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燮 荣 整 脊 手 法
(2011-03-02 09:07:15)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医学研究院健康 |
分类: 专业知识 |
王
海军总医院
前
言
一强调脊柱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和“大梁”,它内连五脏六腑,外接四肢百骸。脊髓及其相应的神经更是连接大脑的信息枢纽和指挥全身的“第二生命中枢”。因此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健康与否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关系极大。
二脊柱病变乃多病之源
脊柱解剖结构的改变与力学平衡的破坏,是引发颈肩腰腿痛(运动系统疾病)及其它各个系统数十种内脏病变(所谓“脊柱相关疾病”或称“脊柱源性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脊柱病变乃多病之源。
三脊柱病内外平衡失调理论
脊柱的力平衡系统由内外两个平衡系统组成
内平衡系统(骨性平衡系统,刚性平衡系统,静力性平衡系统)
由椎体-椎间盘-小关节-前后纵韧带+胸廓与骨盆组成
外平衡系统(肌性平衡系统,柔性平衡系统,动力性平衡系统)
由脊柱周围的肌群及其它软组织构成
内外两个平衡系统刚柔相济、相辅相成、协调作用,共同承担人体自身的中量及运动产生的各种应力,维持其力学平衡,并保证相应的神经血管畅通,功能正常,使脊柱成为一个既稳定又灵活的整体。
一旦上述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颈肩腰腿痛或多种脊柱相关内脏疾病。
关系:脊柱-软组织:电线杆-铁丝
治疗原则:内外兼顾、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筋骨并重。
王氏整脊手法的目地:矫正关节错位,消除肌肉痉挛,恢复和/或重建脊柱力学平衡,解除神经血管压迫,改善代谢,消除症状。
王氏手法的特点是:
1、理论上符合解剖学及生物力学要求;
2、手法精炼准确,高效轻巧,立竿见影,没有痛苦;(评审专家语)
3、一般情况下,只需1人操作,亦不需特殊设备
(一)精神放松,情绪平稳;
(二)肌肉松驰,没有抵抗;
(三)定位准确,复位完全;
(四)施术轻巧,安全无痛。
要求:
(一)体位科学合理;
(二)力学角度准确;
(三)手法精炼轻巧;
(四)1人独立操作(力求做到)
第二节.颈椎复位手法
一.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
(一)人员:1人即可,不需助手
(二)优点:
1.患者平卧,心理平静,有安全感;
(三)程序:手力牵引一成角调节--旋转复位
1.手力牵引
方法:双手颌一枕牵引,持续数分钟。
(利用患者体重作反牵引力)
目的:
(1)
颈肌属横纹肌(随意肌),特点是可随意支配而自由收缩,但易于疲劳。手力持续牵引之目的是使颈肌产生疲劳,以消除病理性痉挛,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颈椎复位。
(2)
持续牵引,使颈部两侧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动拉伸状态,整个颈椎各椎体犹如被“肌性小夹板”保护固定,小关节处于闭锁稳定状态,不致因复位手法而任意移位。
2.成角调节:
成角:
(3)下段(C6_7):中度屈颈(35-50‘)
3.复位手法:
令患者轻轻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其余患椎可按同法逐--复位矫正。
(四)机理:
1.由于低头或屈颈,使相应颈椎节段曲折成角,该部颈肌松驰,失去拉伸力,相应椎体暂时失去保护而处于失稳状态,给该部手法复位创造了条件。(而其他不需复位之椎体仍在牵引保护之下,仍处于稳定状态)。
2.根据患椎所处位置高低,由低头及屈颈之度数来决定成角落点部位,
(椎体高位一低位,屈颈度数小一大),医者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选择。
(如枕一C1-2,C6-7
—T1)则复位往往较难。若欲达完全复位,则常常需用较大力量,并需辅以拇指/食指等用力顶推患椎,患者既感疼痛不适,术者也易因用力过猛而失手,若旋转过度,则可造成损伤,安全系数相对较小。
(附:顺便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手法供参考)
二.拇指推压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
三.肘抱下颌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
四.推头拉颈侧扳法
两手协调用力,反向顿挫推-拉(提),闻及响声,复位成功。
五.卧位摇正法:
(一)体位:分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三种,根据患椎偏移方向,决定取何种卧姿。
由于胸廓结构特殊,胸椎后方除了有一对后小关节外,还有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等,加上肋骨的支撑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的稳定性大大增强,但各关节的活动度则较颈、腰椎明显减小(属微动关节),因此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邪致软组织炎症、粘连及体位不良等,一旦导致胸椎椎体偏歪错位,其复位矫正的难度亦较颈、腰椎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胸段脊神经及脊柱前方之交感神经链(丛)分布范围广泛,不但包括躯干,而且大部分胸腹腔脏器均受其支配,因此,胸椎不同节段病变还可造成呼吸、消化、循环等多系统、多脏器的复杂病变,形成所谓“脊柱相关疾病”,容易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复杂性和增加治疗上的难度。
由此,我们认为,胸椎(及其他节段椎体)的整脊复位手法乃成为治疗许多脊柱相关内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胸椎属微动关节,复位难度较大,因此,临床上,我们常常联合采用两种以上手法,以达到完全复位之目的。在许多情况下,还首先要对明显疤痕、粘连的组织进行必要的针刀松解,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手法复位,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则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下面介绍作者常用的—些手法:
一.俯卧叠掌推按法:
(一)体位:采用头端挖有窗洞之治疗床(洞径150mm),患者俯卧位,口鼻置于洞中,以利呼吸。胸下可垫薄枕,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可使全身肌肉放松。医者站于患者头端(顺式),或尾端一侧(逆式)。
(二)手法:医者双掌重叠,掌根置于胸椎棘突上,与皮肤成60‘角,先令患者吸气,然后屏住‘气,医者趁机短促用力,顿挫地向前下方推按,并沿脊柱有节奏地自上而下(顺式),或自下而上(逆式)地边推按边移动手掌。对偏歪错位之椎体则应作重点按压。
1、一些流行手法多令患者吸气后再呼气,或吸气后突然咳嗽呼气,当呼气尽时医者突然用力向下按压。作者经研究后对此加以改进。即令患者吸气后憋住气,再按压。理由是:我们认为,肺吸足气后憋住,犹如轮胎打足了气,才能经受得住外力按压,且内外反向作用力恰好交汇于背部胸壁(犹轮胎壁),才能达到使胸椎复位之目的。如果呼气尽再用力按压,则此时肺被相对压缩变实,医者按压之外力将很容易沿背部胸壁传导到胸膜及被压缩变实之肺脏,反易造成胸膜肺心等内脏损伤,安全系数较小。
2、掌根与皮肤成60°角时推按较90°垂直下压复位效果要好,因胸椎后关节之关节面呈冠状面,前后重叠排列,且棘突向尾端倾斜互呈叠瓦状覆盖,若垂直下压,反使错位之胸椎小关节面互相紧贴,不利于复位成功。
3、如有牵引床或助手协助,使椎体关节处于拉伸展开状态,则复位效果更好。
二.俯卧反向推按法:
(一)体位:俯卧,双臂置于体侧,医者站于床旁一侧。
(二)手法:
1.医者双掌根分别置于错位胸椎两侧相当于小关节之部位,指尖分别指向头端与尾端。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掌根与皮肤成60‘角,瞬间用力向(头侧)上方及(尾侧)下方反向顿挫按压,此时可闻后小关节(也包括胸—肋关节与肋—椎关节)复位响声,术毕。
2.按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节奏地向下端按压,或自下向上逆向按压。
三.仰卧对冲法
(一)体位:患者仰卧,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作用)。
(二)手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近患者头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垫于患者背后需复位之椎体棘突之下;前胸顶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抱握住患者对侧肩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前胸及上肢压于患者肘臂之上。令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气,医者通过患者肘臂用力向下弹压,并与垫于患者背部之手,形成双手瞬间对冲复位力量,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也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对冲弹压复位,边移动背后之空拳,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蹩。
(三)说明:
1。此法主要借助于医者上身体重及在上之手用巧力弹压,通过患者上肢的杠杆作用,将下压力量对称地由患者双肘部→上臂→肩胛骨→背部胸壁→错位椎体,进行链式传导。而垫于患者背部之手作为支点,并形成反作用力,两手之作用力瞬间交汇于错位之椎体,即可达到复位之目的。
2、令患者双手用力抱肩,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固定肩关节,不让其滑动,使自由上肢与上肢带形成一个杠杆整体,便于力之有效传导,以达到椎体;二是依靠患者双手用力自我保护,防止医者用力下压时损伤肩关节而引起疼痛。
四.坐位扳肩法
(二)手法:医者两手掌分别置于患者两肩之前方及后方,所需复位之患椎,由低头/弯腰的角度来定点,患者采取自然呼吸,然后,医者双手协调一致地顺时针方向转动患者肩部,待身体旋转达最大限度时,再用力瞬间顿挫扳旋一下,即可听到错位关节复位声响,同样手法再反方向扳推一下,手法即告成功。
1.病变胸椎复位时的定点可由低头及弯腰度数来决定。一般规律是:位置越高,弯腰/低头度数越小;位置越低,弯腰度数越大,并可以肉眼观察躯体旋转螺纹与正中线交叉处来定点,同时以拇指触摸棘上韧带张力变化来判断定点。
2、此法方便易行,只需1人操作,不需助手,且不受场地条件限制。
3、若患者体胖,或医者力量较小,可将患者一肩顶于医者胸前作为支点,两手合抱于另一肩腋下作为力点,进行反向扳旋复位。
五.改良膝顶法
手法: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分别穿过患者两腋下,手掌钩抱于两肩前,患者双
1.流行手法多采患者双手十指交叉于颈后,医者将患者双肘部垂直后拉之方法。本人将其改为患者双上肢下垂或两手交叉于胸前,术者穿过腋下抱住肩前部再向后上方呈60°角提拉。前者的弊端是,当双手置颈后时,上肢处于后伸状态,两肩胛骨处于内收内旋位而互相靠拢,脊柱中央将形成一条“背沟”,加上背肌处于紧张收缩状态,此时胸椎被掩盖和保护于沟中,膝盖难以直接接触移位椎体,复位不易成功;而且向后拉伸上肢,易损伤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患者往往易感到疼痛。经改良后,患者背肌放松,胸椎暴露充分,直接与医者膝部接触。复位易于成功,且患者不会感到肩部疼痛。
2.患者上身后仰60’靠于医者膝部,医者再向后上方呈60‘角提拉双肩和胸廓,这样使患部胸椎小关节处于拉伸展开和一定程度失稳状态,符合力学方向,复位易于成功。
3.令患者吸气及憋气,目的为不伤及胸膜及肺部,理由已如前述。
六.槌击法
对于有明显侧方移位之个别胸椎,而应用上述几种手法仍未能复位时,可用槌击法进一步补充矫正。
.
第四节.腰椎复位手法
腰椎复位手法有数十种,各具特色,且均有效。但作者认为手法应力求精炼准确、高效轻巧,务求实用,而不宜过于繁杂,更不必摆花架子。尽可能不依赖助手或牵引器械等特殊设备。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本人经长期实践摸索改进,提出以下几种实用方法供参考。
(一)体位:
患侧在上,上半身侧卧,双下肢伸直,臀部以下前倾呈俯卧状,腹部贴于床面,医者立于床边。面向患者。
背部作为支点以固定上身。(为防止患者肩关节疼痛,还可令患者双手抱住医者上臂)。医者右手前臂平放置于患者臀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上肢压于其上;左手引患者上半身略后仰,右手将臀部向下按压,使患者整个身体呈“麻花状”纵向旋拧,当达到最大限度时,医者双臂借助于杠杆作用同时反向用力,顿挫按压,此时即可闻腰椎复位响声,手法成功。
2.有明显隐性脊柱裂及严重腰椎滑脱者,禁用扭腰斜扳手法。
3.手法熟练后则不必拘泥于节段定位,无论上下段均可一次成功。
4.健侧需同法调整,以达到双侧力学平衡。
5.针刀松解后再手法复位,效果会更好。
(三)说明:以上两法适用于急性腰扭伤,小关节交锁,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等所致之疼痛及腰椎偏歪错位,腰椎侧弯等症。前一种方法更常用,也更方便。
(一)体位:患者仰卧,臀部(骶部)垫枕,枕头上缘与病变腰椎之下一椎体上缘平齐,患者屈髋屈膝,两踝关节交叉,双手重叠,置于腹部。
四.俯卧压骶法
(一)体位:患者俯卧,双臂置于体侧,腹部垫枕,使枕头下缘与病椎下缘平齐。
(二)手法: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前臂置于骶骨部,先震动颤压数次,然后借助上身体重,向下用力弹压3次,术毕。
(三)说明:
(X线斜位片,“狗颈”无断裂)。
2、患者深吸气后屏气,腹压增大(犹如“皮球”充足气,可以耐受高
压),当医者瞬间用力下压时,此压力可通过患者双手传导至肤壁,再通过腹腔内高压而传递至所需复位之患椎,但不会伤及腹腔及盆腔脏器,原理同前述胸椎复位手法。
4、腰椎I°一Ⅱ°滑脱者,椎体一般多无骨折,只是前后纵韧带、关节
囊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松驰,致使椎体由于前凸剪力而向前滑移(如肥胖者重心前移,腰凸加大,剪力随之增大),因此手法复位之后,应绝对卧床休息3—4周(后期可在床上功能锻炼),使损伤的韧带及软组织得以修复,以巩固腰骶椎的复位状态。
5、若腰椎滑脱超过Ⅲ°以上,则多有椎弓根崩裂,宜行手术矫正,复位往往是徒劳的,且易造成骨折部位新的损伤,当属禁忌。
6、复位后的卧姿:
①如患者习惯仰卧位,则应取双下肢屈曲位,双足可平放于床面。臀骶部垫一薄枕或棉垫。切忌下肢伸直仰卧,以防加大腰部前凸的剪力。
②如患者喜欢侧卧,则应屈髋屈膝,避免伸腿挺腹。
切记:
①无论向上或向下滚动时,双手均应始终抱住膝关节后方,只是抱膝之力度、松紧应随身躯滚动而有所变化。
②若双手抱住膝盖前下方之胫骨上端,则患者无法实现“自我滚动”,达不到锻炼目的。
第五节
骶髂关节半脱位复位手法
骶髂关节半脱位其实十分常见,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或至今仍不太熟悉这一病症,我们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绍(当然也只能是择其要领)。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
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二)复位手法:
(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骶髂关节半脱位若干复位手法
诊断
手法
|
前脱位
|
后脱位
|
|
侧卧位
|
1
|
侧压法(患侧在上)
|
|
2
|
双手抓—推法
|
|
|
俯卧位
|
1
|
|
屈膝跟—臀法
|
仰卧位
|
1
|
“之”字法
|
“四”字法
|
2
|
屈髋屈膝压腹法
|
|
|
3
|
屈髋分膝法
|
||
4
|
推揉摇正法
|
||
5
|
顶—拉下肢法
|
二.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三.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髋关节半脱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长。
(四)说明:
1.此法对腰—骶—盆—髋各部位关节错缝,偏移不正,骨盆扭转,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长”
(非下肢本身器质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长)等病变均有确实可靠的复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简练,只需1人操作。
8、必要时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沟部相应病变处先行针刀松解,然后再施以复位手法,效果会更好,痛苦也会明显减轻,
第六节
耻骨联合分离及尾骨脱位复位手法
(一)体位:侧卧位,屈髋屈膝。
1、耻骨联合分离症在骨盆外伤及产妇分娩中常可出现,根据局部疼痛、
压痛、触诊检查及X线片确诊不难。但耻骨联合分离常常是三维立体分离,不仅仅是左右分离,且常可伴有上下、前后方向的错位,多同时伴有骨盆的扭转倾斜。因此单纯用侧卧下压法只能使左右方向复位,此时尚应配合腰骶椎侧卧斜扳及骶髂关节复位两种手法,由此推动耻骨联合分离的三维复位。
(三)说明:
1、尾骨脱位在臀骶尾部外伤中十分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伴有尾骨骨折。如果急性脱位不予纠正,造成慢性,骶尾部可长期遗留疼痛不适(有的可持续数年),因此急性期及时复位十分重要。
后一篇:中药国际化的标准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