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乡北上合种德圃堡初探

(2015-09-08 13:55:07)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分类: 乡土人文

武乡北上合种德圃堡初探

 

    201595日下午,与朋友一起到北上合村观看了一下遗存古堡——种德圃堡。由韩卫兵友带领我们里里外外全都看了一遍,一路走,一路给我们讲述有关的传说故事。在此将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逐一记录,以飨同好者。才识所限,蠡测管窥之见,期以引玉。

                                                 种德圃卫视图

一、关于堡寨的概论

 

    堡,形声。从土,保声。本义为土筑的小城。古称坞壁坞堡壁垒或堡壁等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以防御进攻和保卫生产为目的,大约形成于西汉末年,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富豪士族之家为求自卫和彰显家族势力,是以大盛。后来官方的城池增多而民间的坞壁变少。坞壁一称也逐步改称堡、寨。

    坞堡主要通过宗法血缘及乡里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修筑,故其规模一般较小。给《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解释说:“城小者曰坞。大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又说:“壁垒,盖时遇乱离,豪望自相保聚所筑者”。堡,起源于古代的城堡,实际就是微型的城堡,其本来就是冷兵器战争的产物。

纵观中国历史,凡中央统治力量强大和战争少的时期,坞就自然减少;凡中央统治力量薄弱和战乱频繁的时期,坞就自然增加。如在东汉末期军阀混战时,豪强坞,到处皆是,曹操统一北方之后,除极少数的坞仍存在外,绝大多数均巳消灭。十六国时期,坞又急剧增加,直至北魏统一北方后,又逐渐减少。江南地区,在侯景之乱时曾出现较多的坞,但当侯景之乱被平定后,坞便不复存在。这些都充分说明坞是国家分裂及战乱的产物。

历史上山西多战事,而又地形多山,局部封闭,人们利用地势筑堡可以有效地自保因此山西也成为国内古堡存量最大、分布最密、品质最高的地区。山西古堡分布相对集中在雁北、晋中、晋南,雁北的古堡多是与长城防线结合的纯军事或半军事戍堡晋中、晋南的古堡多为民居用古堡,保护较好武乡位于太行山和太岳山之间,山多势险,又处于古上党北钥,战乱频繁。地瘠人贫,自古为皇泽难达之地,人们颇受流民之苦,故而堡寨甚多。乾隆年间《武乡县志》载有较大的堡有五,寨有十六。相对于筑堡,寨子则更为便捷,择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处,稍事改建即可,是以寨子则近乎每地都有的状况。而北上合地处武乡东部偏僻山区,山势险而可恃,为种德圃的修筑提供了合适的地理地形条件。

 

二、种德圃堡的现状

 http://s10/mw690/001LskX8gy6VgLaMIWZb9&690

堡门

北上合村位于武乡县东南方向33公里,东距韩北乡约4公里,人口有近800人,种德圃堡就在村的东南角。

种德圃堡位于北纬36°45´,东经113°07´,海拔1050~1100米之间。整体保存较为完整,堡门材质为青砖,周围墙体为夯土墙。大体坐北朝南,北边东西走向,偏南10度左右。南边堡门为北偏东50度左右。北大南小,东西长(含墙体)约140米,南北长(含墙体)约90余米。周长约400米,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左右。

http://s8/mw690/001LskX8gy6VgLi17cHe7&690

武乡北上合种德圃堡平面图

堡门为砖砌而成,下部为旧存,顶部为近年村人用所拆戏台的旧砖补就,新旧形成鲜明对比。洞口上方阴嵌石匾一块,长60厘米左右,高40厘米左右,四边刻有纹饰,中间阳镌“德圃”三个字。洞口为砖拱碹,内部设计巧妙,宽1.6米左右,高2.6米左右。门扇二,宽近1米,高近3米,厚6厘米。松木外面均裹以一体之铁皮,均匀作斑点状,为旧时铁匠打制,手工痕迹明显。大门下部部分铁体已烂。门后左右两侧各设一石凿闩木孔,径约10厘米许。门口中间有一立石,用以阻滞大门。门上方为横向青砖拱券,深度略大于大门,其下则又一与门洞一般大小的拱券洞口。往进则是用条形石块铺设而成的马蹄道,长约8米,向上约呈30度坡。条石上为便于人畜行走,凿以不规则状的马蹄形足坑,马蹄道因此得名。马蹄道为当时进堡的唯一通道。道之两侧为青砖垒塞,显是后来为之。

 

种德圃石匾

大门

马蹄道

闩木孔

    种德圃堡的夯筑墙体自堡内所见高度均为5.5米左右。南端堡门两侧均以倾塌无踪。东边因地形因素,外部高达12.5米左右。西侧北侧外部悉与内部高度近似。西北角有一后人为行走方便而挖开的一个洞,宽约1.6米,高约2.5米。洞内顶部纵横崩裂严重。(见图8处洞口外观)墙体周边是否曾有壕沟存在,今已无法得知。

 

8处-洞口外观

    大门、门洞以及堡墙没有其他的军事防卫设置,说明古堡防卫所针对的是普通的流民群体,而非成建制的军队,也说明古堡性质是单纯民用的设施。

 

三、种德圃的夯筑墙工程

 

    种德圃堡的西北角开挖的洞,为我们提供了墙体的一个很好的测量点。此处其地面处墙体宽度为4.5米左右,高度为5.5米左右。据村人讲墙顶部宽约2米,旧有有方砖铺设的马道。(因没有方便上去的地方,未曾亲自上去进行观测。)据梁迎中文载“从院的东南,西南当时能骑马上城墙巡逻”。北宋少监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三卷壕寨制度中规定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之古堡墙体的初步观测,基本契合此规则。

 

6处拍-均匀的夯层

    墙体夯层材质为白粉土,细腻纯净,未见石块等杂物。厚度较均匀,每层厚约10厘米左右。(见图6处拍)可见修建时材质应当经过过滤,填充等工序经过严格的规划。土中没有见到黏土、石灰、沙子痕迹(石灰肉眼未能分辨,不能肯定没有石灰成分),白粉土黏合性差,为了增强黏合性能和墙体强度,糯米汁掺和而筑,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也说明当地传说用糯米汁掺和而筑,应该是正确的。

    在墙体显露的部分,未发现其中有纴木、墙筋类物体痕迹。墙的转角处均设置为圆弧状,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墙体的相互支撑和稳固性。(见《武乡北上合种德圃堡平面图》)自一些墙体坍塌脱落处推测,有可能还采取了一些夯版交错的构筑方式。

东边由于地形,墙体高度达12米左右。其中下半部分收分较合理,上半部分倾斜度非常大,衔接部位较为明显。(见图排水口丙处)上部应该是夯筑后在干燥过程中形成的严重变形。

http://s9/mw690/001LskX8gy6VgNCYL0Yd8&690

排水口丙处-高耸的东墙

在⑯处见到一处渐逐蜕化坍塌的墙体,厚度足以50厘米,我想这种现象在数百年的岁月中,也许时有发生。同时也不禁引起了我们忧虑——也许用不了多久,后人将看不到这样的遗存了……

 

    我就现在地表以上的夯筑墙体工程量进行了一下简单的测算:

(上部2m+下部4.5m×高度5.5m×周长400m/2=7150M3

东边长约100米,堡内上部现存60多米,去除堡内看到的上部高度,还有5~6米高,即堡内地面以下到墙体下部约略高度,以最保守估计通宽5米算:

5米×高6米×长100=3000M3

夯土工程量总计为:

7150+3000=10150M3

挖掘出的松土和夯实后的墙体之的比例《九章算术》所记先秦经验数字是5 3,则其所需挖掘的松土量为:

10150/3×5=16916M3

即其夯土总量达10000余立方米,需挖掘松土总量约17000立方米。这样大的量,再加以其施工流程各方面的工作量,实在是一个大数字。就构筑古堡所需工程量来看,我保守估测,挖土约17000立方米,夯土约10000立方米,以当时的工作量来算,耗工当在12000个人工以上。

 

、种德圃堡的排水设施

 

    关于古堡的排水设施,我见到有三个排水口,皆为砖石构造,分别以甲、乙、丙号说明。

    甲:排水口呈长方形,水平长约35厘米左右,高约14米,距地面高2米。下方叠以砖石,是当代人为防止水口回流冲涮而设。后来在1#院梁姓主人口中得知现在还在用着古堡的排水设施,从而也得到了证实。1#院距此口处约10米,以乙号排水口的上部高度判断有1.5—2米,则排水口的坡度约为7—8度。(见图排水口甲)

 

排水口甲

    乙:形状与大小均同甲。所不同者,今已废弃不用而已。(见图排水口乙)

 

排水口乙

丙:排水口近于正方形,宽与高约14厘米左右。也废弃不用。所见三个排水口,以此为最低,略高于现在的路面。东边地形落差大,墙体高有12米多,除去堡内所见的5.5—6米墙体,尚有6米左右的落差,足见此排水口的坡度之大。(见图排水口丙)

 

排水口丙

这样的建筑,我觉得排水口的端部应该会选用石质凿造器物的,而不应该是石铺砖垒这样简单构成,也许是年代久远,最外端的设施早已脱落遗失了吧。

 

五、种德圃堡的修筑

 

在堡西北方百米许的新建玉帝庙中,有《重修玉帝庙记》碑,落款为“万历四十七年孟冬”,万历四十七年为公元1619年,可以证明在明万历时已经在此居住多时了。(见图玉帝庙碑)这一点在离相寺的古碑中也可以得到证明。根据朋友提供的梁氏和韩氏的世系信息,可以推知二姓在此定居的年代已有700年左右,即公元1315年前后,时在元代中期。这样考证定居年代,是为修建古堡时间进行断代提供线索。



 

玉帝庙碑

 

在乾隆五十五年版《武乡县志》卷一有“种德堡,在县东四十里上郝村”的记载,说明最晚不后于公元1790年。(康熙版《县志》不载堡寨,所以不能进行认定。)

韩卫兵说是应该是明末清初时修建的,我认为是正确的。元代时间短,短短几十年间,是难以积累起足以修建这样规模古堡的财力物力的,更何况战乱频频。有明一代,修筑的可能性有,但很小。民间建堡寨类在大一统社会中一直有建土围子之嫌,有实际军事用途一般民居忌讳自行设防的,所以可能性不大只有到了动荡不安的明末,才突显出修建古堡迫切需求,具备了筑堡足够的政治、经济的良好环境,众多的山西古堡也多是这一时期修建的。

在当地世代相传的说法是梁氏一个财主主持修建的,应该无误。梁迎中《北上合梁氏土城堡由来》一文云:“据健在90多岁高龄梁姓巨奎老人回忆在搞运动时期,在红山(地名)找见财主坟墓,曾挖出一个绸缎上写的遗言:建设城堡用了十二个年头,家业来之不易,还需儿孙后人继续奋斗,发扬光大。”前后经历一十二年,应该是在农闲的时候修筑,修修停停的,也是可信的。这样大的工程量,如果是政府工程,那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如果仅以个人力量承担,那就是一个硕大工程。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明嘉靖年间修的武乡城:“嘉靖二十一年,巡道陈公耀为寇患,始议筑南城。取潞泽所属民壮,搜各县无碍官银,以石为基,周三里,高丈余,辖以铁锭。”武乡城“周三里”即1500米左右,“高丈余”即3.56.5米之间。种德圃堡周约400米,高5.5米,其规模约为¼武乡城,而高度犹有过之。修筑时自然也不能“取潞泽民壮”“搜各县官银”而为之,其难度以及经济能力可以想见。

 

六、种德圃的含义

 

    堡门上方的“种德圃”三个字的意义。种,为播种之意;德,为德行之意;圃,为园圃之意。合起来即“播种德行的园圃”。表现了古人立身以德行为先的原则,既寄托了对儿孙后辈的殷殷期许,也表达了对儿孙后辈美好生活的愿望。

    据传,堡中旧时有一牌楼曾供着一根扁担。这是提示和警醒后人:祖先的偌大家业都是从这一根扁担下挣出来的,要让子子孙孙永远不忘创业的艰辛和勤俭的传承。可惜见不到梁氏老族谱,我想里面一定也有着类似的家训文字的。

 

、关于“官道”“接官亭”的猜测

 

    种德圃堡门前的路,称为官道,沿用至今。官道一词的释义是“公家修筑的道路;大路。”如关汉卿《五侯宴》第二折:“儿也!就在这官道旁边,敢将你来冻杀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我见天时尚早,便到外面去闲步。走出门来,便是往来官道。”而联系到另有“接官亭”的名目,我猜测在清代可能有政府高级官员莅临种德圃,进行视察,而接待的主人就是种德圃的堡主。这在轻视商人的古代,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荣耀,所以就有“官道”“接官亭”之名一直流传下来了。

    清乾隆版《武乡县志》载:“郡志谓堡寨,即古守望遗意。乡民自为联络,猝有不虞,家人父子咸登陴捍御。无事时行保甲法,使团练一方互加儆备,实御暴安民之良法。为民牧者,诚不可不究心于此也。”这种态度在清代以前是没有的,这样的态度绝不是一二位为官者的态度,而应该已经成为了政府机构的共识。这样的环境也为高级官员莅临种德圃提供了可能性。 

 

八、关于其他

 

    此次观看行走路线:水泥路甲→乙→由①进入→左拐→1#院→经⑭→右拐→⑥→⑦→返回→经⑬→⑫→⑯→⑮→沿水泥路折返→⑯→①→经⑬→左拐→⑧走出。(参看《武乡种德圃堡平面图》)

关于种德圃的形状,有人说是梯形状,有人说是葫芦状,今以卫视图观之,以前说为近。(见图种德圃卫视图)就仿生意象而言,我感觉像一只坐北向南三足金蟾。传说刘海降服了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在降服过程中断其一脚金蟾臣服于刘海,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人们称其为招财蟾。古人认为金蟾为吉祥之物,可以吸财、镇宅、辟邪。筑堡者这样的设计,应该是对未来存有这样的美好愿望的。  

1#院前院②③处见到两个旗杆石,几形底座上立两块矩形石刻,四周均刻有细致花纹,其上有盖 ,盖仅存其一,丢置于⑤处。 ④处大门上方留有精美砖雕。(见图旗杆石、旗杆石2、旗杆石盖头、砖雕)




旗杆石

旗杆石2

旗杆石盖头
http://s5/mw690/001LskX8gy6VgMMcNTK64&690
砖雕

    种德圃西北所挖洞口西北方的25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段残存的夯筑墙体,传说有说是计划再筑一堡而后废弃的,有说是为风水原因而筑的高墙的。本人偏向于后一种说法,但不谙形家理论,解谜只好留待后来者吧。

人们口中的“三十二串楼院”,今天早已经荡然无存,堡中的风景是一座座新房接踵而起。种德圃古堡今天保存较为完整,如果三十二串楼院依然存在,那将具有非常高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可惜!可叹!

武乡古志中所载五处古堡,如今尚有几处留存,我不得而知,然而如种德圃这样较为完整保存的,可能仅此而已了。无论如何,种德圃堡的存在,为我们了解武乡古代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也为武乡的古堡文化,留下了浓浓的一笔重彩。

 

参考资料:

《武乡县志(旧志整理)》,中华书局20065月第1

《中国古代军事工程》,解放军出版社20051月第2

《北上合梁氏土城堡由来》,梁迎中,武乡北上合新浪博客

另有网络资料若干

 

                                                   201596日下午——8日上午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