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休闲阅读】《为什么咱们中国人难以沟通?》

(2025-01-05 17:52:12)
标签:

健康

教育

情感

时尚

文化

分类: 生活工作
【休闲阅读】《为什么咱们中国人难以沟通?》





为什么咱们中国人难以沟通?




咱们中/国/人为什么难以沟通?这个提问本身看上去似乎带着挑/衅性和污/辱性。这当然也不完全是现代中/国/人的错,从咱们的老/祖/宗起就难以沟通,诸子百家各说各话,其根本主要原因是没有逻辑性思维,不懂逻/辑思维,当然也缺乏逻辑性语言和沟通方式。除了墨/子有点萌芽观念,诸/子/百/家拿手的只是模/糊/的思维。



一、概念不清

逻/辑涉及的是概念、判断和推理。从老/祖/宗起,咱们就从不知道给出概念的逻辑定义。“道”“仁”“圣/人”“君/子”“小/人”乃至后世的“理”“气”等等重大概念,从来不曾明确地严格地定义过。


概念不清的第一个后果,是我们不但热衷于奢谈某些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东西,而且还会为它们而激/动,而疯/狂,而大/打出手。百家争鸣时,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无不谈“道”,吵得沸反盈天,却从未想到他们心中的“道”可能根本不是一回事。包括中医中的气、血、脉络等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定义,当然沟通起来十分困难。



二、不证而论

咱们的第二个常见的思/维毛/病,是不懂逻辑学上的“充足理由律”,给出论点来往往不证而论,只有论点,没有论据。这里随便引两句《老/子》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这里的三句话,每句都是论点,毫无论据,实际上是三个彼此毫无相干的结论。翻成白话“古代善于实行'道’的人,是去愚/弄百姓,不是教/育他们明白事理。聪/明的人/民是难以/统/治的。所以,用开发民智去治/国只会坑/害国家;反过来就会给国/家造/福。”


请看,这里哪一句话不是先入为主,强加于人?最后那句话用“所以”(“故”)引出,看上去貌似基于前面的论证的结论,其实只是与前两个结论并立的另一结论。比起西方那些“难/治之/民”来,中/国百/姓是最易治/理的驯/服工具,然而西/方却不会象中国那样周期性地发生暴/乱,可见“智/民难治”的结论并不自动导出“以智/治/国是祸/国”的结论。就算勉强把最后这个结论说成是由前面的论点引伸而来的,它仍然只不过是建筑在未经证明的两个论点上。



三、乱用类比推理

咱们第三个常见的思维毛病,是乱用类比推理,从毫不相干的事物或自然现象中推导出人生大/道/理。这里再随便引《老子》作例证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按,此据马王堆帛书,下不注),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为之争。”


这里由一连串的“是以”连接起来的连锁推论方式,本来在逻辑上就是毫无价值的。然而这一切推论,竟是从“水往低处流”这个自然现象中导出来的!因为江海位置低下,能纳百/川,所以圣/人为了爬上去统/治/百/姓,就必须先伏/低做/小,这算是什么推理?就算“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成立,它与促使水流动的地心引力又有什么鬼相干?


这种联想,使我们象尼/采笔下的“超人”那样,从此山的山巅一步就跨到彼山的山巅,在概念之间作狂野的“飞跃”。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早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例子指出过这种“连锁推论”的荒/唐。该“理/论”从“个人”到“天/下”层层放大,连续飞跃,毫无逻辑上的联系,却被读书人奉行了两千年,其间竟没有多少人想想一个人就算是修/身修到活/佛的境界,难道就会自动具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不成?两千年下来,似乎只有一个曹/孟/德敢于公开承认他愿意使用象陈/平那样的“盗/嫂受/金”者来治/国。


这个乱用类比推理乃至文学比喻的传统,至今仍在让咱们每时每刻发/扬/光/大。


四、以“经典”作为论据

第四个常见的思维毛病,是以“经/典”作为论据甚至论点的来源。中国的古代“思/想/家”,似乎离开了权/威的话就写不了文章。老/子没有权/威可引用,便捏/造个“古之圣/人”出来。到了庄/子,便虚/构了一个“仲/尼”,一会儿把他当/神灵附身的巫/师,借他的口来假/传圣/旨,一会儿又把他当批/判嘲/笑对象。孔/子离了文/王周/公,孟/子离了孔/子/,似乎都要害失语症。


到了后世,读/书/人的全部智/能都用来“代圣贤立言”,全/国人/民两/千年如一日地靠三四个死人的智/慧讨生活。就连弄点闲情逸致的诗文歌赋,也要把它们变成王/恺与石/崇/式的斗富,比赛谁家囤积的典故多。宋儒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孔/子不生出来,古往今来的几十亿甚至几百/亿人便/统/统没了脑袋。这种“吃死人大户”的千/年“人/民/战/争”,蔚为文明史上的奇观!



五、以偏概全

最后一个常见的思维毛病,是以偏概全,乱作归纳推理,把个别的、一时的现象当作普遍的和永恒的。这样的例子,翻开《四书》比比皆是


“巧言令色,鲜矣仁。”但似乎并不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倘如此,西/方从推/销员到政/治/家就没有一个好东西,因为他们推销或竞选时没谁不巧/言/令/色的,而国内那些晚娘脸售货员似乎可以据此坚持她们的“丰矣仁”了。


这乱归纳的传统,无处不在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敌/人反对嫖/娼,我们就要嫖/娼,敌人拥/护/民/主,我们就要反/对民/主。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在某些情况下,这个归纳是成立的。不破了邪的、坏的,好的、善的确乎立不起来。然而如果把它推广到“破旧立新”上便大错特错了,因为第一,新和旧并不一定是水火不相容的,不破旧,不一定便不能立新。第二,旧的不一定就是坏的,新的也不一定是好的。




以上五种重大逻辑缺陷,使诸子之书成了格/言集/锦,而不是思/想家的理论著述。它们当然是古老智/慧和人生经/验的结晶,但却不是逻辑上井然有序的思索推理结果。然而两千年下来我们却只为其中的智慧闪光而迷/醉,看不到其思维方法的缺陷。“先天不足”(传统)加上“后天失调”(现代教育),便害得中/国/人成了不会逻/辑/思/维的民/族,也造成了咱们中/国/人的沟通成本很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十分困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