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著作:《出国之路,自行我道》部分摘选内容之第一章:中国人出国
(2010-10-11 09:11:50)
标签:
雇主担保移民加拿大技术移民欧洲移民商业投资移民资深出国顾问 |
分类: 原创文章 |
从带有目的性的出国到选择举家移民、定居海外,这种现象古来有之,并非独属于某国的专利。尤其到了现代社会,文化上交融、语言交流上的畅通以及经济商贸的繁荣,让出国更是变成了常见之事。
第一节:中国人出国概述
Part One:中国人出国的历史
远在国家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之前,人类出于最原始的生存需要,就有了通过迁徙以寻找更为适合居住生活地的习惯。这种迁徙促进了各族群间文化风俗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融共长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了较原先更为出色的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文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成长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环境改造能力的逐步加强,大族群慢慢固定下来,国家随之而产生并开始划定属于自己的领土。原先各民族为生存而选择大规模迁徙的现象逐步被区域定居所代替,迁徙不再因生存所需而迫切,但出于不同目的的出国现象还是时常出现。
一、中国古代(自夏朝起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的出国历史
(一)中国古代出国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古代,国家领土的界限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相互防范意识使得迁徙不再随意;但出于以下的原因,离开原有国家到别国安居的现象还是有的:
1、出于弘扬宗教的信仰:
(1)达摩东渡震旦,弘扬佛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被称为震旦,达摩也就是在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而后在魏都城洛阳为梁武帝讲授佛法,最后在嵩山少林寺传衣钵于慧可。自始以后,佛法在中国开始兴盛起来,对中国以后的历史演变更是有着深重的影响。
(2)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历经多次东渡失败后,终于抵达日本,并为日本人民带去了佛经和中国的医药和农业技术,为中日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被后世人称为真菩萨。
2、出于稳固国防、促进文化交融、商品流通、贸易发展的需要:
(1)张骞出使西域
汉朝统治年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对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作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为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促进了汉夷文化相互了解。中原文明也随之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2)古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的东西方历史的演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在当时,不少人也就是踏着古代“丝绸之路”开始了自己寻找异国梦想之旅。
(3)“三宝太监”郑和应诏下西洋
明朝年间,郑和先后其次奉命下西洋。就当时而言,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空前的;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到了近代,大量中国人正是通过郑和所了解到的海上之路踏上东南亚各国的土地。
3、出于被迫无奈而背井离乡
中国古代处于封建社会时期,虽有大唐、康乾等盛世时期,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处于官僚腐败、战事连连、民不聊生的状态。出于安身立命,逃避战乱以求生存等的目的,不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受压迫的商人选择背井离乡、远赴它国。由于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所以大部分离乡之人主要是通过陆上之路到达现在的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安定下来。
(二)中国古代出国并非容易的事情
1、当时掌权者的政策限制
(1)明朝年间的“禁海”政策
明朝年间,主要在明朝初年和明朝中后期实行“禁海”政策。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海防就立下了“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到了明朝中后期为防御倭寇的侵扰,又曾厉行“海禁”。
(2)清朝年间的“闭关锁国”政策
2、交通工具的限制
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交通工具以及交通运输并不像现在一般发达。普通民众也无法拥有足够的财力制作庞大的海上交通工具,更也没有专门的人士从事远海运输服务。加之离开本土远赴异国的人们通常都是被迫无奈、家徒四壁之人,他们远赴异国的途径基本是通过陆上的交通,故而能达到的异国通常也就是本国的邻邦。
(三)中国古代出国的主要特点
1、大部分有目的的出国行为皆为政府的“旨意”;
2、人们离乡出国的主要原因是在原居住地受到遭遇危难而无法继续生存与发展;
3、受限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人们到达的异国主要是本国的邻邦,如现在的越南、老挝、缅甸、外蒙古等国家;
4、由于当时国与国之间的边防政策没有现在这般严格,并且主要生产主要以农耕为主,而荒地遍野可见;所以为避战乱、安家立命的群众只要能勤奋劳作,通常都能在新的地方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