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起跑线”?
近日,随着天气的转暖,不少同事又开始议论给孩子报特长班的事情了,舞蹈班、美术班、口才班……一周就那么难得的一两天休息时间,可是还是被安排得满满的,也真够四五岁的孩子呛。同事们一致认为这样值,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连日来,我都在为同一个问题困扰着,该不该给孩子换幼儿园,据说现在小andy上的幼儿园注重游戏和养成教育,不注重文化知识,同事们的孩子早就换上学习文化课的幼儿园了。究其原因,还是那句话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上个世纪某一阶段教育行业标志性的口号,应运而生的是各式各样的“兴趣班”、“课外辅导班”、“衔接班”、“拔高班”、“冲刺班”…..
一直盛行至今,经久不衰,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当下,时常会听到家长们说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何谓“起跑线”?这个起跑线定在什么地方对孩子的教育可是大不一样,不由让人对“起跑线”说引发思索。
一次周末,带着小andy到超市去玩,因为这里有个图书区,孩子可以随便看,还备有小凳子,这成了小andy的最爱。一到这里才发现,我们已经属于晚班的了,许多家长一大早就领着孩子来到了。但见孩子们,也如同在自家一样,有的吃,有的玩,毫无顾忌大声喧哗。让人感觉不对味的是,一排排色彩鲜艳的书架上,图书被翻得横七竖八,大多孩子家长都视而不见。其间,未见一位家长对孩子进行提醒。还有一些家长,旁若无人地大声给孩子念故事,或和熟识的人嘻哈聊天。让孩子从小热爱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诚然是件值得提倡的好事。可是,也不能这样呀!
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到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学者沉思片刻,答道:“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要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的回答耐人寻味。早期智力开发固然有用,但早期的品德文明养成,更是健康成长的精髓,孩子在生理、心理、智力、品德、审美、社交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重要的。
而在我们身边,多数父母将教育中的功课学习界定为人生唯一“起跑线”,忽视了很重要的品德和素质教育。这种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让孩子学奥数、学钢琴、学画画,忽略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导致孩子将来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面对社会。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一本书都不能做到读完归位,是孩子的心智在逐渐“缺位”,这样的孩子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而家长还不自知。所以有那么多家长面对青春期和长大了的子女出现了问题,他们总是茫然问“为什么”。
假定孩子的一生真的有“起跑线”,那么这个“起跑线”应当首先是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培养。有了这个基础发力,才能后劲无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