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转载:死亡诗社的另一解读
文/阿琪
(注:这是在福州看到阿琪的一篇文章,标题忘了,这是从网络上搜来的,也没标明文章题目,就按文意临时安了个名字。)
诗歌与死亡之间似乎有一个暗道,自杀的,夭折的诗人,比如中国的海子,比如美国的西尔维亚等等。可以开出一张长长的自杀的诗人名单。他们的名字在诗歌史上闪闪发光,却又让人充满了惆怅。
有一部英国电影《春风化雨》(我看到的翻译是《死亡诗社》,喜欢翻译为《春风化雨》)
电影说的是在伦敦一家私立贵族学校,被学生们戏称为地狱,对学生体罚,一味追求升学率,以保守,严厉的纪律著称。学校里来个新的语文老师,叫基丁。他也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
他的第一堂语文课,把学生带到校史的展厅,让他们倾听一代一代学生心底的呼唤。镜框里,旧照片上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双双明亮的眼睛,透过岁月的云烟,好象在对他们说,珍惜时间吧。去尽可能的采集生命的甘露。他引领这群孩子们去欣赏诗歌的美,去感受自我内心的激情与爱。
他让学生们站到前面来,站到他的讲台的桌子上,然后,对他们说,世界是不是因此而不一样了?
他让一个羞怯,自闭的孩子,吼出自己第一句发自内心的诗。由此变得勇敢自信。他是超凡脱俗的,让那些年轻的孩子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和激情。
在这群孩子中有一个孩子。他带着部分同学到校外的溶洞里,模仿老师年轻时,组织死亡诗社,定期朗读惠特曼以及他们喜欢的诗人的作品,还有自己的作品。他们通过诗歌感受到一种生命的高贵和甜美。他甚至不顾父亲的反对,到学校的舞台上演出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他有表演天才,他做到了,他一直想要做的,他喜欢的事情。
但是他的父亲却是个严厉古板的人。为了确保儿子能上哈佛的医学院,他决定让他退学,去一所全军制式的中学读书。因为他质疑现在这个老师的教育方式。他对儿子说,等他从医学院毕业了想干吗干吗。
最后不能按理想生活的孩子自杀了。
学校因此让基丁老师离开。离开时,很多孩子当着校长的面站到课桌上以此来支持老师。。。。
通常我们评论的角度是学校老古板式的教育造成了孩子的死亡,会感慨如此优秀的老师最终敌不过旧势力而被迫离开,但新的生命的希望已经种在部分孩子的身上。
但是还有另一个解读的角度:
基丁老师,言传身教让孩子们知道了生命可以有自己的音符,生活还可以有另一种可能性。在法律上,孩子的死当然不是老师的罪。但,他让孩子感受到明亮的自由的生命的品质,却没有同时告诫他们,这种品质与现实人生是有距离的,很多时候甚至是背离的。
他让孩子们站到了课桌上,站到了比地平线高出一截的高处,让他们感受到与触摸到了星星与月亮的光芒.可是,他没有教会他们,应该如何全身而退,从课桌上退下来。人生有很多时候,我们要知道被迫从高处往低处迂回时,如何保持身体与心灵的不失重,而不至于摔伤。
理想的高度,是我们精神的高度,但是,很多时候却并不是我们身体的位置。更多的时候,我们蜗居在一个我们并不喜欢的洞穴里,向往星星和月亮,乞求生命里的阳光照亮。
人生需要诗歌的纯粹,优美,精致。可是,更多的时候,人生还需要另一种品质,是坚持,是坚强,是迂回,是粗糙,甚至是妥协,是必要时的同流合污。然后,从恶之泥土里开出芬芳的花朵。
甚至,是以生命的无意义,去抵抗与消解无意义的生命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