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2016-06-24 14:48:36)

《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之:的

2.者:前面说的各种花

3.甚:很,非常。

4.蕃:多

5.独:只

6.自:从,自从

7.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我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却   染:沾染(污秽)

8.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清:澄澈  涟: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   清涟:清水  而:却  妖:美丽而不庄重

9. 中通外直   中通:荷梗中空,贯通而没有阻隔   直:挺直

10. 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  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   生旁枝 

11. 香远益清    香远:香气散得很远  益:更加  越发  清:单纯不杂

12. 亭亭净植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树立

13.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远观:从远处看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呀”

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都很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玩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予谓菊  谓:认为

15. 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            之:的    隐逸者:隐居的人 

16. 菊之爱   莲之爱   牡丹之爱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17.陶后鲜有闻    xiǎn:少   闻:听到

18. 宜乎众矣     宜:应当    乎:副词词尾   宜乎:当然

众:多    矣:语气词,用在句尾,相当于“了”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长藤蔓。 例句:不蔓不枝
 2.:名词用作动词,生旁枝。 例句:不蔓不枝
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       植: 古义:树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   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
之: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菊之爱                      宾语前置的标志
清:濯清涟而不妖    澄澈          香远益清   单纯不杂
植:亭亭净植      树立           缘坡植牡丹     种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省略句】 
  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体裁是,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7)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8)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9)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一词形成反照应。

10)本文的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1)本文采用了 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