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休闲阅读】《什么是形而上学?》

(2023-08-22 18:43:21)
标签:

历史

情感

时尚

教育

文化

分类: 艺术人文
【休闲阅读】《什么是形而上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中译文,这个词的原文是“ta meta ta Physica”,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因为这个词是亚历士多德的一本书的名字,是在他写完《物理学》之后的著作,meta表示“在……之后”,所以,“形而上学”的最初的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也就是“后物理学”。因为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实在的,具体的,是有形的实体,也就是“形”,而在“形”之上的,就是抽象的东西,是脱离实体的意识方面的范畴。所以,“形而上学”就是脱离实物而学问。那么,抽象的,脱离实物的学问,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所以,“形而上学”最原始的本意就是“哲学”。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说,形而上学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学问,简称本体论。所以,当时的“哲学”这个概念也就是本体论的意思,也就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学问。


那么,为什么“形而上学”表示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的方法论呢?因为形而上学产生于物理学之后。

这个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考证为是亚里士多德,中文“形而上学”这个词出自《易经》。

“形而上学”,意指“
有形”之外的无形世界。关于这个世界的思考,就是“哲学”。

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22年死去以后,遗留著作很多。到了公元前40年的时候,雅典吕克昂学院第十一任院长安得洛尼柯,才把他的遗稿编为《亚里士多德全集》。而遗稿中,有一部分是研究抽象的哲学原理的著作,安得洛尼柯把它们编在亚里士多德的另一部分著作《物理学》之后,标题叫《后于物理学》。这个标题显然是编书的人临时采用的,意义很不确切。后来的西方学者们一谈到抽象的哲学原理,都采用了“后物理学”的名称,这慢慢变成一种习惯了。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业。”(《易经·系辞上传》)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自然的大道理;所说的器,是指一切有形的事物。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按照着自然的大道理进行的。由于《易经》有了这种说法,所以清代的学者严复在翻后物理学这个名称时,就把它译成了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开始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具体地说,开始于巴门尼德。在巴门尼德那里,可以看到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巴门尼德看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一切事物都生成并消亡。巴门尼德使人想起波斯国王希尔西斯。希尔西斯曾站在山上,检/阅自己的庞大军/队。当他想到百年之后这些士卒将无一生存时,竟潸然泪下。巴门尼德寻求一种真正存在的、一种固定的、稳定的、永久的事物。

巴门尼德确信,一切具体事物都生成于一个基本存在;具体事物是不稳定的、多变的,基本存在则是静止的、永恒的。按照巴门尼德的理论,由于存在本身是不变的,具体事物实际上就既不真正存在,也不停止存在。具体事物先是显现,然后从视野里消失。巴门尼德说,真实存在是永恒的,它只能被理性和智力所理解;具体事物的世界是虚幻的,它只能被感觉所感知。感觉终有一死,所以感觉只能感知终有一死的事物。理性和智力永生不死,所以理性和智力能够理解永生不死的事物。巴门尼德的理论是高度抽象的理论。假如,哲学如黑格尔所说,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过程,那么,巴门尼德就代表着抽象的极/端,即哲学的起点。

柏/拉图和巴门尼德一样,也认为具体事物的世界是虚幻的。柏拉图指出,真实的存在存在于思想之中;思想是永恒的、是接近于上/帝的。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大多数人生存于感知的世界,而不是思想的世界。他说,生存于感知世界的人就好比被囚/禁在山洞里的人,他们除了看到洞壁上事物的影子以外,对世界一无所知。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充满诗意和隐喻。

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看作“第一哲学”,即哲学的最重要、最高级的分支。亚里士多德说,真实存在与上/帝一样,是不变的、不可分的;关于真实存在的学问和关于上/帝的学问是一致的。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神/学。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中心是形而上学,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中心是上/帝。因此,亚里士多德在基/督/教思/想家中很受欢迎,因为基/督/教思想家把上/帝看得至高无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对中世纪的哲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阿奎那。

中/世纪以后,笛卡儿和斯宾诺莎继承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以形而上学的推理解释上/帝、证/明上帝的存在。他们声称,形而上学的推理可以象几何学一样清晰和不可辩驳。康德却认为,人无法证明与上/帝有关的事物,人无法证明与真实存在有关的事物,人无法证明事物本身的本质。康德说,人只能证明与具体事物有关、与视觉世界和现象世界有关的事物。因此,康德的形而上学就似乎对宗/教并不友好。但是,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康德和他的形而上学对宗/教是友好的。按照康德的理论,虽然宗/教无法被证实,但宗/教信/仰还是有理由存在的。人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人也无法证明上/帝不存在。对康德来说,宗/教不是一门理性的学说,而是一种信/仰。至此,形而上学仍然是宗/教的伙伴。

开始于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与宗/教之间的长期联盟终于在叔本华这里截止。叔本华赞同早期形而上学理论家关于具体事物的世界或感知世界是虚幻的这一理论。叔本华与他们的分歧在于他的关于真实存在和终极现实的论述。早期形而上学理论家把真实存在等同于上/帝,但是,叔本华却说,真实存在是“意志”。在无生命的物体中,这个意志表现为体积和引力。在有机生命中,这个意志表现为生的意志,即求生和繁殖的意志。叔本华所说的意志与后来的思想家所说的无意识相似。

康德为上/帝的存在留有余地,叔本华却把世界划分为意志和思想。也就是说,他把世界划分为意志和人对于具体事物的看法,他没有给上/帝的存在留有任何余地。从此,形而上学不再带有神/学色彩,却带心理学彩。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是第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是,叔本华的无/神论不象尼采的无/神论那样喧嚣、张扬,他不过是先取消上/帝,后以无意识代之。早期的思想家一直认为,人基本上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叔本华则首次宣布,人基本上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意识不过是无意识的表皮。

形而上学宣称“真实存在”存在于感觉的幻象和现象的舞弄背后。形而上学在一个永恒的
和纯粹的世界里,或说在一个理性的和逻辑的世界里寻找“真实存在”。这个“真实存在”的世界是一个幻象。唯一的真实世界是现象的世界。正是形而上学思想家,而不是其他人,被围困在柏拉图的山洞中,是他们被围困在幻象的世界里。

然而,形而上学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我们不能认为它毫无用处而摈弃它。历史有它自己的理性和逻辑。在历史上,从没有任何起过重要作用的东西,如形而上学,是完全没有价值和完全没有目的的。当西方人在思想上还是一个孩子、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时侯,形而上学促使他把眼界扩大到具体事物之外,并作对一般真理的思考。形而上学和禁/欲主义一样,对西方人的教育有所贡献。然而,形而上学不大可能在未来的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