方式给予了真确的描述,在一张太极图中含有实虚灵,三者共为一体,暗藏明暗五行之五行化合。在太极之中一炁混沦,生生化化。人即一太极,人体气机的生生化化就存在于太极之中,所以对气的参研离不开对太极的参研,这是了解和掌握气的运动规律的最佳途径。要想对太极有所了解和掌握,必须要对中华民族古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参研。转中医吧的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