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做幼教行业以来,一直有家长朋友和我探讨关于幼儿学英语的问题,现在这幼儿英语培训可以说真是火热呀,要想不参加英语培训机构,那家长还真是需要一定的定力才行,特别是去听了英语教育机构的说明会后。
孩子有必要从学龄前就接受英语教育吗?关于这个话题,估计大家都会各有所见。其实如果有可能,能够从小就给孩子创造双语环境那当然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问题是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汉语的国家里,即使我们的孩子一周去学了那么一节二节课,即使我们家里买了各种各样的点读笔和教学光盘,这能算是给孩子创造了英语环境吗?今天的说明会上老师问的好,“英语本来是一种语言,为什么我们在中国要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学”。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这个问题本身里,因为我们是中国,是一个以汉语为主要语言环境的国家,自然而然的英语就不可能成为我们的母语,而英语作为世界上的通用语言,显然有着它独特的实力,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我们必然有学会这门语言的必要性,我想这可能也是我国为什么要把英语作为高考必考项目的原因之一吧。
今天带贝贝去一家知名的幼儿英语教育机构体验了一节课,说一下我的感受。来了听了一会我才知道,这家和我前年去听过一次的一家幼儿英语培训机构事实上是一家,只是不同的产品体系而已,我想既然来了,就听听看吧,或许有不一样的地方呢。记得前年我听课的时候,看到老师的上课模式回来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他们用的是马戏团训练动物的技法,今天的课老师不允许家长在课堂上跟听,把孩子留下后让家长们统一去另一间教室听说明会了。而且老师当着家长和孩子的面是这样说的:“小朋友们坐在这里玩好不好呀?老师一会给你们发小礼物,另外的屋里也有礼物,让爸爸妈妈们帮你们去领好不好?”孩子们齐声答:“好。”于是家长们统一被安排到另一间教室听课去了,没有一个放不下的,因为孩子们心中都在期待着“礼物”。当时我就想做幼教行业的竟然这么不在乎孩子的心理感受,这家长去领的所谓“礼物”应该是一句骗孩子的空话,事实证明果然如此,下课后孩子倒是拿着一个塑料片,那就是孩子得到的“礼物”,当然上边是他们的广告。前年那次当时因为孩子小,放不下,所以老师允许我跟听了,确实如他们所说,整堂课老师是全英语讲述的,内容就是几个简单的动作单词,老师用肢体语言和表情带领着孩子们又蹦又跳的来大声的说英语,其实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有一种误导,那就是同样的一种肢体语言,不同的孩子肯定会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理解的,怎么能保证老师所传递的动作孩子就能正好理解为是这个动作的英语单词呢?一开始孩子们对新环境比较陌生,再加上也听不懂,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放不开,几乎没有跟随老师来做的,于是老师闪电般的拿出了学龄前孩子们的大爱--贴画,而且还是孩子们比较痴迷的喜羊羊动画片的,我敢肯定,任何一个孩子,看到喜羊羊的贴画都会二眼放光的,都想得到,童心在那一刻被吊到了极高的点。老师给第一个跟他做动作的孩子贴了贴画,于是其他的孩子明白了可以得到贴画的途径,于是又有几个孩子跟老师做动作和说英语开了,老师赶紧给这几个孩子奖励贴画,一会所有的孩子都跟上了,一节课也不多,就是简单的二三个单词的量吧,多了估计孩子们也记不住,然后等另一个屋的家长说明会结束后,老师会带孩子们去展示一下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那就是孩子们都会说几个英语单词了,大体上就是这样的模式。其实孩子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对于物质特别是孩子喜欢的东西,几乎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这也是为什么一块糖、一个小玩具就可以轻易拐走孩子的原因,而稍微学过一点现代科学育儿理念的家长朋友,也肯定清醒的知道,物质奖励、物质刺激这种手段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其初当老师在课堂后给孩子们奖励糖果时,一次后被我严厉禁止了,我不想用物质奖励来捕获孩子的心,用物质来控制孩子,虽然这个办法很见效,但是我不用,因为那对孩子是非常不利的。去年刚开馆的时候,为了表示对支持我的家长和小朋友们的感谢,我会在家长报名交费后,送给小朋友一个礼物表示对他的欢迎,礼物之所以不在交费之前送,不是成本的问题,同样的道理,我不想用物质的手段来吸引孩子,捕获孩子,即使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个方法成本低,见效快。
客观点讲,今天的说明会讲的一些内容还是挺好的,特别是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正在我觉得说的挺是那么回事的时候,现场交费报名活动开始了,一共六七个家长,刷的一下一人边上站上了一个老师,我明白了这就叫一对一营销,那阵势让我都有点紧张,先是让我们填资料,这资料其实在一开始预约体验的时候已经填过一次了,一进门的时候在前台签到的时候又填了一次,这说明会听完后又填了一次,真不知道为什么要让我们这样重复的填资料,感觉像是多次默写一样。填完后站在每个家长身边的老师一个个的跟抢答一样替我们家长回答,我这边的资料填好了,然后讲课的老师讲现场报名的优惠条件,除了可以赠送二样价值近二千的礼品外,还可以现场减免学费近二千元,并强调只有二个名额,说谁抢到算谁的,然后就见站在我身边的这个老师就用极其着急极其夸张的表情对我说:“姐,快点,快点呀,别想了,要不然抢不到了,多好的机会呀。”我马上回她:“我现在还不想报名。”此时见到有二个家长像赛跑一样冲上前台抢那俩名额去了,那一刻的情景,我至今想起来都感觉好笑。一是以前听朋友说现在一些教育机构搞现场抢名额报名的事情,并说有托,我一直不信,现在我似乎有点信了,因为现场的那场景太不符合常理了,不过又觉得有托的可能性不大,谁有这功夫成天去当这样的托呀是吧,有可能真的是有这样激动的家长;二是这场景让我想起了前几年电视台频繁曝光的海南旅游卖东西时偶遇老乡的那种推销模式,就是店员在介绍完产品后,老板出来问这个团是哪里来的,是哪里来的他就是哪里人,就是和这个团的人是老乡,于是就要当场签名给老乡们减免费用,而且减免额度相当大,感觉像是一个改编的版本一样。
在现场说明会上,老师说二十一世纪,不学英语直接不行,稍高档一点的化妆品都有英语说明,稍高档点的电子产品都有英语说明。是呀,英语越来越普及,英语本身就是一种语种,一种语言交流工具,英语很难学吗?记得我小时候是从初中才开始学英语的,一直以来我的英语都非常棒,那时候还经常去参加各种英语竞赛,我印象中学英语从来没觉得苦过累过,反而觉得它很新鲜、生动而有趣。以前我问过一个坚持陪孩子学了二年幼儿英语的朋友,问他的感受,他说这东西只要坚持就有效果,一不坚持马上就没有效果了。正好前几天就图形记忆英语教育方法问题和一个在学校从事英语教学的朋友聊起现在的学生学英语的事情来,这个专业的英语老师对我说,事实上目前学校的情况是,学习好的孩子英语都很好,英语学习不好的孩子,其它学科也都不是特别好,这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事说到底,还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问题,一个人的学习方法的问题。就像以前,相对来说,在城里上班的人中会开车的人不多,而现在在城里上班的人中会开车的人比例相当大,学会开车在现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的必需技能了,没有任何人及任何单位公开要求你去学,是你自己主动去学的吧。这是人顺应社会发展必然的一种发展趋势,这事没啥好焦虑的。任何东西,只要想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想学”的这种内驱动力才是至关重要的,人类有本能的求知欲望,这种求知欲望就是我们想学习一种技能的内驱动力,只要有这个,学什么都不会感觉可怕感觉太困难,而这种求知的欲望,这种本能的内心的驱动力哪去了呢?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没有了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今天我在想,是谁在妖魔化英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