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阅读】《老/子并没有拿着《道/德/经》四处奔波》
标签:
教育历史时尚文化育儿 |
分类: 读书小河 |
这些话看上去挺深刻的,甚至还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对人性论和认知论的基本问题的思辨。而且,老/子明确指出了真/理的惟一性,所谓“抱一”,并非抱二,这是了不得的想象力,一个人在没有真/理启示的情况下,就能理解到真/理的惟一性,可见老/子思/想的穿/透力。
有趣的是,我一直不能理解,很多老子/思想的追随者,在讨论一/神/论的时候,却表现出一种匪夷所思的反/对与抵/制,他们反/对的理由看上去很高级,比如多样性,宽容,还有复杂性,等等。但与此同时他们却有接受老子的“抱/一”理念。不知道这些人是从来没有沉思过呢,还是有什么另外的更加高明的解释。
的确,老/子在这里有相当深厚的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怀疑能力。天下之人,经常通过高举美的旗/帜,事实上是在高举丑;经常高举善的旗帜,其实是在高举恶。很多看上去充满正/义的人,事实上从事的是奴/役他人的魔/鬼事/业。
这样的怀/疑太重要了,但怀/疑人性之后,解决方案就必须成为重点。否则怀/疑仅仅就是发牢/骚。
思考老/子的话,有想象力的人们能够意识到,所谓抱一,所谓守中,仅仅是一个方法论,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什么是一,什么是中?老子有明确的定义吗,谁可以做到抱一守中,有答案吗。
重要的是,基于人的认知的无力感和有限性,当我们“抱一”的时候,如果我们缺少一种敬/畏精/神和怕的意志,如果我们缺少对自己的有限性的清晰认知,这种抱一的想象必然走向人的认知的狂/妄和理/性的自/负。
从思辨的意义上看,老/子在前面说天下之人美/丑不分,善/恶混淆,后面又说抱一、守中。既然人人都善/恶不分,就不可能有人做到抱一。前后逻辑不能自洽的后果,是失去了讨论问题的基本前提条件。
惟一的理由,是老/子把人性理解为一个可以分别的秩序,即有的人可以做到抱一、守中,有的人则无法做到。如果沿着这个思路走,则老/子的问题和孔/子的问题一样,强行把人分成/君子和小/人的二元判断,或者是强行把人分成圣/人和庸/人的二元判断,破坏了人性的一般秩序,进而老/子自己也回到了他自己开头批评过的关于美/丑关于善/恶的模糊纠/缠的陷/阱之中。
进一步的问题意识是,如果老/子在这里所陈述的“一”,指向的是“天/道”,即老子陈述过的“道生一”之“道”,“道法自然”之“道”,那么问题意识就应该呈现为两个新的进路:
其一,道,一定高于人。所以人关于“道”的理解,就不应该是人对“道”的想象,而应该是“道”对人的启示。通读《道/德/经》,全部的内容都是老子对“道”的想象式理/解,而不是“道”对老/子的话语启示。
读过《出/埃/及/记》的人立即就能看到其中的差距,摩/西向犹/太人颁布“十诫”,并不是摩/西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发明,而是摩/西从上/帝那里听到的“绝/对命/令”。摩/西在这里,仅仅是上/帝绝/对命/令的“转述者”和“传达者”。上/帝在至高之处,摩/西在最低之处,真/理的启示得以成为事/实。
其二,一个从来没有倾听过最高之“道”的人,却用五千字解释什么是道,这才是人的理/性的最大自/负。事实上老/子合理的状态应该是静/默,应该是等/待,或者应该是去寻找。
当然,在我看来,老子这个人最智慧的行为,是在他的人生的最后时刻,一路西行,消失在时间的深处,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拿着《道/德/经》四处奔波,试图与君/王合作。这是老/子比孔/子更有智慧的地方。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老子的确意识到,真正的道,高于人,高于自己,而自己的解/释和想象很有可能是一鳞半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于是老/子决定在垂暮之年,丢下自己的著作,向着西边出发,像圣经/里所记载的几个东方博士一样,靠着星/星引路,要去寻找真正的道,去寻找上/帝的话语。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来的那些热爱老/子,热爱《道/德/经》的人们,如果没有兴起一种对上/帝话语的好奇心,无论如何都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读甚至是扭曲。至于那些拿着老/子的思/想试图治/国平/天下的人们,基本上已经陷入儒/道合/流的陷/阱里,从而成为老/子的背/叛/者了。(文/路可数)

加载中…