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北上合种德圃堡初探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 |
分类: 乡土人文 |
武乡北上合种德圃堡初探
一、关于堡寨的概论
纵观中国历史,凡中央统治力量强大和战争少的时期,坞堡就自然减少;凡中央统治力量薄弱和战乱频繁的时期,坞堡就自然增加。如在东汉末期军阀混战时,豪强坞堡,到处皆是,到曹操统一北方之后,除极少数的坞堡仍存在外,绝大多数均巳消灭。十六国时期,坞堡又急剧增加,直至北魏统一北方后,又逐渐减少。江南地区,在侯景之乱时曾出现较多的坞堡,但当侯景之乱被平定后,坞堡便不复存在。这些都充分说明坞堡是国家分裂及战乱的产物。
历史上山西多战事,而又地形多山,局部封闭,人们利用地势筑堡可以有效地自保,因此山西也成为国内古堡存量最大、分布最密、品质最高的地区。山西古堡分布相对集中在雁北、晋中、晋南,雁北的古堡多是与长城防线结合的纯军事或半军事戍堡,晋中、晋南的古堡多为民居用古堡,保护较好。武乡位于太行山和太岳山之间,山多势险,又处于古上党北钥,战乱频繁。地瘠人贫,自古为皇泽难达之地,人们颇受流民之苦,故而堡寨甚多。乾隆年间《武乡县志》载有较大的堡有五,寨有十六。相对于筑堡,寨子则更为便捷,择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处,稍事改建即可,是以寨子则近乎每地都有的状况。而北上合地处武乡东部偏僻山区,山势险而可恃,为种德圃的修筑提供了合适的地理地形条件。
二、种德圃堡的现状
北上合村,位于武乡县东南方向33公里,东距韩北乡约4公里,人口有近800人,种德圃堡就在村的东南角。
种德圃堡位于北纬36°45´,东经113°07´,海拔1050~1100米之间。整体保存较为完整,堡门材质为青砖,周围墙体为夯土墙。大体坐北朝南,北边东西走向,偏南10度左右。南边堡门为北偏东50度左右。北大南小,东西长(含墙体)约140米,南北长(含墙体)约90余米。周长约400米,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左右。
http://s8/mw690/001LskX8gy6VgLi17cHe7&690
武乡北上合种德圃堡平面图
堡门为砖砌而成,下部为旧存,顶部为近年村人用所拆戏台的旧砖补就,新旧形成鲜明对比。洞口上方阴嵌石匾一块,长60厘米左右,高40厘米左右,四边刻有纹饰,中间阳镌“種德圃”三个字。洞口为砖拱碹,内部设计巧妙,宽1.6米左右,高2.6米左右。门扇二,宽近1米,高近3米,厚6厘米。松木外面均裹以一体之铁皮,均匀作斑点状,为旧时铁匠打制,手工痕迹明显。大门下部部分铁体已烂。门后左右两侧各设一石凿闩木孔,径约10厘米许。门口中间有一立石,用以阻滞大门。门上方为横向青砖拱券,深度略大于大门,其下则又一与门洞一般大小的拱券洞口。往进则是用条形石块铺设而成的马蹄道,长约8米,向上约呈30度坡。条石上为便于人畜行走,凿以不规则状的马蹄形足坑,马蹄道因此得名。马蹄道为当时进堡的唯一通道。道之两侧为青砖垒塞,显是后来为之。
三、种德圃的夯筑墙工程
东边由于地形,墙体高度达12米左右。其中下半部分收分较合理,上半部分倾斜度非常大,衔接部位较为明显。(见图排水口丙处)上部应该是夯筑后在干燥过程中形成的严重变形。
http://s9/mw690/001LskX8gy6VgNCYL0Yd8&690
在⑯处见到一处渐逐蜕化坍塌的墙体,厚度足以50厘米,我想这种现象在数百年的岁月中,也许时有发生。同时也不禁引起了我们忧虑——也许用不了多久,后人将看不到这样的遗存了……
(上部2m+下部4.5m)×高度5.5m×周长400m/2=7150M3
东边长约100米,堡内上部现存60多米,去除堡内看到的上部高度,还有5~6米高,即堡内地面以下到墙体下部约略高度,以最保守估计通宽5米算:
宽5米×高6米×长100米=3000M3
夯土工程量总计为:
7150+3000=10150M3
挖掘出的松土和夯实后的墙体之间的比例,据《九章算术》所记先秦经验数字是5
10150/3×5=16916M3
即其夯土总量达10000余立方米,需挖掘松土总量约17000立方米。这样大的量,再加以其施工流程各方面的工作量,实在是一个大数字。就构筑古堡所需工程量来看,我保守估测,挖土约17000立方米,夯土约10000立方米,以当时的工作量来算,耗工当在12000个人工以上。
四、种德圃堡的排水设施
丙:排水口近于正方形,宽与高约14厘米左右。也废弃不用。所见三个排水口,以此为最低,略高于现在的路面。东边地形落差大,墙体高有12米多,除去堡内所见的5.5—6米墙体,尚有6米左右的落差,足见此排水口的坡度之大。(见图排水口丙)
这样的建筑,我觉得排水口的端部应该会选用石质凿造器物的,而不应该是石铺砖垒这样简单构成,也许是年代久远,最外端的设施早已脱落遗失了吧。
五、种德圃堡的修筑
在堡西北方百米许的新建玉帝庙中,有《重修玉帝庙记》碑,落款为“万历四十七年孟冬”,万历四十七年为公元1619年,可以证明在明万历时已经在此居住多时了。(见图玉帝庙碑)这一点在离相寺的古碑中也可以得到证明。根据朋友提供的梁氏和韩氏的世系信息,可以推知二姓在此定居的年代已有700年左右,即公元1315年前后,时在元代中期。这样考证定居年代,是为修建古堡时间进行断代提供线索。
在乾隆五十五年版《武乡县志》卷一有“种德堡,在县东四十里上郝村”的记载,说明最晚不后于公元1790年。(康熙版《县志》不载堡寨,所以不能进行认定。)
韩卫兵说是应该是明末清初时修建的,我认为是正确的。元代时间短,短短几十年间,是难以积累起足以修建这样规模古堡的财力物力的,更何况战乱频频。有明一代,修筑的可能性有,但很小。民间建堡寨类在大一统社会中一直有建土围子之嫌,因有实际军事用途,一般民居是忌讳自行设防的,所以可能性不大。只有到了动荡不安的明末,才突显出修建古堡迫切需求,具备了筑堡足够的政治、经济的良好环境,众多的山西古堡也多是这一时期修建的。
在当地世代相传的说法是梁氏一个财主主持修建的,应该无误。梁迎中《北上合梁氏土城堡由来》一文云:“据健在90多岁高龄梁姓巨奎老人回忆在搞运动时期,在红山(地名)找见财主坟墓,曾挖出一个绸缎上写的遗言:建设城堡用了十二个年头,家业来之不易,还需儿孙后人继续奋斗,发扬光大。”前后经历一十二年,应该是在农闲的时候修筑,修修停停的,也是可信的。这样大的工程量,如果是政府工程,那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如果仅以个人力量承担,那就是一个硕大工程。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明嘉靖年间修的武乡城:“嘉靖二十一年,巡道陈公耀为寇患,始议筑南城。取潞泽所属民壮,搜各县无碍官银,以石为基,周三里,高丈余,辖以铁锭。”武乡城“周三里”即1500米左右,“高丈余”即3.5—6.5米之间。种德圃堡周约400米,高5.5米,其规模约为¼武乡城,而高度犹有过之。修筑时自然也不能“取潞泽民壮”“搜各县官银”而为之,其难度以及经济能力可以想见。
六、种德圃的含义
七、关于“官道”“接官亭”的猜测
八、关于其他
关于种德圃的形状,有人说是梯形状,有人说是葫芦状,今以卫视图观之,以前说为近。(见图种德圃卫视图)就仿生意象而言,我感觉像一只坐北向南三足金蟾。传说刘海降服了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在降服过程中断其一脚。金蟾臣服于刘海,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人们称其为招财蟾。古人认为金蟾为吉祥之物,可以吸财、镇宅、辟邪。筑堡者这样的设计,应该是对未来存有这样的美好愿望的。
在1#院前院②③处见到两个旗杆石,几形底座上立两块矩形石刻,四周均刻有细致花纹,其上有盖
人们口中的“三十二串楼院”,今天早已经荡然无存,堡中的风景是一座座新房接踵而起。种德圃古堡今天保存较为完整,如果三十二串楼院依然存在,那将具有非常高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可惜!可叹!
武乡古志中所载五处古堡,如今尚有几处留存,我不得而知,然而如种德圃这样较为完整保存的,可能仅此而已了。无论如何,种德圃堡的存在,为我们了解武乡古代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也为武乡的古堡文化,留下了浓浓的一笔重彩。
参考资料:
《武乡县志(旧志整理)》,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1版
《中国古代军事工程》,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
《北上合梁氏土城堡由来》,梁迎中,武乡北上合新浪博客
另有网络资料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