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武功推拿与传统按摩的本质不同

(2010-10-09 09:31:46)
标签:

转载

武功推拿与传统按摩的本质不同
 
    一、武功推拿只掌握在少数既通晓医理,又精于武功的人手中。而传统按摩(包括中医经穴按摩、正骨按摩、运动按摩、保健按摩、小儿按摩等),仅限于传统的中医按摩师。
 
    二、武功推拿是术者以自身练就的充沛浑厚「内劲」为原动力,在患者的经络穴位上施以点、按、揉、滚、抖、颤、击、打等手法。治疗时,患者能感到一股强大的内功劲力直达体内深层,且时间持久,而表皮肌肤几乎感觉不到任何疼痛。传统按摩因其训练方法简单,医者只能练出一些灵活的手法和持久的耐力。因此,传统按摩在施术时,除个别情况下出现一些微弱渗透力外,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有强劲持久的渗透力。由于传统按摩所用劲力多为自身之本力,这样在治疗过程中常会使患者多少要受一些「皮肉之苦」。大家可能都见过一些按摩师给人治病的情形:他们在按摩时几乎全身都处于紧张用力的状态,显得很吃力,按摩完后往往要累出一身汗。而武功推拿者施术时全身都显得自然舒松,手法也如行云流水一般连绵、沉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是由于推拿者所用劲力是内家武功中「绵里裹铁」、「柔中寓刚」的松沉之内劲,而「内劲」的运用,只有在全身各处关节肌肉充分松开之后才能使劲力顺畅(即内家拳所谓的「肌松力绷),所以从表面上看起来施术者显得轻松自然,毫不费力,但患者会感到一种浑厚绵长的力量作用于身体内部。总之,武功推拿的「劲道」与传统按摩的「劲道」实有天壤之别。

     三、武功推拿施术时非常注重「意念」的动作。当术者的手抚触患者身体某部位时,意念早已直透该部位对面甚至更远,从而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使意、气、力三者紧密结合,产生很强的「穿透劲」,这和内功拳击人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原理颇为相似。而传统按摩除了要求施术者集中精神,调匀呼吸外,对「意念」则无任何要求(实践证明,「意念」可强化力量),这也是传统按摩无法产生强大「穿透劲」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武功推拿产生在踢打摔拿的武术伤科急救处理条件下,在治疗一些伤病症和急救点穴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宝贵的临床经验,而传统按摩则多用于对慢性功能性病变的治疗。
 
    由此可见,武功推拿无论是在劲力、渗透性、持续时间方面,还是在手法的敏捷灵巧方面都是传统按摩无法相比的。再加上武功有成就者大都是勇决果断、心思敏锐、机智灵活、敢于创新人物,所以该疗法不仅能与传统按摩相提并论,且在好多地方优于传统按摩。鉴于此,我认为我们亟须挖掘整理这一优秀的武林瑰宝,使其造福人类。
 
    下面就按摩医师如何能够学武以及练功者又如何能够掌握推拿治病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以就教于方家。一名按摩医师对人体结构、经络穴位、病情病理一般都是比较熟悉的,关键问题就是缺乏施术的特殊动力 —— 「内劲」。「内劲」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我国传统武术如太极、形意、八卦、八极、大成等拳种中的桩功训练得到的(也就是拳学大师王芗斋老先生所说的「力由桩而得」),以及练习各门派的内功。如果仅仅得到「内劲」而不能将其灵活驾驭运用,也是无法以自身的功力替人治病的。这就又牵扯到另一个问题 —— 「内劲」的运用。一般来说,习拳有素者都能够随心所欲地掌握「内劲」的收放吞吐,但对一个刚从站桩中获得「内劲」者来说,最简单且不费时的、见效快的「内劲运用」锻链方法,就是习练本功的「金刚浑圆掌」的方法去训练。这是为替人治疗而练功,则只要掌握「内功」和手部「发力」就可以了,其他功法不必细究。谈至此,也许有好多朋友要问:「给人推拿治病,学习发力有何用处?」其实「发力」在推拿治病中大有用处。人体的一些深层病变,采用一般手法时劲力往往达不到病灶处,而用内家武功的发力法在其病灶对应的表皮猝然发出一股螺旋性的「穿透力」,在患者表皮不觉疼痛下就会使病灶处受到「内劲」的强烈冲击而起到「攻坚散块,祛瘀疏阻」的作用。另外在点打有些位于肌肉深层的穴位(如「环跳穴」、「殷门穴」、「承扶穴」等)时,武功推拿中往往都要借助短距离内的瞬间弹抖爆发力来避免患者表皮肌肤的疼痛,而使穴位深层受到强列刺激。武功修炼者(一些只练僵劲、蛮力者不在此列),尤其是内功拳修炼有素者,往往都具备充沛雄浑的「内劲」从身体各部位爆发出来。而他们所缺乏的就是对医理的研究探索。若能在习武的同时,系统学习一下人体经络穴位(当然有好多内家高手都是熟知人体经穴及结构的)及各种病症的选穴循经治疗法与人体解剖等医学知识,再学习一些常用推拿点穴手法,通过一个时期的练习,则可将自己的深厚功力运用到治病中去,从而使「武医」完美地结合起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