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俞校长喝彩

(2006-09-07 23:18:00)
标签:

杂谈

http://img94.pp.sohu.com/images/blog/2006/9/7/23/29/10e1c0a4b8a.jpg

          (创业13年  俞校长终于从北京跑到了纽交所)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9/8/0/2/10e1c0d65b7.jpg

         (创业功成。这张照片上再难觅当年那个失意夫婿的影子了)

    2006年9月7日,北京时间9月7日21:25时,新东方(NYSE:EDU)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价15美元,首日开盘22美元。俞敏洪校长以2亿美元的身价,成为了中国最有钱的英语教师。

    1993年,我曾经有幸在新东方的托福班上,见过这位当时已经如雷贯耳的俞校长。印象中,课堂上的俞敏洪并没有任何特异处,教风生动幽默,人很随和,上课也很认真。

    那时的新东方已经早负盛名,虽然资料室是在北大东边一间简陋的平房里,教室也只是租用中关苑的北大教室,但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名者依旧慕名沓来。

    新东方的发迹,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末留学潮的兴起和美国对中国学生高门槛的英语水平考试。当然,俞校长的独创功夫也怎生了得,在他从北大英语系的普通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他就成了一个传奇。要知道,更早之前,他就像我们当年中的很多平民夫婿,既自卑,经济上又无法养家糊口,还其貌不扬,呵呵。

     后来,读到俞校长的回忆文章,才知道这又是一个换了性别角色的当代版灰姑娘,感人。

附录:俞校长的文字

我的岳父
时间: 2005年08月18日 14:48    作者:俞敏洪    

  我的岳父姓杨,十几岁就当了兵,赶上了抗日战争的末尾和解放战争,在死人堆里爬出来无数回。有一次他们一个排打剩下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他。他的第一支枪是用大刀杀到敌人中间夺下来的,最后成了有名的快枪手。由于打仗勇敢,立了不少战功,最后从战士变成班长、排长、连长、营长。他当营长的时候中国解放了,有枪没处使,被调到天津警备部工作,最后升为团长。由于只会冲锋陷阵,不会逢迎拍马,就再也升不上去了。他一辈子最自豪的就是毛泽东到天津视察时,他当了保卫队的队长,发现毛泽东睡不惯席梦思就睡在地板上。岳父和岳母是怎么认识的我不清楚,基本上属于组织安排的那种婚姻。但看到他们年轻时的结婚照,一个英俊,一个美丽,倒也显得蛮般配的。我第一次见到岳父岳母时,他们已经头发有点花白了。在看《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我头脑中怎么也抹不去岳父的身影。后来我跑遍天津,买到了这套电视剧的光盘,又买了一台VCD机,拿去放给岳父看。他看着就激动起来,脸憋得通红,双手微微地颤抖。 

  我的岳父母结婚时已经解放了,没有了戎马倥偬的生活。刚好碰上毛泽东鼓励大家多生孩子,准备和美国打持久的人海战争。于是夫妻俩就开始为国为民生孩子,一心想生男孩,将来能够继续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结果生了一连串,一个男孩都没生出来。五个孩子整整齐齐都是女孩,像五朵金花,长得一个比一个水灵。在生完老五后,岳父母只得罢休,怕再生下去还是女孩,经不起打击。我老婆是他们的第四个女儿,也是五个女儿中唯一上了大学的,而且上了北京大学。我就是在北大校园里盯上了我老婆,然后死缠烂磨,终于把她搞到了手。刚开始我老婆还很有点看不起我,因为她父亲好歹也是个官,而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后来通过自己持久的努力,才赢得了她的青睐。岳父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女儿上了名牌大学感到多么荣耀,却对军人充满了敬意和骄傲,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军人家庭,又把三女儿送到部队去锻炼了一番。五个女儿都嫁出去以后,老两口就一心希望下一代能生出个男孩来。结果老大生了女孩,老二生了女孩,老三生了女孩,轮到我和老婆还是生了个女孩。正当大家一起感叹杨家命中注定只出女将不生男兵时,老五却生了个男孩。母以子贵,从此老五在家里的社会地位从最低一下到了最高,每天在家里骄傲如小母鸡似的。后来我老婆带着女儿到国外居住,我大部分时间在国内忙碌,觉得母女俩实在孤单,就劝我老婆再生一个,老婆犹豫再三,怕生出来又是女孩。最后还是被我用“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说服,终于又生了个孩子,没想到是个男孩。这一下老五那趾高气扬的神气才被治住了一点。 

  听说岳父年轻时脾气火爆。部队上有一队痞子兵谁都治不了,就把我岳父派去当了连长。那帮痞子兵看到来了一个比他们还年轻的军官,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明着暗着欺负他,他也一声不吭。直到有一天大家一起打靶,那些痞子兵大部分人枪枪落空,我岳父拿起枪来,咚咚几枪,几乎枪枪十环。正在大家拍手叫好时,他一把抓住平时领头闹事的痞子兵,要和他赤手空拳比个高低。痞子兵没有办法只能应战,结果我岳父三下两下把他打倒在地,从此奠定了他的绝对领导地位。后来部队缺粮时,他又想方设法为弟兄们弄来一堆粮食,结果被弟兄们崇拜得五体投地。有一次我在岳父家,当年他手下的一位弟兄刚好来看他,就一起坐下来喝酒。五位女婿除了我比较瘦弱,其余四位都虎气生生。大家一起劝酒,我岳父的这位弟兄(我们要叫叔叔)害怕喝醉,就单挑我喝,大概觉得我最弱不禁风。没想到我是最能喝的一位,结果把他灌得酩酊大醉,走的时候一路踉跄,一路扔下一句话:杨大哥家没有一个是孬种的,连戴眼镜的都这么厉害。 

  我第一次见到岳父时,他对我并不十分看好。他大概更喜欢那种孔武有力的人。倒是岳母对我更加爱护,觉得我尽管尖嘴猴腮,但五官并不歪斜,架着眼镜还有点文质彬彬。在我结婚以前,每次从北京到天津去,我老婆(当时是女朋友)都要先对我耳提面命一番,要我去了以后扫地擦桌,烧火做饭,为她脸上争光。我倒是从小就打扫猪圈,但如何打扫城里人家的房子却不太懂。做饭就更不是我的专长,除了会炒鸡蛋别的都不行。但我老婆非要我拿一手,我只能硬着头皮上灶,结果做出来一席菜没有几个人动筷子,尤其是一盘糖醋排骨,没有一块咬得动,大家还要一边皱着眉头一边说好吃。我岳父对我产生好感来自于一件小事。他们住的房子冬天没有暖气,在入冬时要储藏很多蜂窝煤球,因此要在房子后面搭建一个煤池子。我一个人认认真真不声不响把煤池子砌好,再把煤球在池子里码放得整整齐齐,把自己弄得一身漆黑。我岳父觉得我一不怕苦,二不怕脏,从此认为我是个能干大事的人,再也不允许我做零碎的家务活,一到家就让我进房间读书。我果真没有辜负他的眼光,慢慢做成了新东方学校。我岳父把我砌的煤池子保留了很多年,逢人就说:“这煤池子是我四姑爷砌的,他就是那个新东方学校的校长。”其实听他讲话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新东方学校是什么东西。 

  一九八八年,我岳母病了,得了脑溢血,被拉到医院抢救了两个月,终于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但从此就瘫痪在床,并且失去了语言能力。当时全家都比较穷,没有财力可以请得起保姆,所有的女儿女婿都要上班谋生,我岳父独自承担起了照看我岳母的责任。当时我岳父已经从部队出来,正在一家工厂当厂长,义无反顾地辞掉工作,回到家里开始一心一意照顾老伴。岳母行动不便,他帮着端尿盆、擦身子,还要做各种各样的家务。过去岳母身体好时,都是岳母照顾他,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从来没有做过饭的他,开始每天学做饭,从来没有洗过衣服的他,开始每天洗衣服。我岳母失去了语言能力,表达任何意思都需要不厌其烦地去猜。沟通不畅,老太太有时就会发脾气,我岳父原来急躁的脾气却消失殆尽,从来都没见过一次对老伴发火。这一相依为命的精心照料,一直持续了整整十八年。在十八年的六千多个日子里,除了到周围的菜市场买东西,我岳父没有离开过家门一步,没有出去旅游过一趟,也没有睡过一次完整的觉。眼看着他脸上皱纹越来越多,头发越来越少,我们心痛却帮不上忙。后来我们开始挣了点钱,大家商量着请个保姆照看老太太,但老太太已经习惯了岳父的照顾,任何保姆来都没法做到像他那样精心。后来岳父就干脆拒绝再找保姆,一身重担继续扛在自己的肩上。只有在过周末或节假日时,女儿女婿才能去帮一点忙。十八年,我们看着他从走路爽爽生风的一个军人,变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一年又一年,他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我岳母满身是病,脑溢血、心脏病,几年前又得了乳腺癌,后来癌细胞逐渐转移到肺部。多少次送到医院,多少次我岳母又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在十八年的岁月里,他们两个人变成了一对不可分割的灵魂,在苦难中变得谁都离不开谁,互相依靠着,和死神进行着坚忍不拔、艰苦卓绝的抗争。 

  二零零五年三月,老太太再次被送进医院。医生在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后,对我们说,老太太能够活到今天真是个奇迹。我立刻明白了“奇迹”两个字后面包含的全部内容: 这奇迹来自我岳父十八年来增加的每一条皱纹,来自我岳父的每一根脱落的头发,来自于我岳父对自己老伴无怨无悔的关爱。但这一次老太太再也没有能够走出医院,在无数天急促的呼吸和含糊的呼喊之后,在心中没法舍弃而又不得不舍弃的最后弥留之后,五月二十五日下午一点二十分,老太太终于握着我岳父的手离开了人世。 

  我得到岳母病危的消息时,还在北京开新东方董事会。我老婆从天津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老太太病情不好。下午三点,董事会结束,我感到有一股压制不住的难受在胸中翻滚,一种不祥的预感在我心中升起。我告诉司机立刻开车去天津,在去天津的路上,我打电话给家里,电话那头传来低沉的声音,是我的一位连襟接的电话,告诉我老太太已经离开人世。我们疯狂地开车到达天津家里,家里已经设置成了灵堂,老太太的遗像,一张五十多岁时照的面带微笑的照片,放在灵堂的中央。在对遗像三鞠躬之后,我走进岳父的房间。正瘫坐在那里目光痴呆的老人,看到我进去颤颤巍巍站起来迎接我。我们的眼泪同时都在眼眶里打转,在他的眼神中我看到的不是十八年辛苦后的解脱,而是一种失去依恋的绝望,一种亲人永别后彻底的哀伤。老人一边给我让座,一边说没事,一边坐下来给自己点烟。由于双手颤抖,点了三次都没点着。我接过打火机帮他点着烟,自己也拿起一根烟点燃。老人说你不是不抽烟吗?我说:爸,我陪你抽一根;老人说:你不要抽,这样对身体不好。伸手把我手里的烟拿过去,掐灭在烟灰缸里。我们俩一时都没有了语言,呆呆坐在那里看着他手里的香烟散发出来的青烟,在房间里袅袅上升。 

  当天晚上我还要离开天津。五月二十六日在江苏扬州我必须同时参加两个会议,新东方主办的2005年度全国民办教育研讨会和2005年度新东方总裁见面会。我要在这两个会上作主题发言,上千人在那里等着我,我不能不去。面对亲情和工作,我感到了无边无际的迷茫,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忙,不知道为什么在亲人们最需要我的时候却不能呆在他们的身边,不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到底有什么终极意义。我茫然走出家门,突然觉得自己像一条无家可归的、失去人性的狗。城市的高楼在我面前变成了一座座不可逾越的障碍,冷冰冰地耸立在我的眼前,似乎告诉我的生命之路并不畅通。道路在我的眼前扭曲着身躯,痛苦地伸向前方。终于,汽车冲出了城市的包围,开进了暮色苍茫的原野之中。听着刘德华的“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微笑背后若只剩心碎,不如好好把握这个机会痛哭一回……”我的眼泪终于没有节制地流了下来。

一堆散乱的砖头
时间: 2006年08月30日 14:28    作者:俞敏洪    

  小时候我父亲做的一件事情到今天还让我记忆犹新。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乱瓦捡回来,或一块二块,或三块五块。有时候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他也会捡起来放在篮子里带回家。久而久之,我家院子里多出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砖头碎瓦堆。我搞不清这一堆东西的用处,只觉得本来就小的院子被父亲弄得没有了回旋的余地。直到有一天,我父亲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开始左右测量,开沟挖槽,和泥砌墙,用那堆乱砖左拼右凑,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拔地而起,干净漂亮地和院子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父亲把本来养在露天到处乱跑的猪和羊赶进小房子,再把院子打扫干净,我家就有了全村人都羡慕的院子和猪舍。

   当时我只是觉得父亲很了不起,一个人就盖了一间房子,然后就继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贫困但不失快乐地过我的农村生活。等到长大以后,才逐渐发现父亲做的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深刻影响。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最后变成一间小房子,我父亲向我阐释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当时我家穷得几乎连吃饭都成问题,自然没有钱去买砖,但我父亲没有放弃,日复一日捡砖头碎瓦,终于有一天有了足够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

   后来的日子里,这件事情凝聚成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也成了我做事的指导思想。在我做事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盲目做事情就像捡了一堆砖头而不知道干什么一样,会浪费自己的生命。第二个问题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就是需要捡多少砖头才能把房子造好。之后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砖头不是一天就能捡够的。

  我生命中的三件事证明了这一思路的好处。第一件是我的高考,目标明确:要上大学,第一第二年我都没考上,我的砖头没有捡够,第三年我继续拚命捡砖头,终于进了北大;第二件是我背单词,目标明确:成为中国最好的英语词汇老师之一,于是我开始一个一个单词背,在背过的单词不断遗忘的痛苦中,我父亲捡砖头的形象总能浮现在我眼前,最后我终于背下了两三万个单词,成了一名不错的词汇老师;第三件事是我做新东方,目标明确:要做成中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然后我就开始给学生上课,平均每天给学生上六到十个小时的课,很多老师倒下了或放弃了,我没有放弃,十几年如一日。每上一次课我就感觉多捡了一块砖头,梦想着把新东方这栋房子建起来。到今天为止我还在努力着,并已经看到了新东方这座房子能够建好的希望。

   金字塔如果拆开了,只不过是一堆散乱的石头;日子如果过得没有目标,就只是几段散乱的岁月,但如果把一种努力凝聚到每一日,去实现一个梦想,散乱的日子就积成了生命的永恒。

  

失败背后的机会
时间: 2006年08月21日 10:46    作者:俞敏洪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在失败中寻找与把握机会的过程,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人生是不丰富的人生,就像白开水,纯净却没有味道。一个人是否活得丰富,不能看他的年龄,而要看他生命的过程是否多彩,还要看他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能否把握住机会。

  人生的机会通常是有伪装的,它们穿着可怕的外衣来到你的身边,大多数人会避之不及,但那些具备独特素质的人却能看到其本质并抓住它们。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承受失败的能力和勇气。 我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遭遇了很多次失败,但也正是这些失败及其背后隐藏的机会最后成就了我。最终,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藏在失败背后的机会也许是最好的机会,这也使我进一步增加了坚强面对失败的勇气。到后来,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便成了我的一种常态,在失败面前,我会不断激发自己的斗志,就像高尔基在《海燕》中所说的那样:让暴风雨(失败)来得更猛烈些吧!

  下面我来讲述对我生命有转折意义的两次失败。

  第一次是我的高考。我在一篇文章中讲过我高考的故事,那时并没有远大的志向,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我的梦想,而高考在当时是离开农村的惟一出路。但是由于知识基”∪醯仍颍业谝淮胃呖际О艿煤懿遥⒂锊诺昧巳郑坏诙年我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五十五分,依然是名落孙山;我坚持考了第三年,最终考进了北大。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两点:第一点是坚持的重要,因为无视失败的坚持是成功的基础;第二点就是能力和目标成正比,能力增加了,人生目标自然就提高了。我一开始并没有想考北大,师范大专是我的最高目标,但高考分数上去了,自然就进了北大。这算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失败和成功交织的滋味。

  我的另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是我的留学梦的破灭。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出现了留学热潮,我的很多同学和朋友都相继出国。我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也开始动心。1988年我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我全力以赴为出国而奋斗时,动荡的1989年导致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以后的两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我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我所有的积蓄。为了谋生,我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因触犯北大的利益而被记过处分。

  为了挽救颜面我不得不离开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我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我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呆下去,我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正是这些,帮助我抓住了个人生命中最大的一次机会: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一个人可以从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成长,正像腐朽的土壤中可以生长鲜活的植物。土壤也许腐朽,但它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失败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智慧和勇气,进而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当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和考验,我们才能成熟、收获。而那些失败和挫折,都将成为生命中的无价之宝,值得我们在记忆深处永远收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