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何口臭之人又会有口苦? 应该如何治疗?
答:口苦,多因肝胆有热, 故《伤寒论》仲师称口苦为少阳病经证之一。属实热。如: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肝胆有热, 胆汁则受热邪过度蒸滕。 因胆汁需入胃及十二指肠,以助消化, 胃受热熏,胆汁亦随之上熏于口,故口臭之人亦多见口苦。 治疗之法需审其病因病机,若主要在肝胆,以肝胆病为主证者,或兼胃症,治疗时就以肝胆为主治,而佐以治胃之药:若以胃病为主证,而兼肝胆症状,则治法主次相反。
问:为何口臭之人又会有口疮? 应该如何治疗?
答:口疮 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已有“民病口疮”之说。《医贯》:“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症见口腔内唇、颊、上腭等处粘膜,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溃疡面,单个或多个不等,呈椭圆形,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影响进食和吞咽。类似于阿弗他口炎等。若因实火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火上炎,薰蒸于口,则口舌生疮,治宜泻火、清心,方用导赤散加减。脾热生痰,痰火互结,上炎于口,亦生口疮,治宜清热祛痰,方用二陈汤加减。若因脾肾两虚,兼有虚热者,口腔失于濡养而生口疮,治宜补脾益肾,选用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加减。
问:口臭与苔腻有何关联?应首选哪类方药治疗?为什么?
答:舌苔,也称舌垢,指舌上附着的苔状物。苔由胃气所生,经胃蒸脾湿上潮而成。若脏腑功能活动正常,则舌质淡红,苔薄润,津液清纯爽口,吐气如兰(指口气清新,如蕴兰花之暗香)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若脾胃失和,或兼肝失疏泄,则见病理性之舌苔增厚,病因系由于内有停痰滞湿不化,或食积残留未降,致湿阻于内,故见舌苔厚腻,津粘液浊,口中异味,口气恶臭难闻。
脾喜燥而恶湿,芳香之品可以腥脾化湿,如兰香草,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蔻等,故世界药物学家李时珍说:“土爱暖而喜芳香。” 故无论湿邪偏寒偏热,都必须选用芳香燥湿之品。
若湿阻邪深,邪从热化,选方可参湿温范例,如上焦湿温初起之藿朴夏汤,中焦温重于热之三仁汤,热重于湿之甘露消毒丹等方都采用了以芳香辟浊化湿悦脾的药物,而称化湿治法;若湿阻于内,舌苔厚腻,但邪从寒化,选方则参“十剂”。
“十剂”是方剂功能分类法之一,其中有“燥可胜湿”之法,适用于治湿阻之证,如香砂六君子汤(陈修园《时方歌括》)之治吐酸,口臭,暖气,胸腕胀痞不适等症。苍白二陈汤等等,“燥可胜湿” 类方剂,皆由辛温香燥之药为主,组成配方而取效。此类患者多因素体脾阳虚弱,湿邪寒化久滞中焦而伤脾,损胃, (阳气不足,无以温化,脾难升清散津,胃反不降浊邪)。此类口臭胃病最喜温燥之药品。故清代经方派医家陈修园在伤寒注解中说:“水饮得温方可散……”而内经所谓“治之以兰”,亦正是以芳香之品针对散除湿邪而言。故应用芳香温燥方药去除阴霾阴湿之邪,应视为首选。
有医学专家讲,免疫下降致脏腑功能,失调,是产生异臭化合物气体的病源微生物的根源。
而现代西药治疗口臭, 只能使用不能改善脏腑功能的抗菌化学品, 希图能缓解口臭症状,但时间一长,或随着停药就会病发如初。所以,治病求本的中医中药就会成为大家的最佳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