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养神之道

(2009-06-11 12:19:06)
标签:

宗教

养生

守一

《太平经》

抱朴子

绛宫

转载请留言

分类: 养生导引

养神之道

   道教始终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道教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自然。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
    养神之道包括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魏晋之前即已盛行,都是依据形神相依,形须神立的教义而来,认为人身五脏六腑器官都有神,神皆有姓字服色。这些神存在于人身,则形体安康,也就是说存神则可以安形、固形。但由于外界有色、香、味、欲的引诱,人身之神往往有被诱引而外逸。神离开了形,即生机离开了形体,神不守舍(),形体就会败坏,生命就要死亡。因此,欲求长生,则必须存神于形体之内。
养神之道,始于何时尚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老子》中有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守一、潜心静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基础和前提。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但最为系统地论述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要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撰写的《坐忘论》一书。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1)“信教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2)“断缘。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3)“收心。物欲之起,皆因我之知觉、感觉及思维意识的存在,欲长生则必须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4)“简事。一切身外之物,皆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多欲则志昏,故事养生者须简断事物,欲心不起,必清必静,无动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5)“真观。收心简事之后,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6)“泰定。收心之后还要虚心、安心,心不纳外事,也不分心于外界,即心无所定,而无所不定(7)“得道。至此达到处物而不染,处动而不散,本心不起、离乎万境的养神之道的最佳境界。司马承祯在另一本著作《天隐子》中又将修炼的具体方法分为斋戒安处存想 坐忘‘‘神解五个过程,使清静无为的养神之道趋于完美和系统。兹就养神之道有关内容简述如下:
    存思——也称作存想,也就是闭目静思某一特定的对象,存思的目的则是使外游之神返回身中,以及接引外界五行诸神入人身中,魏晋南北朝时,存思已成为上清派修真的主要道法。行存思之法,都有一定的仪式程序。比如《存思三洞法》说:常以旦思洞天,日中思洞地,夜半思洞渊,亦可日中顿思三真。其存思之法,先入室东向,叩齿三十二通,瞑目依次思洞天三真,各咽九气,三真下入兆身中之泥丸上宫绛宫脐下丹田宫中,咽三洞气毕,仰念祝词;然后转向南,思洞地之皇君,感受灵符秘言,仰念祝词;再转向北,思洞源之仙君,感受宝符,仙君入兆身脐下丹田宫中,思毕便仰念祝词;然后再转东向,叩齿九通,咽气九过。《存思三洞法》说:子能行之,真神见形。道教认为存思可以预知吉凶,去恶获福,长生成仙。据《老君存思图十八篇序》说:
    师曰:修身济物,要在存思。存思不精,漫澜无感。感应由精,精必有见。见妙如图,识解超进。神气坚明,业行无倦。兼济可期。期于有证。证之显验,逆知吉凶。以善消恶,一切所观……求之能笃,随渐升登。
    按《天隐子》云:存谓存我之神,想为想我之身。其实存想之意义不仅存想一物。道教自天地山川,以及人身五官五脏,皆有神,皆欲以存思法想以迎合之,盖人身一小天地也,道经云:万化生吾身。以吾身神合天地之神,以吾身气合天地之气,神气相感,是为天人合一,这就是存想的主要目的。
    内观——亦称内视、返观、内照等。其法认为,经过修炼,人可以闭目内视,清楚地看见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太上老君内视经》对内观之法阐述较详。人的生命形体受生之时,则阴阳五行诸神,皆已布于全身。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心源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但人在始生之时,是神源清净,湛然无杂,在受约有形之后,则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滞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怀健羡,身欲轻肥,从此流浪,莫能自悟,造成所谓神不守舍。由于心者禁也,一身之一,禁制形神使不邪也,心则神也。所以内观己身,澄其心以求存其神。内观不遗,生道常存。
    守静——即守静使神不出游。人能清静自居,除去俗念妄想,便可使神常存于身,百病不加,凶邪不入,守静不止,长生不死。《太平经》卷七三、卷八五说求道之法静为根。”“久久自静,万道俱出,长存不死,与天相毕。唐以后,更以守静为修真首要之道。《老君清静心经》中说: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
    守静的最高境界为空寂忘我,俗念尽除。
    守一即闭目静思至高无上的一或气,使它们常住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精神完全,不致丧失。内观、守静、存思都使意念关注于身中几处之神,而守一之法只是专注于一。《云笈七签》卷三三说:凡诸思存,乃有千数以自卫,率多烦杂劳人,若知守一之道,一切不须也。《太平经圣君秘旨》中说: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闲,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究竟人身中之是什么?守一当守何处?其解释不一。《太平经》说:
    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
    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中说法与《太平经》有所不同,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
    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口传其姓名耳。后世道教之言守一,大都沿用《抱朴子》之说。丹气法、丹法,都有守丹田之说,这便是守一之法的演变。另据《云笈七签》载《元气论》说:
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与太无合体,与大道同心,自然同姓。
 

   《太平经》卷一三五说:
    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和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道也。
    在早期道教中也有所谓守三一者,是存想并列的三个对象,说法各有不同,有的守虚、无、空;有的守精、气、神;有的守身中三宫神的姓名;有的守青、赤、白三气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养气之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