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黄地村(二):种德居.
.
岳允富/图文
.
黄地村位于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西北部,距离高速公里出口仅3公里,是一个群山环抱、地势平坦的小盆地,现有145户485名村民。该村以“美丽黄地、种德家园”为内涵,将撂荒地打造成百亩荷塘,通过创办农业观光园等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这个“藏在深闺”的小村庄变得热闹起来,并获得“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的美誉。
.
黄地村是以姓氏为村名,即黄家之地也。黄氏始祖于元未明初择居于此,其后三子衍三村,黄地村为长子一脉所传,故全村姓黄。话说衍至十八世起光公时,因人丁兴旺,居所日窘。又适黄氏袓妣陈氏勤慈织造技艺高超,又心灵脑活,购得先进织机,遂携子成淮,并五孙金全、金淼、金泗、金德、金华,全家合力织布,通力营利,勤俭持家,故家道发达。遂择村心吉地,落基起房,经年乃成,取名”种德居“,又取大门前楹联字首,合称”聚星堂“。聚星堂种德居便是该村历史悠久、建筑最考究、保存最完好的具有闽西南风格的民屋大厝。
“种德居”内设有“聚星堂”,堂内刻有保存完好的壁画,主要反映生产生活和儒孝仁德思想。在长期以来的孝道文化的熏陶教化下,也形成了人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村情风貌。整个建筑构件精美,壁画精细、完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该村中保护较好的清代建筑。
(文字资料摘自网络)
.
村子的中心坐落着一座百年古厝,名为种德居聚星堂。古建筑占地五亩有余,前置大坪,后藏庭院,四周围墙环绕,系闻名乡里的名屋大厝。
.

.
名屋古厝左侧摆放一排宣传广告
.
.游览图
.

聚星堂种德居落成于清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迄今已有近一百三十年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闽西南风格的清代古建。
.
古建因势坐南朝北,东西横向布局,是座“皇宫式”的封闭大厝。大厝以厅堂为轴,天井为心,佐以左右护厝,外延再左配花园,右建私塾学堂。主厝为五开间布置,双层土木结构,厢房、护厝、学堂为单层构造。整体建筑整体以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构成一厅五井(意一子五孙合力建造)。
.
聚星堂简介
.
大厝夯土为墙,筑石为廊,竖木为柱,抺灰为面。石条为框,古木为门,木构架为顶,整体建造精细,装修考究。据传,厅堂地板为红糖水、糯米浆、石灰粉混浇打磨而成,地面不仅光亮鲜红,而且细腻溜滑,淋水则赤足难行,平整如现今的水磨地板,光滑似瓷砖铺就。聚星堂粉墙黛瓦,大气磅礴,精致而新颖,引人入胜。
.
或许就今而言这都算不了什么,需知一百多年前建造之时,土虽就近挖取,木可上山砍伐,可石条、灰膏却在数十里之外,得翻山越岭,就着崎岖山道,徒靠肩挑手提,一点一点地搬运进村,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
建造之不易自有能工巧匠解之,文化之厚重当有文人墨客相助。聚星堂种德居的文化气息极为浓厚,墙壁上典故入画,壁画栩栩;梁脊上雕龙画凰,燕尾熠熠。壁上字画比比皆是,且题词必出经典,作画必自典故,既有“陋室铭”的唐诗锦句,又有“爱莲说”的宋词名言,更有封存于后厅藏经楼上满阁的诗词字画。
.
匾额上书”种德居“三个大字,乡里农家种稻种菜自不足为奇,”种德“则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
.
两侧的侧拱门的门楣上塑有翻开的书本造型,分别撰有语出《论语》的“入孝/出悌”,意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弟。
.
侧门扇上写有“即此德门仁里便是安居,不必大厦高堂方称傑搆",傑搆”即杰构,意佳作,古人求德求仁是真,称大称高为虚。
.

.

.

.

.

.
聚星堂——悬挂于藏经阁前的金色大匾的三个鎏金大字,在满厝诗词字画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

.
厝内梁瓦交错,廊道互通,浑为一体。
.

.

.

.
.
据传,聚星堂落成之时便享“新厝”之雅号,至今人们仍以此称谓。
.
笔者在古瘄前留影

.

.
文友在孝廉亭前留影
.
文友留影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