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建禅师浅谈禅武医

(2011-03-02 10:11:49)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

医学研究院

健康

梁全龙

杂谈

分类: 研究院

德建禅师浅谈禅武医

 

1.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摘要

 

少林禅武医是禅学、武学、医学三者合为一体的修练方法。修禅不是单一的坐禅,或者是打坐,而是以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住、坐、卧去参悟禅武医。禅机就是气机,气机就是人的生命。人生活着就是要不断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去开发自己的大脑,来使自己的心灵有所去向。少林修禅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生活得好,健健康康,生活幸福。由于现在练少林功夫的人很多,到处都有表演,容易引起大众误解。少林僧人练武的目的不是为了练武,而是为了修品性,及慈悲为怀地服务社会。如果要完全为了武而武,为了表演赚钱,那不是少林僧人的所为。总括而言,练武是为修禅并非武术,所以禅武是一门武学。 

 

禅可修心养性: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学是人类最高深而完整的学问,佛的本意是觉悟,觉者为佛。它基于对人类、自然的认识,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而禅宗是中国化的佛学,从达摩开始经诸祖传承弘扬,已经融入了极其丰富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融入了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文化理念,成为一个人的立品修身之本。德建禅师常言道「命由己造」,事在人为。禅宗的要旨是慧福双修,慧则开智启愚,让人们抛弃愚昧,变得聪明。「智人者智,智己者明」,具有了解别人的智慧,还要具有了解自己的聪明,特别是对于自己,许多人并不了解。因为一个人不仅有一个主观的「我」,一个客观的「我」,还有一个真正的「我」。主观的我往往容易自以为是,客观的我往往容易受到物欲横流的各种感染。还原真正的我,需要明心见性,自己渡化自己。「欲求无欲生无我,为所欲为不问他」,人不能时至而疑,见善而怠,知非而处,应当以善良之心,行天下之事,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

 

修禅讲求透过日常行住坐卧观照自己,观分「内观」和「外 观」,修有「内修」和「外修」。「内观」是观自己,  而「外观」则观世间、观他人,「内修」是修自己,「外修」则通过外人对自己的影响而作出更好的修正,再影响外境,从而排除心魔,心归平静,明心见性,回归真我。

▊德建禅师解释禅武医--出自《德建身心疗法》一书
释德建禅师于香港中文大学讲授少林禅武医

 

:禅武是一个学问,而非技术,它跟武术不太相同。武术讲求打斗,而武学跟打斗是截然不同。禅武主要通过了解自己的大脑、意识和心理的一些反应,去了解自己及生命意义。所以修练少林禅武为的是了解自己,为的是觉悟,主要是修练内功,而非只锻练肌肉四肢发达。内功是指内在的而不是外面的。内功就是心的功夫,心要常常静,心静气就足,气足就是内功,心平气和才能气顺。因此,要练内功必要练心,是灵者之心,这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心为主帅,你心中有了念头,人就会动了,你往左看,眼就往左看,往右看,眼就往右看,就是心为主帅,眼为先行焦点,身到脚手随。身体一动,全体已动了,手脚同时要到,所以这是一门学问。如果你没有手眼身步法的运用,这种武术谈不上为武学,只能说用动手握拳头用力气去打人,是一种搏斗,互相搏斗。但是运用这个手眼身步法就有所不同了,运用这个手眼身步法是一个外在,然而外表的手、眼、身法、步法,要配合上那个心神意念的功法。

▊德建禅师解释禅武医--出自《德建身心疗法》一书 

意念就是心意,是心灵跟大脑的意识。你一想,你的意识就在那里,这叫「心意」。你要把握住你的心意,把握就是要控制,要将意念控制在你的丹田里面,所以要学习把意念放在丹田。要控制心意,先把手往丹田这里放,然后回来返照直观鼻子和丹田的关系。练的目的就是静下来,静下来就能感觉,这就叫内功。一个练武的人和一个不练武的人是不一样的,练武的人气血足精力旺盛,不练的人是正常的,而练武的人是超过常人的。日常生活不断消耗,练了就能补充消耗。只有通过对内脏的观察,不断观察鼻子和丹田的关系,依法去练便能觉悟自性体解大道,这即是佛法,智慧之法。

 

修练少林禅武心一定要静,心一静你身体就有力气,这叫内功,心不静你的气就乱了,没有内功。所以要心平气和地不断的调整自己,苦练基本功。如果光有外表,没有内功没有气,你的五脏六腑气虚不足,这就不能叫内功。内功主要是心和气,心静气顺力就足,才有内劲产生。心能静下来,观察怎样才能使内功强大,考虑通过鼻子的呼吸和丹田的变化,出气思鼻子和回气思肚子。内功就是练气,有了气才有力,有了气,血便足,气足催血行,血足又能生气,这就是通过练内功来强健身体。练内功还要配合外功,这就叫「内外兼修」了。

 

医 :少林医学是一门学术,主要讲求养生和保健,研究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随后就是讲求医治有故障的身体。未在医治之前,就要预防。少林医学和武学是相辅相乘的,通过研究医学对人体的四肢、驱干、内脏、气血有深入的了解。透过了解器官功能,然后配合运动便能更好地运用身体机能。运动有两种:一种静止的,为了调心、调气,静下来自观。另一种运动主要配合身体及心,当心要动,身体便配合它,这叫动静配合。原本是静止的,然后锻练,便开始动,动跟静配合,一动一静,呼吸自然,这就叫一动一静的呼吸。动静结合,这样便开始运用这个医学原理来使身体健康。

▊德建禅师解释禅武医--出自《德建身心疗法》一书 

德建师父为病人治病

 

那么要研究医学,必须练武功,因为通过运动才有很多的感悟。医学要配上武学的锻练,两者相辅相乘。心神意念修练内功就是练心肝脾肺肾和气力的配合。以前有练功的人不知道这种修练方法,因为这是内五形功。心动勇气生,肝动火焰冲,脾动大力功。这个脾动,饮食的食物要浮出,里面有一种能量。肺动沉雷声,肺活量有一种能量,肺活量以呼吸来增大,随着呼吸越来越大,气就足,这叫气。再说肾动快如风,按医学说肾是不虚的,是实的。肾脏实就是能量够,一动就快如风;但是肾虚的人走路都没有劲,不能快如风,所以这个内练精气神就是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就是练人的筋、骨、皮、肉、血液,而内练的是心肝脾肺肾。

▊德建禅师解释禅武医--出自《德建身心疗法》一书

德建师父给徒弟们讲解少林医药

 

学医的人应该懂气,应该知道生命就是一口气!它是自然的,它是用意识来运用的,是用呼气来引导调整身体及五脏六腑。身体的调整就叫武医结合。练武不一定要练打,如果练武术,用蛮力气取胜,就是强,以强欺弱;但如果要以弱胜强,那就得用智慧了,那就是用武学,所以练武是为了更好地学医。

 

2. 在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发言

▊德建禅师解释禅武医--出自《德建身心疗法》一书 

2007年首届在嵩山举行的「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家合照

 

今天我能在这里向各位领导、海内外的嘉宾和专家学者讲述少林禅武医的传承,感到非常荣幸。

 

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创立了禅宗祖庭,面壁九年,留下了无上心宗。千百年来,从唐至宋、到明清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了。禅武医的传承,据少林寺寺志记载,唐宋时期,已经到了一个最兴盛的时代。禅,我不敢妄谈。甚么是禅?我想释迦牟尼佛以大智慧告诉我们,人于世间,都是自然相和谐,禅应该是美好的,是光明的。

 

今天我想要讲的,主要是禅武和禅医。何谓禅武呢?少林寺是禅宗祖庭,由于达摩祖师来传教,他首先传授的是禅宗。他教我们禅门弟子向善,有一颗慈悲心、同情心,他传授的是大乘教义。我的恩师张庆贺(行性法师)传授我禅武医,我从他那里知道了少林寺禅武医的法脉传承。

 

近代少林寺有药局,悬壶济世,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唐代呢,大家都知道,有十三和尚救秦王,《少林寺》电影说的就是这个故事。至于里面的一些情节我想说一下,少林寺素食僧装,要严持戒规。如果不严持戒规,就很难参禅。少林寺的戒规,也是讲慈悲心、济世心。明代少林寺也有小山和尚率领下远赴边疆,报国保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一页。明代少林寺禅武医的传承,有记载的已经有四百多年。到了现在,我们是第十八代传承。少林寺禅武医是由少林寺南院永化堂开山宗师无言道公一脉相传,无言道公是明代万历年间受过皇封的钦命第二十六代曹洞正宗开山宗师。他身边有八位王子随他出家,他们从朝廷带来的有太医、御医,不乏一些武功高强者,而且还有一些贤纳人士、佛教居士。这些大德荟萃在少林寺,形成了禅宗,因此少林禅武不是一个人创造的,也不是达摩祖师创造的,它是千百年来来自于僧众和社会。

 

我今天讲的这个禅武,它来自于生活,是一种养生道。在我们少林寺弟子当中,把日常生活,像行、住、坐、卧,都作为一种修行的法门。禅武呢,它不能离开医学。少林医学,称之为禅医,既不同于普通的中医,也不同于现代的医学,但它和中医理论不矛盾。中医已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宝库。少林医学吸取五千年

中医理论,旁出一门,独树一帜。禅医主要讲的是「祛除心魔」、「洗心性」。它讲的是用自身的吐纳、导引,比较方便简单而行的有针灸、膏摩。膏,有内部膏、外部膏;摩,是用点穴的方法,点摩,按摩推拿作用。禅医主要是窍疗法,人体是一种机能,人体机能主要是一个代谢循环体,窍疗即是通窍,比如大肠一通,大肠通,气管通。我们禅医讲窍疗法,如鼻窍疗法、七窍疗法等,这个呢,必须得参禅、打坐、静心,还要练武。为甚么要练武呢?通过练武,我们能知道人体机能的经络、气血、章象之间的代谢关系。

 

中国的禅,是叫禅那,就是静虑、觉悟。我来到少林寺已经二十五年了,领受师恩,感觉很荣幸。我们在修持的时候,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讲究养生之道。这个养生之道不是只练四肢发达,怒睛瞪眼,这种硬功,自残身体。少林功法不是这样,少林禅武主要是讲禅通武达医理明,禅是修行之本,武是强身之技,医是济世之术。所以我们少林寺的法脉传承,不仅仅是我们少林弟子需要掌握禅武医,我相信,社会每个人都能受益于禅武医,禅武医是服务于社会的。它现在已经升华到没有地界、没有国界,是世界的,它超越了宗教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和瑰宝。

 

来源于生活的禅呢,举个例子,以前我们在家里的时候经常骑自行车,要经常打气,在打气的时候呢,我把鼻子说成是气筒,嘴唇说成是皮碗儿,这要讲升降浮沉,意浮气沉,意是往上浮的,气是沉下来的,随着气管一拉一压,人的气息一浮一沉,这就是气化的原理。人体的生命来源于气,人们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少林寺的大师们在生活中采药、爬山、锄地、收麦等等,各种生活动作都可以为练功的形式,所以说少林功夫来源于社会生活或社会生产。比如说水上驾船摇橹,这也是个功,好像是养生,但是其中也包含了技击。北方有摇辘轳的功法,从井里打水,也和摇橹一样,一脚前,一脚后,一脚虚,一脚实,阴阳相和,浑圆一气。还有割麦,它也有技击的作用,对方拳脚来的时候,用手搂麦的动作就是隔挡,后面出镰就是进攻。过去少林僧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如锄镢头,就是农村的锄地,别看这身体一前一后,镢头一抬一落,意念一张一弛,其中都包含有技击的功法。就这是个道理,主要练的是气和身法。但是少林功夫轻技击,重养生,是养生之道。所以禅武、禅医都是行意禅,它来自于生产、生活。

 

禅呢,不可说。今天的天气好,环境好,这么多领事、专家学者们、媒体在古老的少室山,七至三十六亿年的地质变化结构,五世同堂,我们在这里修禅,研究禅武医,今天大家都来了,这就是一大贡献,一大功德。环境好,大家心情就好;心情好,大家身体就好;身体好,我们的事业就好。大家家庭好,社会就和谐,这就是禅机无限了。

 

 

3. 少林医学的心得体会摘录

德建禅师把少林寺流传千年的民间验方,根据行性法师接近六十年的临床验证,总结了很多有效药方,并将行性法师对少林医学的心得体会摘录一二如下:

 

食疗话养生:「药食同源」是中国医学界先圣所传,历来备受重视。公元前500年左右已被三教列为戒律,如佛教不吃腥荤,儒家五味有节,道家的机关则等,看来都承认腥荤对人体有益亦有害。辛辣性燥,多食动血生火,机循亢。少食有益,辛以散之,开气化瘀。但是人有病时则绝不可食辛辣,如人感冒第一次服用葱姜汤,见汗退烧,令人以为感冒发烧必须发表。谁不知感冒是内有热而遇风寒所致,发汗后通过汗腺放热退烧,更不知非热性不发汗。虽退烧是好,不料内热又会加重,第二次反复,不知清热,仍在发表,便会加深病情,小病变成大病。腥荤含高蛋白、高脂肪,也即是高营养、高热能。健康的人能消化、吸收、排泄,能起到好作用。可是病人吃了则相反。消化不了碍胃、起热、倒饱、食臭;吸收不了,则阻小肠,起热撑胀;大便不排泄,起热发秽烂结肠,血增热。再加上辣味动火速燃,烧坏呼吸道及清窍、浊窍。由于呼吸道不通,导致应该出的热出不来,应该回的凉回不够,并影响肌体机能活动。活动有欠,则新陈代谢受阻,尿不出烧焦,便不出烧秽,产气烧血、胀肠。

 

可见腥荤只能对健康的人有益,机能不健全的人则食之如吃毒。但更须知道,食入口了,才觉得不妙,即使想吐出也太迟,排出就更难,惟有任其留在体内燃烧,把机体组织烧肿、烧烂、烧腐、烧浓、烧坏死。

 

自行性禅师从医几十年,临床百科的体会,因饮食病顽伤身体的占绝大多数,因郁心理不畅者只占少数。但没食味内基损坏,逢郁也不碍大事,损坏肌体多是初伤九窍,窍闭热难出,烧坏肌体,初始能慎,窍不生病,则新陈代谢无碍,肌体可永保健康。

 

勿食辛辣:凡吃一点辣的都会多少起一点反应或者副作用,坚信勿疑。尤其是姜、蒜、辣椒,吃多少都会有大小不同的反应,如轻则口燥、牙痕涩、口腔充血、鼻冒火、眼结膜、虹膜充血、流泪。生痰了即眩晕,四肢乏力,小便热频、灼热、色黄、大便热感、里急、后重、皮肤搔痒。久而久之,严重的话则会九窍破坏、内脏组织受损,即大病缠身(痰生百病,食生灾,百病发于气)。窍不通则病小,脏腑不通成大病,都是小病不防酿大病。蒜发腐气,姜烂肺闭尿,凡辣都伤皮烂膜,有鼻炎鼻膜糜烂的人吃蒜,鼻出腥气腐蚀内膜,辣可出血。

 

重视窍通:不通则病。始不通是小病,若不慎可酿大病,直到致死。行性禅师一生的临床体会和认识,初病多是表窍不通,由于保养不好,致使失去机能至毁掉。主要原因是:一是食味之厚;二是治疗不当造成药弊;三是情绪不正常;四是梳妆脱穿不慎;五是使用不节。缘于上因,致使入口不顺,出口不利,中道出障,至此再医修不当,自养有失,由表及里,内脏组织坏死,大气元不纳,痰瘀气阻,岂不死哉。

 

痰的作用:痰对养生的作用。痰是生命的保润液,生命时刻都要呼吸,靠津液护口腔和喉咙。有时生的多了,积而成痰,阻碍呼吸,百病丛生。为此,行性禅师研制了滴鼻水可豁痰消炎。痰要咽下,消食杀菌,漱液咽之,开气化食,这是他临床几十年来自身生活体察,以及气功、养生等方面的悟得。痰(自液)中含有溶菌素(酶),按照养生家的学说,咽者顺,吐者逆。按照「痰生百病,食生灾,百病发于气」十二字的大纲来追踪,痰是机体百病之根,食「味」、「郁」气是生痰之源。他总结的十六个字「学会咽痰,多活十年;有气不吐,早归西土」,引起了强烈反应。

    禅宗强调感性即超越,瞬刻可永恒,更着重于动中去领悟,达到永恒之静,从而跃升入佛我同一、物我两忘、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之精神世界,亦即奇妙、美丽、愉快、神秘的精神世界,这也就是所谓之“禅意”。

---德建禅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