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阅读】《远离文学家思维》

标签:
教育情感时尚文化星座 |
分类: 读书小河 |
每个人都曾经是文学青/年,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文学的观念秩序,并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与文学有关的观念的习惯或者习惯的观念。
在人类的思想没有得到足够细分之前,文学是一种原初立、场意义上的思、想形式。
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文学的叩问伴随了人类所有的心灵史,也记录了人类所有的行为。但正是由于文学的历/史过于悠久,文学理所当然卷入了人/类心灵和行为的最悠久的自/负。
众所周知,文学即人学,但文学的使命仅仅在于呈现人的存在的细节,并不能影响和更新人性的幽/暗性,即在人/性论和知/识论的意义上,文学从来不能提供方法论。
这意味着多年以来我们夸/大了文学的效应。事实上文学的力量在于事实的记录,文学不具有观念秩序的影响力,文学是用细节呈现的方式,试图让人类看见自己的事实的处境。
一个职/业的文学家一定理解,文学的使/命就是表现人/性的事实,而不是关于人/性的辨/析。
所有的文学家都是哀/歌写作者,文学无法提供思/想,文学无法提供方法论,文学不负/责提供关于人/性的开放/式纠/错的力/量。
所以,真正的文学应该到文学为止。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的效用一直被我们放/大了。这是一种双/向的放/大:
一方面所有的文学家都在放大自己的工作,每个杰出的小说家或者诗人,都是一个自我想象的小型造/物/主,他们靠语言的力量试图创/造/人的存在,试图赋予人/类灵魂某种崭新的特质。这种看上去非常深刻的工作,其实具有僭/越的精神,使得所有的文学家都走向理/性的自/负。语言的张力在他们的作品里被抬高到极致,然而在现实的改进意义上,文学却一筹莫/展。
另外一个向度的对文学效/应的放大,是人们误以为文学具有/改造世/界的力量。由于文学家具有改/造人/性的企/图,他们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却或多或少想改/造世界,甚至重/构世界。“文以载道”,“文章天下事”,如果把这里的文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则文学家几乎个个都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幻/想英/雄”。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文/学/家,几乎每个人都是左/派。的确,人们放大了文学对于现实的影/响/力,以至于人们对文学家改/造世/界充满期待。很多爱好文/学的人,由此沿着文学的道路切入到各个行业。但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文/学家如果成为企/业家、政\治\家,这是非/常危/险的征象。因为他们试图以造/物主的想/象改/造人/性,改/造社/会,这一定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