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名句4
(2009-06-18 01:27:22)
标签:
补气药肝热补血药鼻痔朱丹溪杂谈 |
分类: 各家学术 |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心肾·虚寒虚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