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东山大码头

标签:
游山玩水 |
南安东山大码头
.
古代江西水运的南门户——南安东山大码头在赣江上游章江之滨静卧了千年。四柱呈八面体状的赭红石质三门牌坊是清代的遗存,正中间是南安东山大码头七个大字,四根柱子上留有人物和动物浮雕。顺着二十四级鹅卵石台阶走下码头,仿佛与千年间来来往往的人群擦身而过。自古以来,兵士、货船还是商贾、平民,都曾从这里出发,为疆土、贸易和生计扬帆起航。微风卷席着落叶飘进河水中,顺流南下,像极了满载人群和货物的船只,也许这是大码头在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热闹与繁华。
位于大庾岭古驿道上的南安东山大码头始建于隋朝。为加强我国与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唐开元四年(716年),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奉旨带领赣、粤军民,用一个冬天的时间在大庾岭千丈层崖之中开出一条康庄大道——大庾岭古驿道(后称梅关古驿道)。大道开通后,经过路应、赵抃、蔡珽、张弼等人相继修缮,梅关古驿道成为我国历史上从中原到广州最重要的一条黄金通道,源自水运而来的货物、人群源源不断。
大余是赣江漕运终点,从唐代到清代,南来北往的达官贵人,富豪商贾的货物,在东山大码头集结转运,海外的各国的贡使、文人名士、与达官贬臣在南安府逗留,使得大余延续了千余年“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盛。也为大余积淀了斑斓的历史文化与灿烂文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戏剧家汤显祖游历乘船于此,写下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牡丹还魂记》。
鸦片战争后,由于五口通商和粤汉铁路的修建,赣粤公路的开通,加上大量矿砂淤塞河道,东山码头渐次冷落,最终废弃。如今的东山大码头,还保存着包括河坎、台阶、石碑等在内的清代遗存,台阶与河流流向大致平行。残存的鹅卵石台阶共有24级,宽23米,斜坡长14米。码头沿江河坎保存较为完整,长约170米,高出水面约3至4米。码头中间地带还留有四柱呈八面体状的赭红石质三门牌坊,中间二柱高5.5米,外侧二柱高4.5米,柱上留有人物和动物浮雕。

为加强我国与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唐开元四年(716年),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奉旨带领赣、粤军民,用一个冬天的时间在大庾岭千丈层崖之中开出一条康庄大道——大庾岭古驿道(后称梅关古驿道)。大道开通后,经过路应、赵抃、蔡珽、张弼等人相继修缮,梅关古驿道成为我国历史上从中原到广州最重要的一条黄金通道,源自水运而来的货物、人群源源不断。
岳允富/图文
.
.
.
.
.
(有关资料摘自网络)
.

为加强我国与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唐开元四年(716年),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奉旨带领赣、粤军民,用一个冬天的时间在大庾岭千丈层崖之中开出一条康庄大道——大庾岭古驿道(后称梅关古驿道)。大道开通后,经过路应、赵抃、蔡珽、张弼等人相继修缮,梅关古驿道成为我国历史上从中原到广州最重要的一条黄金通道,源自水运而来的货物、人群源源不断。
.
.
牡丹亭后花园的后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