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允富/图文
.
坐落在龙岩市永定区培丰镇田地上和村的申元书院,2020年10月18日正式开院。申元书院由闽西乡贤、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郭志坤先生出资兴建。
郭志坤,1942年8月生,著名出版家、历史学家。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曾获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首届上海出版人金奖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郭志坤简介:
1961年,郭志坤以龙岩地区文科状元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66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郭志坤一直在新闻出版界工作,先后任文汇报理论学术部记者、编辑,文汇出版社副总编、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50多年来,郭志坤编辑和策划了大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著,并撰写了《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提问诸子丛书》(合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合著)《成语里的中国通史》(合著)《中华一万年》(合著)等著作,被誉为“学者型”总编辑。
其爱子郭申元,也是一代才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化学系的博士后研究员。中国当代杰出的留美青年科学家。
郭申元简介:
郭申元:郭志坤先生之子,1970出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化学系的博士后研究员。他首次揭示了生命体中DNA解旋酶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为其他科学家继续研究这一重要蛋白质提供了指路方向,为开发新一类从基因层面根治癌症的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向,为生命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幸的是,2000年,郭申元被癌症夺去了年轻的生命。申元书院以郭志坤先生之子郭申元的名字命名。
爱子郭申元去世后,郭志坤考虑藏书的去向。郭志坤先生藏书五万多册,有美国书商开出开出600万美元的价格求购他的这些书籍,复旦大学准备腾出地方为其建立图书馆,都被他婉言谢绝。郭志坤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回归故乡,无偿地送回老家。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归属地。唯有将珍藏的图书,作为书院的藏书,并用申元命名,传之后世,以做纪念。郭志坤将申元书院献给家乡的父老,期盼传承下去,办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地。
申元书院共六层,建筑总面积约1300平方,现存文学、史学等各类书籍5万余册,存有书法、绘画及拓片图片等上万件;设有汉字馆、诸子馆、通史馆、帝王馆等展馆。
书院以郭志坤先生之子郭申元的名字命名,表达了人们对献身科学的科学家的无限思念和敬仰。郭志坤先生本着“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初心创办了“申元书院”,为客家山乡的人文教育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龙岩申元书院院主郭志坤在开院仪式上(图片摘自网络)
(有关资料摘自网络)

申元书院共六层
.

建筑总面积约1300平方
.

墙上的门牌
.

申元书院大门
.

一楼大厅内的申元书院简介
.
.
.
.
.一楼陈列图书
.一楼图书
.一楼图书
.一楼图书
.一楼图书
.
.

.

.二楼汉字馆

.二楼汉字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楼书画室

.六楼露台

.申元书院后外墙
.申元书院靠公路一侧外墙,集名家六体写满“读书读书读书”的文化墙。
附:
充满磁力的申元书院
张湘照
地处僻远而又宁静,有着桃花源般的田地上和沸腾了,丰收的金秋十月,这里迎来了别样的丰收——申元书院揭牌开馆。
微信刷屏、电视转播、街谈巷议,全是申元书院,它充满了磁力,引起四面八方的关注。
中国人一提书院,总会想到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你若说申元书院,外界知之者真的甚少,好像没有什么可比性,何况这幢书院在地图上微乎其微,似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郭志坤郭申元却不得不记。早在二十年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就专门提到郭申元,今年元旦前夕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理查森先生又专程发来新年寄语。中国历史可以往前溯至一万年,谁的提法?当然是郭志坤先生。缘于郭氏父子二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申元书院无论建在哪里,它都会绽放光彩的,想不为人知都不可能。申元书院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品牌,或许也是古代名书院无法比肩的。
从前虽然经常听同乡张盛文老师讲起郭志坤大师,但我和郭老本人素昧平生,与申元书院自然是有距离的,现在可以说变成零距离了。几年前,与几位诗友从龙岩经田地回培丰,逗留田地时听上和村书记介绍,申元书院拟建在田地水库旁,我想有山有水有灵庙衬托,果真如此,申元书院也算适得其所,对于渴书之人,远点偏点不算什么,明代宋濂青少年时期为了读书“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与交通发达的当下相比,条件之难可想而知。后来听说申元书院建在郭志坤先生老家,据自已的已有经验,农村的环境是强差人意的,心里觉得纵然宝书万卷,哪有什么好心情去观赏?一位与历史打交道的友人说,郭老是研究大历史的,如炬慧眼能洞彻万象却看不清自己,我也深以为然。当然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憨人,我的激动与冷漠丝毫无损申元书院的存在。偶然的,我又与申元书院扯上一点儿关系,申元书院即将揭牌前,希望地方上书法爱好者写一些作品增添热烈气氛,我忝列其中,我想郭老作为历史学家,总编辑,出版社巨头,他的书一定有许多珍品,即使在小地方未必能发挥最大效益,也算是造福万代的事,于是我充满敬意地写下“书香万载,德沛九州”联语,既献丑也沾光,我一个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人,涂鸦之作竟与名人之作共挂一厅。机缘所致有幸参加申元书院揭牌盛典。
2020 年10月
18日,申元书院揭牌开馆,天高云淡,彩球飘浮,一进田地之界,连空气也芬芳起来,不必问道,直奔主题。红地毯铺路,两旁摆满道贺的花篮,名流贺词的大幅布景,庆典极其高端大气。达官贵人,学界大咖,文坛巨笔,难仰其峰。列其末座,细心而察,静心而听,感人至深。
书院外墙向公路一侧,集名家六体写满“读书读书读书”文化墙,让人联想到古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郭老及其儿子郭申元博士正是靠读书由田地走出永定、走出龙岩、走出福建、走向上海、走向世界,走向知识的顶峰。
“读书”这扇文化墙,无声地却强烈地在我心头鼓咚咚直响。郭老说以前回家是看看父母,父母不在了,是看看哥嫂,现在书院建成了,书运回来,灵魂回来了,是真正的回家了。郭老还说,他是由田地起步的,无以回报家乡父老,希望书院这些书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我们还获悉郭老的书籍和典藏,美国哈佛大学出价六百万美金,他都不卖,认为作为中国人自已的宝贝干嘛要流落异国他乡呢?郭老的母校复旦大学希望他捐书并为他设专馆而藏,他认为复旦国家名校不缺书,他的家乡真正缺书,于是他思来想去,还是果断地把书院建在老家,为此耗时十多载,费尽心血。郭老的初衷,建书院还有一个目的是纪念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从小求知欲望强,立志读书报国服务全人类,不幸英年早逝,临终前几天坚决飞回祖国,把研究成果手稿交到父亲手里并转国家研究院所,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是极想让这些成果留在那边的。听了郭老这番心曲,会场上有很多人悄悄地掏出纸巾不停地抹泪。在场见证之后,对申元书院建在乡下还有疑惑吗?再也没有了,至少在我心里是那么的肯定。看来先前的一己之见,有点“蜩与学鸠之笑”了。
徜徉于申元书院,陶醉不已。轻步登楼,流连其中,慨中国文字之艰深,仰先贤智慧之高妙,讶帝王气略之豪雄,赞祖国历史之悠久。静坐演讲厅,鸿儒之高论,名家之灼见,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在申元书院,近距离见到郭老儒雅,深层次了解申元浩荡,见人知事再读书,感觉真不一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郭老父子就是仙就是龙,何况室不陋。若与豪宅比,那恐怕显陋,若与公家大图书馆比,那可能显单。豪宅不易进且少人去,进与不进对大众谈不上益处,一定程度上或恐负面影响更多。大图书馆能扩大视野,而要产生独特的心理效应似乎较难。我有位熟人,在外打拼,为了孩子的将来,平时尊师重教做得很好,在微信电视上看到申元书院的事迹,特意抽空想带孩子前往感受一下,问我能否陪同,我二话不说欣然应允。又有一位,生意上的成功人士,已过知天命之年,闲时对文学、书画等艺术热情不减,说很想去一趟申元书院,为了能够成行,头天晚上让我去联系书院管理员,他自己四处邀文友,我不会以去过多次为由,乐于前往。我看过余秋雨写的《风雨天一阁》,除了国士、名人,普通人想一瞻天一阁,比登天还难。余的文中写道:一女子为了看天一阁的书,设法嫁与楼主后人,因身份不符连天一阁的门都进不了,何谈看书,为此忧郁而死。申元书院不收门票,接待热情,能常到申元书院接受熏陶,不亦乐乎,不亦幸乎?开卷有益,读书继续下去,我不见得能成什么气候,但书必定会成为我越来越亲密的朋友。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与书为友》中说“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所以,只要有人叫到我,而我若能脱身,什么时候想去申元书院,我都愿意。现在处于互联网时代,读书的渠道多,大体上想看的书能看到的书网络上能找到。申元书院的书不过五万多册而已,申元书院影响后人的岂止于书?
我热衷去申元书院,若与市诗词学会的一位先生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在申元书院首届笔会上,这位先生说,他到申元书院是独自一人去的,一个人爱呆多久就能呆多久,计划单一,行动自由。他从龙岩出发,经东肖森林水库进田地,从上和到丰田开车下了又上,上了又下,不得已只好问人,找到书院后,一头扎进去,肚子也不知饥饿。从书院的微信公众号得知,田地三个村的离退休干部会到书院走走、看看、写写;坎市镇的一些老师、干部有去参观;区里的宣传部门带队到那学习……
读书,为了谁?少年周恩来给出很好的答案!可是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有南开大学历史系高材生余茂春充当美国的帮凶,出歪点子危害中华民族,成为新时代的汉奸。有清华女博士跑到美国去,帮美国人破解北斗密码,成为众人唾骂的对象。培丰中学,作为百年名校,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培养出许多仁人志士,为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怎样实现更好更高的教育,学校以申元书院为基地,开展“传承申元精神磨砺坚强意志”主题活动,2020年12月12日组织首批队伍近400人徒步进申元书院,山路弯弯,山岭绵绵,脚下生风,脸上带笑,十一公里路程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随即紧锣密鼓地听讲座,看资料,观展览。这些学生平时上学,家长不是用小轿车就是用摩托车接送,至少也有搭便车,很少有看到步行来回的。据带队老师说,奇怪,这次活动,学生不知是年轻还是收获什么,返程时依旧精神抖擞,没有一个会掉队。学校既然有首批就必定有二批三批甚至N批队伍将计划前往,这活动也必将常态化。
短短两个月,去申元书院的有个人有群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官有民有忙有闲,有近有远有内有外。龙岩一中老校长林群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书香不怕田地远”。千年以还,岳麓书院因其地处湖湘楚地,文化浸淫深沉积淀深厚,因而天下闻名,申元书院,刚刚问世,因其内容事迹视角独特,尤其是众多高端人士和156院士的题词寄语,只要假以时日,它应该会大放异彩,从某种意义说它是完全可与岳麓书院相映生辉的,它必将成为闽西,福建,中国乃至世界的人文胜景。
申元书院归来,感动满满,情不自禁吟出几句,姑且称作为诗:
其一
申元书院沁奇香
学子常闻心亮堂
何必远方寻瑰宝
馆中荟萃铸辉煌
其二
金秋十月馆开张
卷卷宝书日月光
碧野乡村新画面
人文蔚起竞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