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设计”你的育儿表

(2009-06-08 17:25:11)
标签:

杂谈

“设计”你的育儿表
文/sigmayang
清华北大是孩子教育的目标吗?这是一条独木桥,我不想设定这样的目标! 于是,孩子教育成长的目标,设在了孩子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而不是考上大学的那一天!

1
Y=F(X)是六西格玛的核心理念,从员工到CEO都可以运用,作为孩子的父母,也同样可以运用六西格玛的内功心法。
“Y”就是研究孩子教育成长的目标,是设计“育儿表”的开始。在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条是“以终为始”要做成功的父母,就得率先实践了。
 期望那一天,每一个孩子:
——从参加工作第一天,老板到同事都很喜欢他,因为孩子有“人见人爱”的品质
——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具备快速的学习能力
——能够掌握一门技能,很快帮助公司创造价值
——有一颗坚强而仁爱的心灵
——有良好的身体和体质

2
父母的这些思考,经过结构化梳理,就成为了育儿表的目标“Y”:
“健康”的维度,包含了:发育、安全、信仰、心理
“逻辑”的维度,包含了:好奇、创新、逻辑、结构
“修养”的维度,做了较多细分:国语、英文、谈吐、演讲、艺术
“品质”的维度,细分最容易,也最难。如果是女孩,可以多听爸爸的建议,他最欣赏的女人是怎样;如果是男孩,就得妈妈多发言了,她最欣赏的男人是怎样。
这样,清华北大不一定最重要,这些“Y”与著名高校并没有直接关联!想到这里,心情轻松了一半,加紧设计六西格玛育儿的第二步,研究“F”,也就是培养过程。对于培养过程,我推崇潜移默化,由环境影响小孩。家长的主要责任,在于构建一个“环境”!

3
六西格玛的思想:希望通过控制“X”,来影响Y。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寻找关键要素,这就是“X”!
——对于活动“X”的安排,不是要求孩子去做的事情,而是收集有趣的教育方法,育儿表就是一个整齐的书柜,帮自己也帮朋友,整理好生活的Knowhow!
——表格中每天的时间标注,不是对孩子的要求,而是统计的需要。孩子一定随着天性,不要太限制,爱做的事情让他做!
——孩子每天做了什么,请家庭成员一定记录清楚。父母不在身边时,也知道孩子做了什么
——每个“X”都会支撑一些“Y”,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你会发现有些Y没有安排有趣的活动,你会提醒表格执行人,要留意引导。

4
从知道小生命的第一天起,我在内心中,就有了一个强烈的“相信”:如果能为孩子做些什么,“现在做”和“将来做”,一定是1:100的关系!这也是六西格玛设计的思想:能够把资源投入在源头,一定收效会更大。
父母相信了1:100的关系,就会多一份耐心,这份耐心一定会减少“未来”的一些烦恼!有了这份耐心,也会从“蒸蒸日上”的事业中,把自己抽出来,为孩子多花一些时间。“设计”你的育儿表

 

从孕前开始,六西格玛育儿表每年一张,伴随孩子的成长,可以做到大学毕业。愿意为目标花时间,耐心应该会好一些。结合六西格玛的管理理念和2至3岁孩子心理特点让我们来规划一下这个阶段孩子成长的一些方面。

☆2~3岁的孩子的特点:
身体发育:大动作发育很快,很喜欢跑和跳。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慢慢学会自己独立爬台阶。精细动作方面,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双手,能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手上动作,比如拔开和装上瓶塞、搭建积木、用线穿较大孔的珠子等等。
智力发育:记忆力明显增强,想像力丰富,可以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多和少”“快和慢”。语言发展迅速,词汇量不断丰富,渴望与人对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断增强,能长时间地注意一个事物,能独立地玩较长时间。求知欲强,喜欢用各种方式去探索世界。
心理特点:2~3岁的孩子第一次有了强烈的独立倾向,成人可能会感觉到最初的“逆反”。但在心理上,他们还是渴望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开始渴望社交,但和不熟悉的人和事要经历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处于秩序敏感期,对于打破他惯有的秩序可能会反应强烈。

 

☆父母法则:
1. 给孩子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和运动的机会。
2. 尽可能让孩子多接触新鲜事物,多接触大自然。孩子的角度和成年人不同,在接触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以及探索能力会不断增强。
3. 合理地安排孩子的时间,形成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4. 3岁以下的孩子可以接触一些语言、文字、音乐方面的熏陶,但不可操之过急,以孩子能愉悦接受为标准。
5. 3岁以下的孩子亲子关系建立很重要,需要父母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6. 当孩子出现一些“逆反”行为时,请理解他特殊时期的特殊举动,背后可能有一些你不清楚的原因,所以请尊重孩子的情绪,帮助他做好心理疏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